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入门及自学第一步怎么做?(形意拳的套路怎么练)

http://www.itjxue.com  2023-04-11 08:11  来源:未知  点击次数: 

怎样学好形意拳?

练好形意拳首先要站好三体桩 下面是一位形意前辈练拳的故事

说的是孙禄堂在华北蒲阳拳社教功时,宽阔的操场上,众弟子个个练的是热热闹闹,练连环六合锁口末砂刀枪的有如枪刀走游龙,练二、三、六合龙形连环剑的也真如剑奔似飞霞,练五行十二拳形的更是拳如流星闪电,场面甚为壮观......

但与此景象成鲜明对比的是,操场边的枣林中,齐公博一人在站三体式桩功,对身边龙腾虎跃的场面竟象是无知无觉...汗珠儿从他的脸颊上滴落胸前,衣衫湿透了,脚下的土也被打湿了一圈。孙先生走到他身旁,给他摆了摆姿势,有师傅关怀,齐公博顿觉胸中舒畅,呼吸更加和顺[em14]

过了一会,孙先生说:“两个时辰了,歇歇吧。”齐公博才收了式子。孙禄堂先生看着浑身热汗津津的齐公博,颇有感触地说:“你可知世间练拳者多如牛毛,为何成道者却少如麟角?就是因为许多人不知形意拳中的内劲究竟是什么,却只在形象处猜测想,有的以为心中努力,有的以为腹中运气,这种错误不胜枚举,其实这都是抛砖弄瓦,以假乱真。这三体式是形意拳的基础,一切拳法虽变化万端,却都起于三体式。只有日日练习,持之以恒,勿求速达,由微而著。此中绝无捷径,也难取巧。

齐公博抹了一把头上的汗水,点点头,却不由自主地向那些正在演练刀枪拳棒的师兄弟们望去。

孙禄堂先生明白齐公博的心意,笑说:“心又急了吧。”

齐公博忙转过头说:“不,师傅,我这三体式站了快二年了,拳趟却......”

原来,这齐公博天性憨直,悟性不佳,别的师兄弟一天就能学会的拳趟,他学三天也记不全。只是他求艺心切,决心比谁都大,劲头比谁都足。孙禄堂先生很是喜欢他,为了让他学好形意拳,只准他每日站三体式。齐公博可谓是个咬钉嚼铁的的硬汉,一连二两年的时间,都专心致志,苦练不辍。可是这三体式还要站多久?自已一趟拳都没学,还要落在师兄弟的后面多远呢?也难怪年轻人心急了。

孙禄堂先生拍拍齐公博的肩头,语重心长地说:“说觉得落了后,为师却不这样看,俗语说‘功到自然成’,你切不可心急”。说罢孙先生扬长而去。

齐公博望着师傅的背影,无奈地只好再抹一把头上的热汗,又全神贯地站起了三体式。

一年过去,齐公博仍独自在枣林中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的站着三体式,头上热气腾腾,上体松空,下体稳重磁石,浑身上下打成一片,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

孙禄堂先生轻轻走到齐公博的身后,先生默默地观察了好一阵,,突然猛地向前,一把捋住齐公博推出的手掌,用力向前一拉,同时飞起一脚朝齐公博的前腿踢去......只听“扑!”的一声,毫无准备的齐公博,整个身子竟腾空而起,在空中一个前翻,又稳落地上,仍一个三体式的姿势站在那里,整个身子如铜打铁铸一般。

孙先生看罢,高兴得连声说:“你的功夫练成了,功夫练成了。”齐公博不明其意,憨笑说:“师傅,我整整三个年头,只会站一个三体式,怎就练成了?”

孙禄堂双眸闪着极兴奋的光芒,说:“功到自然成,你这三年苦练,已打下了最难得的功底,现在你可以练拳趟了,只要你苦心研练,半年后,我保你的功夫能超过所有的师兄、师弟。”

转眼,半年过去了。操场上,蒲阳拳社的学生们都在用惊愕的目光望着齐公博演练形意拳。只见他:神采飞扬,双眸似电。他行如龙,纵如虎,避如猿,掌如熊,气如神,快如风,纵横往来,追形随影......众人都看呆了。孙先生命几个师兄上去与其比手较技,齐公博三年的桩功早已内劲充盈,整体已具备“手起如箭落如风”的快速、勇猛的强大功力,师兄们都一一被击倒在地,众人简直不敢相信,他就是那个天性憨直,悟性不佳的齐公博。

