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学中医从哪里入门(中年学中医怎么学)
中医可以自学吗?要从什么地方开始着手?
中医可以自学
笔者是自学中医,也是逼上梁山的。那是老伴得了左心衰,上四楼歇8次,提颗白菜都气喘,花175元5付中药,人缓过来一些,大夫给开步长脑心通,每天10元,一个月下来,我的工资只剩下50元,生活费没了,得想个招,自己动手,不花钱,还得有效果,仔细分析,现学扎银针那是阳春白雪,必须有专业知识,而按摩测是下里巴人,手指头总比银针面积大的不知多少倍,不离穴也不离经,花了50元买了4本按摩书,按图索骥,先治她的高血压,每天坚持下去,一分钱不花,效果却很好,血压被控制到正常水平。
当时带着问题去学,她身体有什么疾病,就去翻书,看《针灸甲乙经》,找到她外阴瘙痒和白斑,按照书里的做法,顺时针补蠡沟穴,很快外阴瘙痒自愈,这样边实践边学习,学习即快记得还牢,她的病好了,逐渐我的中医知识越来越丰富。只要有恒心,有目标,有的放矢去学中医,一定会有收获,我最大的收获不但自己 健康 了,还有让更多相信我的人获得 健康 。
中医可以自学,中医必需自学
一.中医,可以自学。
当代大师李可(1930--2013),在监牢里,没人教,靠自学。一本《伤寒论》起家,研习践行一生,创造了当代中医的辉煌。
二.师付引入门,修行靠自身,自学就是中医修行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份。
大师蒲辅周(1888---1975),跟师三年,18岁开始行医川北山村28年,1934年悬壸成都,1955年载誉京城。弟子们说师付有一个几不变的习惯,每天早晚都要习读经典几个小时。
三.中医大学毕业生也需重新自学经典才能成为合格的中医人材。
李士懋(1936---2015)作为中国第一批中医大学毕业生,行医十七八年,却感越医越力不从心只好从传统经典里开始自学,研习践行三十多年,提出了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理念。誉赞为“求学中医的一盏明灯”。
可以说他们都是用自学方式修成了一代中医大师。我等凡辈,用自学的方式只求学中医更是应该的。
自学中医不难。即使你对中医一窍不通,只要你相信中医,想学中医,拿起中医书来读就定能学有所成。
学中医难,难在初学时选对路。
学中医路没有捷经。斜路歪路若干条,都不通中医。正确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学习践行中医经典。
沿着这路走,一般人学习三至五年,给你家人亲友治点常规病患,吃点保健药保 健康 是足够的。还有高一点的理想,跟着那些大师们走过的路走,那就是研习践行中医经典。
初学者感到的困难是,中医书里全是从未见过的中医名词和难懂的专业术语,我认为可分为两步走。
第一步.学习中医基本知识。
在书店里买四本书:
1.中医基本理论。
2.中医诊断学。
3.中医药学。
4.中医方剤学。
中医基本理论和诊断学随便翻翻,以后需要时再回来查一查就行。不必求甚解,因其中好多是错误的。
中药学应较清楚地知道或背得二三百种以至四五百种中药的性味归经属性,功效自明。其实找到诀窍做到并不难。
中医方剂学。知道组方原理,熟习一百多个方剂的功效,组成,这自当必要。不必死记硬背。
其实中医行家大家们一生使用的经方时方就只四五十个。常用中药就一百多味。
以上最多一年时间可完成。
第二步.学习经典,运用经典。从经典中学会和掌握传统中医的临床诊治方法。
读中医经典难在古文,又多用缩略写法。应找好的导读本,以便邦助你尽快掌握理法方药的中医技能。
被誉为“求学中医路上的明灯”的李士懋先生的著作不失为这阶段学习的理想教科书。
现简要介绍一下李士懋先生的书:《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下简称全集)
全集分为上中下三卷约2400页,330万字。
张仲景说:“观其脉征,知犯何逆,随征治之。”
李士懋先生将张仲景的理念具体化临床化,提出:以脉诊为中心,以脉为主解释望闻问三诊定症,依症立方遣药的辨证论治系统。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著作。因此在书中可若干次看到一句话:有其脉,又可见用脉解释的一二征,就可确定其症,然后立方遣药。
按内容分,全集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大类: 脉学经典《濒湖脉学》《四言举要》导读及李先生的著作:脉学心悟,阴阴脉诊。共约250页。
对各种单脉,复合脉,复杂脉(阴阳脉)的脉象,脉理和脉诊进行了通俗准确的解释,
