娘子关与旧关的关系(娘子关的重要性)
山西娘子关和旧关是一个地方吗
不是
娘子关[1] 现存关城建于明代,娘子关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建有关门两座。东门为一般砖券城门,额题“直隶娘子关”,上有平台城堡,似为检阅兵士和瞭望敌情之用。天然屏障。另有承天寨、老君洞、妒女祠、烽火台、点将台、洗脸盆、避暑楼等十多处景点,传说为当年平阳公主驻防时所建。
娘子关为中国万里长城著名关隘,位于山西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 故得今名。
求娘子关战役简介,150-200字左右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抗战爆发,当时正在庐山受训的陆军第三十八军第十七师师长赵寿山,七月八日首先请缨北上抗日。不久,第三十八军之第十七师与第一七七师之第五二九旅,在陕西渭北地区集结誓师,于七月二十一日从陕西三原县出发,二十四日抵达河北深县待命。八月二日奉命进驻保定,布防于保定以北之漕河车站至新安镇一线阻击敌人。此时,周恩来、彭德怀经太原、石家庄来到保定前线看望第十七师,并鼓励全体官兵巩固西安事变成果,坚持长期抗战。第一七七师之第五二九旅奉命由河北保定前线调到山西忻口对日作战。
九月中旬,日本侵略军以三个师团八九万兵力沿平汉铁路两侧向南进犯,部署在保定以北平汉线上的孙殿英部一触即溃。此时,平汉铁路前线总指挥刘峙乘火车仓皇南撤到豫北,华北前线部队,指挥无人,蒋介石命第五十二军军长关麟征为临时指挥官,指挥张耀明的第二十五师、郑洞国的第二师和赵寿山的第十七师坚守保定,第十七师布防于保定以北之漕河防线,但一部分兵力分割给友邻部队使用。日军首先向第十七师阵地进攻,经过激战,阵地反复易手,敌不能前进。敌人遂兵分两路向第十七师的左翼友邻部队防地进攻,阵地被突破。关军两师南撤,九月二十四日保定失守,第十 七师与关麟征失去联系,且有被日军包围之势,赵寿山师长与旅、团长研究之后,撤至阜河一线继续阻击敌人,并与敌展开白刃格斗。两次战斗毙伤敌数百人,自己也有重大伤亡。
部队遂向石家庄以东转移,至晋县一带收容整顿。
十月初,沿平汉线南犯之敌,在进攻石家庄的同时,以一部兵力西进,企图夺取娘子关,与由晋北南下之敌会攻太原。此时,保卫娘子关对于稳定华北战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时在娘子关一带有孙连仲的第二十六路军、冯钦哉的第二十七路军和曾万钟的第三军。第十七师奉命归冯钦哉指挥,但冯指挥部位置不定,电台无法联系。蒋介石派黄绍竑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担任娘子关前线指挥官。当时,奉阎锡山、黄绍竑命令,第十七师防守娘子关、旧关一线。由于日军向西推进的速度较快,与我向娘子关前进的第十七师距离较近,赵师长接受防守娘子关外围的任务后,即率领部分兵力主动出击,敌在获鹿附近滞留了两天。第十七师趁此机会在雪花山、乏驴岭一带进行了部署。娘子关外围没有既设防御工事,雪花山、乏驴岭又均为石山,构筑工事困难,只能用麻袋装土做成掩体,在拥有优势装备的日军进攻面前,第十七师的防御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十月十二日晨,日军川岸文三郎第二十师团向娘子关发起全面进攻,雪花山首当其冲。激战两天一夜,雪花山反复易手数次,敌受挫于我阵地前。唯我右翼刘家沟东端阵地,遭敌空炮猛烈轰击,守兵伤亡惨重,阵地失守,敌遂向旧关突进,同时,又以千余兵力攻我左翼雪花山阵地。赵师长为保持雪花山防御的稳定,并牵制西进旧关之敌,遂抽调一个团的兵力,亲自率领,于十三日晚五时,分三路主动向井陉南关之右侧背出击。我出击部队右翼在第九十八团陈际春团长的率领下,于晚十时歼灭了突入我刘家沟、长生口阵地之敌。