孙禄堂先生,笑着对众弟子说:“这就是‘入门先站三年桩’的道理。公博不畏风雪雨霜,吃了三年桩功之苦,才得今日的技能,这一点是你们众人所不及的。”

三年后,齐公博形意拳的功夫大进,成了北国有名的形意拳师

我想学习形意拳,请问应先从哪个方面入门

形意一门,博大精深,古往今来,无数名家巨擘,终其一生刻苦磨炼,为形意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辈后学,有幸习得此艺,虽未窥其门径,但愿尽已微薄之力,将师承技艺以及自己的点滴心得奉献于众,所述不当之处,还望同道予以斧正。 形意拳的“整劲”上身,可以说是入门阶段的一个重要过程,这一过程对于今后技艺的提高尤为重要。没有这一过程,迅猛刚实的爆发劲就练不出来,形意拳诸多技法的发力和技巧则更加难以领悟。 如果用详尽的语言来给“整劲”定义,读者可能难于理解,但如果我们用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明,就容易得多了。当我们蹲在地上,用火点燃一只爆竹后,爆竹突然爆炸,在心中一惊的同时,手会下意识地快速缩回,全身激灵一下,不由自主地一紧,甚至会猛跳起来躲开危险。其实,这时在我们身上体现的就是“整劲”。当然,这种“整劲’’还只是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本能反应,是在外部刺激作用下,神经系统支配全身肌肉的一种应激性反应。我们说,这种反应是被动的,是无主动意识的。 一、“整劲”修炼的基本要求 形意拳中的“整劲”,则是通过有意识地强化自身的动作和意念,使意念对动作的支配达到一种“自动化”程度,达到“意动劲发”,进而在轻松、自然、合谐的意境中去修炼拳艺,最终达到“不意而发”的境界。对这一境界的追求可以说贯穿了习练形意各种技法的全过程。而达到这一高度的方法,自始至终离不开四个字:苦、正、勤、准。 “整劲”上身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磨炼中,首先要突出一个“苦”字。因为这一阶段是习练者从入门到提高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一方面我们在追求准确之“形’’的过程中,由于肌肉剧烈运动,乳酸蓄积而产生酸胀之感,因肌腱、肌纤维经常拉而产生疼痛,因大运动量锻炼而劳累困顿……这其中经历的艰辛,没有一种甘于吃苦、坚韧不拔的精神是绝对忍受不了的。另一方面,在求得精纯之“意”的过程里,由于“内意”的修炼无形无象;看不见摸不着,更是容易产生各种困惑,甚至让人望而却步,灰心丧气。因此说,“整劲”上身要过的第一关就是“苦”字。 其次,要在“形”上追求一个“正”字,动作上要精益求精,使每个动作都做到姿势正确,劲力到位。力求逐渐把动作中的“拙力”去掉,把劲用顺,从一开始的“费力”,通过训练,达到“轻松自然”的“省力”。因为只有保持周身轻松、自然,不努气,不用拙力,才能保证身手不滞,舒展灵活。而四肢舒展后,周身顺遂,才能保证动作姿势正确。这实际上是一个动力定型逐步形成的过程。 我们知道,形成正确动力定型的有效途径就是在保证动作姿势正确的前提下,增加练习次数,这就要求真正做到一个“勤”宇。只有通过大量反复练习,让大脑皮层受到充分的刺激,使参与运动的神经系统与对这一动作产生一个相对稳定酌反应。这个过程就如小孩子学习走路一样,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不会促成“质”的飞跃。 有了“势正劲顺”的基础,还不能说对动作的要领已经掌握,因为这只是一个“学拳”的过程。要在此基础上达到“整劲上身”,还必须要经过一个“懂拳”的过程。 “懂拳”就是要求我们把动作的要领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连续的脉络,用这个脉络来指导我们练拳时的具体动作。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不但要在习练时注意把动作做到位,更重要的是把形意拳的修炼带人到日常生活中。体会在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的动作中,由力的发出、大小、着力点、方向和角度不同所感受到的不同的反作用力和引起的不同效果,进而对形意拳每个动作的要领进行深人、细致的琢磨,逐渐领会形意拳“举手投足,动必有由”的道理。对每个动作不但要知道怎么做,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对“形”与“意”的关系的理解达到一个”准”字,这样才能够大大促进自己对这些要领的掌握与运用。 二、“整劲”修炼的根本途径 。 有了“苦”,、“正”、“勤”、“准”这四项原则的保障,还要有一个正确的修炼途径:精练形意五行拳。 