提出了脉诊的纲领:首辨虚实,沉按有力为实,沉按无力为虚。其意义是:大大地减少了对各种类脉的辨证难度,破除了脉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感。有纲可循,这对临床中如何运用脉诊,提高脉诊效果有极大的邦助。
第二大类: 中医经典《伤寒论》《温热论》《湿热论》导读和经方时方案解。共约600多页。
李先生,对经典先是一句一字地导讲,每章节完后都对理法方药实用性很强的总结。
如《伤寒论》总结:以脉为中心辨证的六经八方证,太阳的麻黄汤证, 桂枝汤证。阳明的白虎汤证。大承气汤证。少阳的小柴胡汤证。太阴的理中汤证。少阴四逆汤证。厥阴的乌梅丸证的总结都以脉为中心解读:一脉,但见一二症,一证,一方。
《温热论》总结:温热病本质是郁热。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实际就只气分,营分。治法:清,透,滋。代表方剂:新加升降散加减。
《湿热论》总结:湿热分正局,变局。正局病在脾胃。治法:分消走泄。变局为化热化燥归入温热病治
对经典,医儒们喜欢用华丽飘浮的语言来解读,即所谓的高进高出。李士懋先生则是另一种风格。即高进低出。用通俗实际的语言,解释经典的深刻内涵,并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常让你每学懂一条经典就可掌握一条临床医理。深入浅出,纲领清楚,理明法清,证据充分。
第三大类: 医案及篇幅不大的中医杂文。约1500页。
收彔了1200余医案。几乎涉及常见的各种疾病,大部份是多诊次的大医案,每个医案后都有点评,这对学者如何将经典理法方药的要领运用到临床中有很大的示范邦助。
更重要是这些医案都是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系统在临床中的应用实录
脉诊是四诊望闻问切中的定海神针。以脉诊为中心,不管多复杂的病症面前,你会临阵不乱地去辨明其证。只有辨不清证,没有治不了的病。有脉就有证。这就是中医治百病的秘诀。
初学者没经验可循,有这个”定海神针",也可让你至少找到一个接近的证型,虽不能一次成功,至少可让你少犯虚虚实实之误
学完后,这中医治百病的知识应足够你自用了。若你还想探寻中医决生死的大法,再走一步,学经典,向大师李可学习。:
李可,李士懋二位是当代最卓越的中医经典的研习者践行者,都是《伤寒论》的优秀学生。(李士懋属《伤寒论》的李时珍派(即小剂量化)。李可属《伤寒论》经方原派(即按经方原剂量)。)
在中医路上,坚持学习经典,你的路就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高。
首先肯定能。我于四十多岁开始学,当时骨折完身体行动不便,思前想后,得改变自己。于是卖了《针灸学》,先从十二经脉起。书中有针灸的练习方法,就开始练习,并按古书上的补泄法,给我自己扎。针完后,人走路明显轻松了好多。就思考原因,慢慢悟。一个问题有可能半年明白,有时更长时间。大家如果学,建议买中医大学教材,这个相对比较准确。先弄懂十二经脉,再结合自己和家人的身体状况,慢慢悟。同时可用《本草纲目》中的食物来调理,慢慢就会有进步。
中医是可以自学的。
初学,建议还是先读高校教材的好。
中医教材基本把古典医学著作的精华都摘录并系统归类总结了。
初学的时候,中药和方剂先熟背,歌诀也要背,这些先背后理解。
刚开始,学习不要多,基本的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内科学读完了后,要去医院或者诊所跟老师在临床中学习。
临床有了经验后,再扩大学习读书面。
1.可以自学。但想师出有名,行医治病,开方救人,得要有执业医师证,不然你医术再高出事了也不好办。
2.虽说学医为了治病救人,但不能救死扶伤那就自学保身。
3.可以从中医基础理论入门,打好基础,后面的古医书文字才好理解。
4.建议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金匮要略,医宗金鉴,古今医案按等书必读。
5.想学就得刻苦钻研,坚持不懈,方得一招半式扶已救人,将中医发扬光大。
6.仅供参考。
中医是可以自学的。,说是自学,到关键时也得象拜师一样问一问名医。不然还是不通。比如望舌胎,有的医生善长望舌胎,何颜色,是薄是厚,人家望了,你再望一望。慢慢就学会了。那切脉,也是一样,医生切了,你再切一切,看是何种脉象,主何病症。这也算一个过程,不是自学吗,但自学是学不来的,不用一学期一季度地去跟人学,但关键时问一问就可以。决对没有医生会说,你不是我的学生,不告诉,这样的人是没有的。
当然诊断是缺一不可的,就是望闻问切,详细复审,再确定用药。