左翼为第一○二团第二营向井陉县城实施佯攻。中路在第一○一团张桐岗团长率领下,于雪花山麓(石板片附近)与敌增援部队一千余人相遇,我趁敌正在休息,立足未稳,立即发起冲锋,官兵奋力冲杀,白刃肉搏,毙敌尸横遍野,敌不支,向东奔窜,我跟踪追歼。至午夜,我连下施水村、板桥、朱家川、井陉南关车站。缴获大炮、机枪、骡马及战利品很多,其中山炮、野炮有数十门。正当我军在井陉车站扫荡残敌,清理战场时,忽报敌已占领雪花山阵地,并以强大炮火向井陉车站猛射,已逃窜之敌也反扑过来,对我出击部队十分不利。在此危急时刻,赵师长立即调集出击部队,向占领雪花山之敌发起反攻。至十四日拂晓,敌继续向雪花山增加兵力,我伤亡逾千,且火力弱,仰攻不易,而敌机亦不断向我前沿阵地扫射轰炸,我军遂向乏驴岭转进。十四日晨,赵师长将防守雪花山疏虞的第一○二团团长张世俊就地处决,以正国法。在坚守雪花山战斗中,第一○二团共产党员、连长张登弟坚守阵地,英勇奋战,全连壮烈牺牲,无一生还,英雄事迹,可歌可泣。
敌占领雪花山后,时时向我乏驴岭阵地发起攻击,企图突破正面,与旧关之敌会合,继而进攻娘子关,激战数昼夜,敌不能越雷池一步。敌华北方面军司令部不得不承认“井陉附近之敌顽强抵抗,战斗没进展”。十九日晨,敌增兵两联队在优势炮火及飞机掩护下向我攻击。我官兵依托阵地,沉着应战,奋勇抵抗,敌未得逞。十时许,敌机二十余架,与炮兵配合,猛烈轰击我防御阵地,并掩护步兵再次攻击。激战至下午一时,我守备乏驴岭之补充团翟济民团长身负重伤,营以下军官伤亡二十七人之多,士兵前仆后继,伤亡过重,弹药殆尽,即以石击敌,终因寡不敌众,乏驴岭南侧阵地为敌突破。我守备荆蒲关的黎子淦营,终日与敌殊死战斗,至下午五时,第八连连长阵亡,营长黎之淦负伤,全营除十余人外,其他均负伤力战壮烈捐躯。其中九连排长刘惜棠(共产党员)全排壮烈牺牲。此时,乏驴岭北侧阵地正处于敌三面包围之中,耿景惠旅长、李维民团长率部与敌苦战至黄昏时分,带领百余人向神灵台转移。
至此,第十七师在井陉、雪花山、乏驴岭面对日寇精锐部队,浴血奋战了九昼夜,为保卫太原赢得了时间,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此时,全师旅以下指挥干部仅剩旅长一人、团长二人、营长以下干部不及三分之一,士兵仅剩三千多人。已处于不补充难以再战的地步,赵师长曾五次迳电蒋介石请求补充,只答复“应听候阎、黄正副司令长官指示办理。”阎锡山明知第十七师损失奇重,不但不给补充,反而借补充之名,要将第十七师之炮兵营归他所有。后经赵师长据理力争,阎才放弃了扣留炮兵营的企图。第十七师在指挥乏人,战斗兵员极少的情况下,不但得不到补充,反而再次受命担负掩护其他部队后撤的任务。第十七师为了纪念雪花山和乏驴岭战斗,以后成立了一个剧团,名为《血(雪)花剧团》,并编了一首战歌,歌词是:“我们在乏驴岭上,誓与阵地共存亡,我们在雪花山上,血花扶着我们的刀枪,井陉车站夺大炮,娘子关外毁车辆”以鼓舞士气。
第十七师奉命由娘子关正面转移到北面的驴桥岭时,旧关阵地已被敌占领,正在扩大突破口。第三十八军教导团在李振西团长率领下,由河北转进到娘子关,奉黄绍竑命令,随即投入战斗。教导团与敌短兵相接,以刺刀与敌展开拼杀肉搏,全团两千余人,仅剩下五六百人,顶住了敌人的进攻。与此同时,第十七师在驴桥岭激战三昼夜,阻滞敌人前进。二十六日晨,第十七师奉命向巨城附近转进,扼守要道,继续阻敌前进。我与敌奋战一昼夜,突破我旧关以南第三军防线的日军向阳泉推进。第十七师左右翼的友军均已撤退。该师曾多次与上级联系,均得不到指示,为防敌包围,被迫撤出阵地,向西转移。
此次战役,由于指挥混乱,有的部队消极怯战,不能紧密配合,且单纯防御,死守阵地,没有取得应有的战果。第十七师由于抗战坚决,作战勇敢,将士伤亡奇重。该师开赴保定前线时,一万三千多人,娘子关战役后,仅剩三千多人。
由于该部作战有功,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来电嘉奖称:“十七师此次攻守很尽力,损失奇重,殊堪嘉奖”,并赏银三千元,以慰勉。随后,第十七师向阳泉、太原撤退,继续参加抗日战斗。