初习形意者易犯的通病就是不重视基本功,急功近利,力求速成,着重多学几趟套路,多会几个招法。孰不知此举实为舍本求末,得不偿失,后患无穷。五行拳是形意拳的根本,初习形意都应从五行拳开始,因为形意拳各种技法的基础都是五行拳,多种劲力也是从五行拳中求得的,它以培养技法、加深功力为目的。形意拳前辈们更是形象地把五行拳称为“形意母拳”,一语道破了五行拳的重要作用。 五行拳的动作朴实无华,虽看似简单,但要真正从中练出上下相随、内外一气、自然合谐的整劲来,却着实不易,所以古拳谱中有“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的说法。五行拳每一路拳都有独特的劲力,并且是“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一种劲力中还蕴含着一种甚至几种劲力,接手触敌时,可以相互转化,因敌施变,如同中医“辨证施治”一样,不拘成法,因势变化。初学者很难理解到这一点。比如说形意拳最基本的起式右钻拳,要求右拳从胸前经口鼻向上、向前划弧钻出,拳头和手臂要一边前钻一边向右拧转,由拳心向左变为拳心斜向右上方并微向外倾斜,前臂及拳向右侧拧转(图1-图5)。随着习练次数增多,加之用心体验,初学者慢慢就会悟到这起钻落翻的一拳正锻炼“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三催劲和手臂拧、裹、坠的合力,为实战中的沾身纵力打下了基础。所以,对形意拳的每个动作都要用心体会,学以致用,逐渐就会领悟到五行拳之于形意,正如水对于我们的身体一样,看似简单平凡,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另一方面,练好五行拳,还会使我们明确形意发劲制敌的基础,就是迅猛刚实的“爆发力”,这是在练习五行拳中时刻按照“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的要求不断磨炼而形成的。这种“爆发力”的训练难就难在它是从不努气、不用拙力、轻松自然中求得的。先求“松得开”,再求“打得长、放得远、落得实、发得快”,最终才能形成形意拳“硬打硬进无遮拦”的风格,而这风格正是从五行拳就开始磨炼的。这种基础的培养会极大地促进我们掌握各种形意技法,故能正确理解和练好五行拳,是掌握形意拳真谛之所在。拳经云“五行五精即五虎”、“五行合一处,放胆即成功”,五行拳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三、“整劲”修炼的技法要求 无论是在习练五行拳还是在其它形意套路的演练中,要练出“整劲”,达到周身完整一气,都离不开统一的技法要求:催动三节,三催而劲整。 “三节”即梢节、中节、根节。形意所讲的“三节”,从全身整体来说,梢节为手臂,中节为躯干,根节为腿足。从局部来讲,手臂、躯干和腿足又都各有“三节”。在手臂上,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在躯干上,头为梢节,心为中节,丹田为根节;腿足上,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 . 为什么要讲“三节”呢?因为形意拳劲力的发起和施放都离不开“三节”,所谓“三节不明,周身是空”。无论是在整体还是在局部,劲力都是以“根节”为起源,以“中节”为枢纽,而以“梢节”为发放。形意拳对“三节”劲力的要;求是“三节合一,腰为主宰”。 在上肢,要求“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还以前面所说的右钻拳为例,当右拳从胸前向上、向前钻出时,它所体现的劲力,从整体上看是起源于足,中转于腰,发放于手;从局部上看是由腰间发起,腰催肘,肘催手。所以它不只是手臂的力量,而是双足蹬地,拧腰顺肩,全身而发的整体之劲,这样才能保证在手被对方拦截时,肩、肘仍在向前催,在被阻截处发打人,这正是形意拳“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之妙处,也是“整劲”的具体体现。 在下:肢上,则要求“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以形意拳基本步法——趟步为例,在技法上的要求腰部向下发沉劲,催动胯向下挤压,双腿向下屈蹲,大腿与地面几乎垂直,这样就会催动前趟之足自然而然如弹簧一样趟出去,从而发挥出“脚打七分手打三”、“去意好似卷地风”的威力来。 综上所述,整劲的修炼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需要我们在乎日的习练过程中,时时处处注意以形意理论为指导,按照规矩练拳,不断提高自己的拳艺水平,才能“整劲”上身,从而在习练形意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形意拳初学者怎么练?