要耐着心地通读本草纲目,当然那么多味药不容易记住,可归类学习。每味药都叙述了,生在何地,治某病,性质如何,根,茎,叶,花,各治何病,药量多少,效果如何。那夲草备要,夲草从新,大明夲药四百味,要细读,。再就是学一学药的制方,用酒炒,土炒,米汤炒,蒸,煮,晒等方法。因为有时进了生药是要炮炙的。
中医里包括十二经络,每经都有多少穴位,它的位置在身体何处,是针是灸,等等。如手太阴十一穴。足阳明四十五穴,针灸书里讲得很清,针灸书很多,可按一两本来学。如针灸大成,针灸大全,朱帘针灸,这一本写得最好。如能找到可学一学。
中医名著必须学习,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医宗金鉴,伤寒论,金匮要略杂病论。我们这里过去有一老医生,能背诵伤寒论。
学中医先从《频湖脉学》开始,彻底弄懂诊脉,再读中医临床书籍,弄懂望闻问切四诊分析临症便可初步诊断疾病,然后开始读《伤寒论》、《温病条辩》,学到融汇贯通后,《医宗金鉴》便可开始读了,在这些基础上,对诊断疾病便有了些小把握,再细研《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对药性全面掌握,回过头去研究中医方剂——《和局方剂》、《医宗金鉴》、《伤寒杂病论》等书籍里的方剂。古老话说:识症不识药,十有九不着;识药不识证,十有九不听。这些中医理论知识滚瓜烂熟了便可进行治病实践了,中医是凭经验的,必须谨小慎微,记录医案,在行医后可以开始学习针炙,一定要读《黄帝内经》,便可在以前学到的理论基础上,在治病的实践得到质的飞升。中医是一项综合性的学说,名医对地域、气令变化、人们的饮食肥甘厚味或饥不饱餐都会相对作出治病的主旨,这让一些不懂中医的人更加一头雾水,不管治疗的良好效果草率地斥之为伪科学。
外观!先弄一套唐装,布鞋,手握二核桃!给人把脉时候不能笑!年龄不能低于四十岁,胡子有多长留多长,头发有多白染多白,家里桌子上供一个浑身有麻点穴位裸体小塑料男人,理论上背会,气血,脉络之类词!太阳系九大行星最少也要知道五个的名字,,抨击现代医学,把打针吃药片说成比吃敌敌畏,百草枯还可怕,自己亲戚朋友住院打120的事要严格保密!弘扬草药万能论,有人质疑,立马提及古人,古书,与爱国情操!以及五千年精髓的话(标配语言,),接近医院里有医师资格证的真正大夫把他当成WiFi,你懂得,,,,,我们小区门口晒太阳老头老太太中有个人就是这样,老崔头,猝于今年六月,享年59,心梗!
快四十岁了 想学中医可以吗 怎么去学?
快四十岁能转行学中医吗?答案是当然可以。
第一,学中医,与年龄无关。
中医不仅是一种医疗技术,更是一种养生理念和方式,不管什么时候开始学,对自己的身体健康都是有好处的。
但是,不管学什么东西,都是和你之前的知识结构和人生经验有关。如果本身学历低,比如只有初中毕业,对于单纯的字面意思理解就难度比较大,学起来是很费劲的,学的速度慢,不能说学不会。
如果本身学历相对比较高,比如本科,那学起来比较容易。
第二,年纪大学中医要选对方向。
年纪大了,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记忆力不好了,肯定不可能像小年轻那样慢慢读慢慢背慢慢悟。选对方向选对方法很关键。学中医有两个大方向,一个是由难到易,从经典学起,一个是由易到难,从通俗的科普类知识学起。遇秋推荐年纪大的人直接从经典学起,比如伤寒论的经方,学了就能用。如果觉得自学太难太慢,可以考虑报名学习袁遇秋的伤寒论经方课程。
第三,转行问题。
一般来说,一般的医生(医生也有做得好和差的区别,一般是指平均水平)的收入是当地平均收入的两三倍,做得好的就上不封顶了。
问题是,转行做医生有个门槛,就是需要考取行医资格证。目前有两大途径:一是可能需要去读硕博连读,这个只有极少数大学有。二是考确有专长医师证,这个难度不小。
另外,转行需要花钱,不管是学新技术也好,考证也罢,都要花一些钱,这个要有心理准备。
遇秋有不少学生是半路学医并转行成功的,如果你想更快地成功转行,可以报名学习袁遇秋的伤寒论经方课程,助你一臂之力。
学中医从哪里入门?
学中医应该从中医基础理论开始入门。中医学除了解释人体生理、病理与疾病治疗外,其内容还包括古代的天文、地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古汉语学等。学习它,除了自身养生祛病外,还会学到其中蕴含的众多国学知识。
中医学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中医学属于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药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
扩展资料: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