摘《晋绥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 2000-04-10 )
娘子关的由来她的历史
娘子关现存关城建于明代,娘子关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名称来历:
娘子关历史悠久,据记载,隋开皇时曾在此设置苇泽县。唐高祖的三女儿、唐太宗的姐姐--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军在此设防、驻守,故名娘子关。山西省博物馆。
娘子关之名,最早见于金人元好问《游承天悬泉》诗,该诗有“娘子关头更奇崛”之句。乾隆二十九年(1764)编修的《大清一统志》是首次收入娘子关这一名称的官修文献。关于娘子关这个名称的来源,有不少传说。明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凡“妇人 服靓妆”经过妒女祠时,“必兴雷电”,大发嫉妒,故为妒女,娘子关因此得名。《元和郡县志》则说,春秋时晋国介子推的妹妹介山氏,焚死绵山,后人为之筑妒女祠。另一个传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姐姐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关在此镇守,并创建关城,因而把此关称作娘子关。然而这些说法皆无信史可据铁路(即石太铁路)建成通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相继修通了经过娘子关的阳井公路和娘子关至旧关的苇旧公路,并完成了石太铁路的复线工程和电气化工程,这些交通设施在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我们眼前这座娘子关,是明代嘉靖二十年(公元1542年)所筑。有东、南关门两座和长约650米的城墙。东城门为砖券门洞,又称外城门,雄伟坚固,门洞上方镌刻“直隶娘子关”五个字。上为平台,是为检阅士兵、瞭望敌情而筑。现已修起城楼,蔚为壮观,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十分险要。关外古道,蜿蜒起伏,为著名的燕赵古道。
南城门,也称内城门,下为砖券,上为门楼,复檐悬有“天下第九关”匾额,雄伟高大,蔚为壮观。门洞上方额书“京畿藩屏”四个大字。城楼建于门洞之上。关城内还有关帝庙、真武阁等古迹。街道、民宅仍保持着唐代风貌。居民多为明清时期的“军户”后裔。娘子关东门里,桃河岸边,有处砖砌石台,传说是平阳公主的点将台。据说,平阳公主在娘子关任帅期间,常常身不离鞍,手不离刀,表现异常勇敢,就在她与柴绍将军结婚以后,仍不忘军中生活。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女中英杰,娘子关与她的英名共存,一直延续到今天。
娘子关,一称苇泽关。它位于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处,是万里长城的一个险要关口。关上有对联云:“雄关百二谁为最?要塞三千此关名。”它有“三晋门户”和“天下第九关”的称号。
旧关在什么地方
旧关又名故关,历史上又称为井陉关、井陉口、土门关。著名的险关要隘。旧关原来属于阳泉市平定县槐树铺乡,2000年12月,原柏井乡和槐树铺乡(除旧关、新关村)合并组建而成柏井镇,原槐树铺乡的新关、旧关两个村划归娘子关镇管辖。地处太行山中段,距阳泉市中心54公里,北距娘子关9公里,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在平定县城东九十里的平定与井陉县界的万仞丛中,为战国时期所筑赵长城的重要关卡,冀晋通衢中最具战略地位的冲要。