形意拳的起源问题,到目前为止仍在争论。我们不管其创始人是否是岳飞还是姬际可或是谁,总之,形意拳是练武的老前辈们总结了各种拳术的精华。归纳成:从上向下的为劈劲;从下向斜上方的为钻劲;向前直打的为崩劲;拨开敌手用另一只手直击敌人的为炮劲;用横力制敌的为横劲。并以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为理论基础,更以肺、肾、肝、心、脾等人体内脏相联系。形成了现在的劈崩钻炮横的五形拳。形意拳除了五行拳外,还以龙、虎、猴、马、蛇、鼍、鸡、鹞、燕、鹰、熊取其各动物之特长,编成十二形拳,形意拳与八卦掌,太极拳三门拳种被称为内家拳,是近百年来最盛行的三种拳种。在清未年间,形意拳的李飞羽,八卦门的董海川,太极门的杨露蝉齐名于世,为内家拳的全盛时期。在民间流传的形意拳谱很多,如:“九要论”、“内功经”“神运经”“纳挂经”“地龙经”孙禄堂的“形意拳”刘殿琛著“形意拳术抉微”李存义著“形意拳谱”薛颠著“形意拳讲义”凌善清著“形意五形拳图说”许笑羽著“形意拳图解”姜容樵著“形意母拳”、李剑秋著“形意拳门拳术讲义”、王礼著“形意拳精义”、李天骥著有“形意拳”。此外尚有许多抄本流传于世,形意拳的参考资料比各家拳种都多,这也作为形意拳门兴盛的一个证据。

形意拳发源于山西,广传于河北,河南,在全国各地都有练形意拳的人。尽管形意拳传播广,派别多,但是练出的动作皆大同小异,仅在姿式上有大架子,开展与紧凑之分和十二形及十形之别(山西、河北练十二形,河南练十形)

形意拳又叫心意六合拳,所谓“六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内三合加上外三合共为六合。六合全能使形神一致,心到手至,意到神随,以思维支配动作,内外合一,以勇猛、劲整、条件反射快为其特点。

怎样才能达到六合的要求?

首先要从站桩练起,形意拳最基本的桩是三体式(又名鹰捉)。形意拳谱中专为练三体式写成一首歌,名为开式歌。歌中按身、肩、臂、手、指、股、足、舌、臀等九部分,分别提出练法的要求。

兹把该歌各部原文列后,原文后提出个人体会,仅供同志们作参考。

身:(原文)前俯后仰,其式不劲,左斜右倾,皆身是病,正而似斜,斜而似正。

以上歌意说的是:“为了保持重心和保持直立动物的特点(大脑与心脏垂直),并保持五弓力的作用,一定要注意不低头哈腰和左斜右倾,正而似斜,斜而是正,是为了减少受敌面积,增强横劲,使我手增加长度。”

肩:(原文)头宜上顶,肩宜下垂,左肩成拗,右肩自随,身力到手,肩之所为。

上文指出:头为全身的最高点,承受着 760mm 汞柱的大气压,缩颈会使全身骨节受压迫,致使人的动作受到压抑,头向上顶可使动转灵活,对肩要求卷且垂,其目的是为使脊背裹园,容易串劲,肩下垂,即放松肩关节,使力便于到手,所谓肩松力到手,胯松劲到脚,便指此而言,再松肩还可利于下气,人如果肩部高笃横隔膜自然上提气便沉不下去。

 臂:(原文)左臂前伸,右臂在助,似曲非曲,似直非直,过曲不远,过直少力。所谓左臂曲肘前伸,后臂护助,曲中求直,目的是为了按骨斗(),运劲到手,过直则变化不灵,并且容易被敌伤肘。

手:(原文)左手齐胸,右手在脐,后者微塌,前手力伸,两手皆履,用力宜匀。左手前伸是通过上钻下劈至乳齐,右手拉至脐处,这充分表现出劈拳的特点,后手塌劲,前臂垂劲,则将后手之力通过肩脊传向前手,以增强前手力量。

指:(原文)五指各分,其形似钩,虎口圆争,似刚似柔,指要放松,手心要空。虎口圆撑,劲用意领,脚趾也要用意将母趾与其它四趾分开... ...

(责任编辑:IT教学网)

更多

推荐网页文字特效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