旧关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史籍对它不乏记载和描述。《吕氏春秋》说:“天下九塞,井陉其一。”《魏书·地形志》载:“石艾县(今平定)有井陉关。”《太平寰宇记》说:“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谓之井陉。”清光绪《平定州志》说:“故关在州东九十五里,即汉韩信下赵井陉口是也。”旧关创建无考,复修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关城今不存。在石太铁路未建成之前,这里是通往京城的大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成为晋冀两省间公路交通的要冲;尤其是太旧高速公路建成后,旧关更成为山西省改革开放的前沿。
所谓井陉关,有广义之称和狭义之谓。广义的井陉关,是就地域而言,即井陉县全境。它包括西故关、娘子关和东土门关。所谓“古称险要,固畿南一大关键”的说法和史载“车不得方轨,骑不能成列”的羊肠一线之险,便是就此而言。而狭义的井陉关,一般则是指故关(又叫固关,汉唐时代及以前便曾设为关隘,屯兵宿戌。明正统二年修复,改名故关)后代又称固关,称呼不一,因时而变。因固关是西北入冀之锁钥,故有“依籍特重”的说法。
同时,狭义的井陉关,又多指土门关而言(现在的土门关在获鹿县境),《唐书·地理志》称:“镇州获鹿有井陉关,又名土门关。”所谓土门重地,东扼滹水燕赵,“而远通秦晋,诚东西之咽喉,而往来之冲要也。……几与潼关蒲坂等”的说法,便是指此而言。而故关和土门关,又统称为井陉口,即井陉关,不过是关分为二而已。
娘子关的由来?
传说唐初时,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李秀宁在此驻守军队所建。平阳公主是唐朝第一位死后有谥号的公主,是中国封建史上,唯一一个由军队为她举殡的女子,真正的生荣死哀。因为平阳公主率领的军队被老百姓称为“娘子军”,所以他们驻守的关隘自然而然被称为“娘子关”。
娘子关的这种取名由来也被大多说人所接受。在隋末唐初那个动乱年代,每个地方势力都想招募士兵壮大自己的势力,一方面为自己涿鹿中原增添筹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守护一方百姓免受起义军的流毒。当时的太原留守李渊也顺应时代潮流,派自己的儿女在山西各地招募军队。
其中平阳公主的率领的军队算是比较另类的,这支由女人做主帅的军队纪律严明,令出必行,不惊扰百姓,受到广大百姓的拥护。李渊攻取长安建立唐朝时,为了防守太原大本营,平阳公主率领的娘子军被留下来保护三晋大地,而他们所驻扎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娘子关。
扩展资料:
娘子关的战略意义
娘子关扼守山西的东大门,是防守太原的第一道屏障,战略位置及其重要。娘子关位于太行山上,左边是黄土高原,右边是华北平原。娘子关自古以来就成为了由冀入晋的主要通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著名的“燕赵古道”。
成为了千百年来兵家必争之地和商旅往来的商业重镇。而与娘子关相伴相随的就是有着“太行八阱之第五阱”之称的井阱。历史上有名的韩信背水列阵攻克赵国之战就发生在井阱。
娘子关同井阱关隔山相对,同为军事重地,扼太行山井阱口,为山西和河北之间为数不多的通道之一,不论是要保障山西,还是要保障河北的安全,娘子关都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娘子关
娘子关,就是古晋阳城
颜之推说:“百官受马粮在晋阳”,是在上艾县“东百余里亢仇城侧”。这说明晋阳城与亢仇城是紧挨着的两个地方。光绪版《平定州志·舆地》载:“承天都十村。地都村,州东北一百里。镇里村,州东北九十五里。娘子关,州东北九十里。”我们还是老办法,掐头去尾取中间,那么,这“亢仇城”,就应该是镇里村。镇里村向东五里,是地都村,向西五里是娘子关村,这东西两厢就都可以看成是亢仇城的旁边。那么,这两个村,哪个是曾经的晋阳城呢?
《平定碑刻文选·庙宇》中,收录了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的一通碑,娘子关《碧天洞新建藏山大王行祠记》载:“平定州置在万山中,其山川之毓秀,风景之清幽,盖有不可胜言者。至于娘子关,乃古晋城之遗址,捍卫王畿之要路也。是故名山峙于是焉,桃水环于是焉。至于仙人之道淮,任夫之口口,与大士人之乐利,咸有赖于是焉。兹故一州之胜景,已见于铁佛寺之石评也,子毋赘焉。……”可见,娘子关,就是古晋阳城。
这个地望,与当年颜之推所见所闻的晋阳城是完全吻合的,也就说明了旁边的镇里村,也就是当年的亢仇城。如今,我徜徉在镇里村,想寻找到一些过去的影子,可居住在这镇里村的人们,竟然连镇里村都不知道、不清楚、不认识,现在的这块旅游热土,早已被更名改姓,叫水上人家了。就更别说什么亢仇城、晋阳城了,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难道说颜之推、郑樵他们真的搞错了?娘子关真的不是古晋阳城?
我曾经苦苦追寻过上艾县里的古晋阳城,怀疑过曾经消失的广阳城,怀疑过现在的平定城,甚至怀疑过白羊墅、连庄、移穰和巨城,当最后把目光定格在娘子关城楼的时候,我自己都怀疑,都不敢相信,然而,这白纸黑字,皇皇青史,怎么可以否认呢?最大的问题是常识,是我们多年来形成的思维惯性,是我们选择性失明、失聪。选择盲点,就会让成见、偏见与谬见牵着我们的鼻子走,即使看见了真相,也会告诫自己不可能,然后一往无前地错下去,这太可怕了,这至少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是对事实的不信任,是对实事求是的不坚持,是对历史尘封着的晋阳城最大的不公平、不公正。
其实历史早已告诉过我们,娘子关村,也就是关楼所在的故关城,就是古晋阳城。
《左传·昭公十五年》载:“十二月,晋荀跞如周,葬穆后,籍谈为介。既葬除丧,以文伯宴,樽以鲁壶。王曰:‘伯氏,诸侯皆有以镇抚王室,晋独无有,何也?’文伯揖籍谈,对曰:‘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以镇抚其社稷,故能荐彝器于王。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其何以献器?’王曰:‘叔氏,而忘诸乎?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其反无分乎?密须之鼓,与其大路,文所以大蒐也。阙巩之甲,武所以克商也。唐叔受之以处参虚,匡有戎狄。其后襄之二路,戚钺秬鬯,彤弓虎贲,文公受之,以有南阳之田,抚征东夏,非分而何?夫有勋而不废,有绩而载,奉之以土田,抚之以彝器,旌之以车服,明之以文章,子孙不忘,所谓福也。福祚之不登,叔父焉在?且昔而高祖孙伯黡,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于是乎有董史。女,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籍谈不能对。宾出,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我们从“数典忘祖”之典故中看出了奥秘。晋国籍谈所言中,对晋国位置的信息,至少应该把握三点:一是“晋处深山”,二是晋“处参虚”,三是晋文公有“南阳之田”。别的不说,仅仅是“晋处深山”这一点,是完全符合娘子关这个晋阳城的地理位置。去过娘子关的人都知道,娘子关城,就在绵山北麓,西边是紫金山,唐以后称之为承天山,北跨绵河,对面就是卧龙山。这里山势险峻,河道狭窄,晋阳城就处在这深山沟壑之中,水资源极其丰沛,成为这里的最大优势。“名山峙于是焉,桃水环于是焉”,这就是“晋处深山”的真实写照。晋阳城在这里,绝对是群山环抱,众水深流。深山里的晋阳城,要找到一块足球场大小的平地,恐怕都不可能,除非把山推平了。
晋处深山的优势,我们今天的人大概都不可理喻了,但在三千年前的有识之士眼中,山区比平原的优势要大得多,至少在周武王的心目中,深山的概念是深刻而又深远的。如果不是周公旦的婉拒,周朝的新都城极有可能就会建在娘子关的大山深处。
《淮南子·汜论训》明确写道:“武王克殷,欲筑宫于五行之山,周公曰:‘不可。夫五行之山,固塞险阻之地也。使我德能覆之,则天下纳其贡职者回也;使我有暴乱之行,则天下之伐我难矣。’此所以三十六世而不夺也。周公可谓能持满矣。”可见,武王在克殷灭商之后,确实是曾经想过在五行山中筑宫建都。五行山,就是太行山,自古没有异议。而娘子关正是在太行山中段,所谓“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井陉附近,从井陉关所在地旧关村到娘子关,也就是九公里。但在周公旦眼里,自古仁君治国,在德不在险。你要是把首都建在娘子关这样的深山里,如果德高望重,天下归附,那么大家要来这里缴贡纳赋就极不方便;如果残暴凶虐,丧尽天良,那么天下人来讨伐我,也会难上加难。能有这样的胸怀和眼界,也确实是高瞻远瞩的真知灼见。难怪周行天下八百年,一个“德”字,就把国家放在了不可战胜之高位。所以,周武王才将成周建在“中国洛阳”。
哪这五行山“固塞险阻之地”就不做什么文章了?怎么可能?太行山号称“天下之脊”,那么,娘子关就是天下之脊的“命门”所在。如此重地,必将另有安排。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刑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这是周朝最初的封邦建国路线图,周文王的儿子们都有分封,只是管、蔡二叔不争气,搞叛乱而被剥夺了封地。周公旦的儿子们,也都各得其所。召公“纠合宗族”,立足在成周。那么,打天下建周朝的周武王姬发的儿子们是如何分封的?
见于史书的周武王儿子只有两位,姬诵和姬虞,这也是姬发与邑姜两个人的嫡子。在等级森严的周代宗法制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嫡庶之别。在周武王登基之前,无论有多少孩子,那都是庶出。登基之后,只有帝后生的嫡长子才有王位继承权。所以,姬发去世后,见于史书的嫡子,也就只有这两位,而且都还幼小,所以,周成王姬诵继位之后,才有周公旦三年东征,七年辅政的政事。嫡长子继承王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春暖花开,水到渠成。
那么,尚在襁褓之中的姬虞是如何分封的呢?“邘晋应韩,武之穆也。”把这些地方都给了嫡二子,那也是顺水推舟顺理成章之事。其实,为了这个宝贝儿子的分封,姬发和邑姜可以说是挖空心思煞费苦心了,甚至可以说是从娘肚子里的时候就设计上了。
《左传·昭公元年》载:“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蕃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这就是在姬发王后邑姜刚怀二子的时候,应该是梦见了尧帝。尧帝对周武王姬发说:我给你的这个儿子命名为虞,并把我的唐国也给了他,那里属参星照耀,子孙后代繁衍不绝,瓜瓞绵绵啊。果然,等儿子生下来一看,手掌心里就攥着一个“虞”字,所以,就起名字为:唐叔虞。
我们知道,尧帝的封国就是唐国,现在,尧帝托梦给周武王姬发,让他的儿子继承唐国的江山,并且给他儿子把名字都起好了。梦,既是一种昭示,又是一种奇遇,会指引你前进的方向,何况这是尧帝托梦?手心儿里果有“虞”字,这岂止是帝意,简直就是天意吧?!
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天意就是帝意,帝意影响民心,所以,天意往往代表着民意。何况尧帝都说了,姬虞在的地方,参星高照,而“参为晋星”,这就与前面籍谈所说的晋“处参虚”完全吻合。
所以说,人一定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