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体系框架思维导图,培训体系框架思维导图怎么画
怎样教孩子学会思维导图?
2014年我参加了一个培训师的培训,本来是本着锻炼自己的演讲水平目的去参加的,并没有想成为一个培训师,但是导师说要作为局中人研究一个培训课程,我就苦苦思索把什么作为自己的培训课程呢?我想到自己和孩子经常使用的一个工具作为我的培训课程,这个工具就是被称为大脑的瑞士军刀——思维导图。
作为一个培训师,一般要研究一门课程,至少要看20-30本该领域的书籍,并且要持续关注这个领域新出版的书籍,而《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是我最近一段时间看得比较实用的一本,作者是一个育儿家,而我能够发现思维导图还真的是跟儿童教育有关。
自从有了第一个孩子之后,我就发现自己对育儿相关的内容特别感兴趣,有很多时间是在育儿论坛中浏览别人的帖子,也会下载很多国外的教育资料进行研究,而我在国外的教学资料中发现了一个特别受儿童欢迎的工具——思维导图,这个工具可以有效地引起孩子的兴趣,并且很好的让孩子的思考成体系。
在孩子2岁左右的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就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那时候的孩子还不认识字,但是当我们对孩子说:“去把《小蓝和小黄》这本绘本拿过来”,孩子会很自然的从书架上的一堆绘本中找到这本书。为什么呢?原因是孩子记住了这本绘本侧面的图像。我们会发现人类的大脑记录图像是非常容易的,曾经有一个实验,10000张图片每张看1s,辨别率98%。可见我们人类的大脑特别喜欢图片。
我也特别赞成《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中提到的创始人东尼·伯赞的观点,他认为连收音机都有说明书,为什么像大脑这么重要的器官却没有说明书呢?而思维导图完全是根据人类大脑的特点发明出来的,思维导图实际上就是一种图像思考模式,而图像就是特别容易被人类大脑记忆,多彩的形式也是大脑喜欢的方式,中心图像明确表示出来这张图的中心思想,也让大脑瞬间就抓取到目标。
《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就提到“要做一个与众不同的自我介绍”,“介绍一个大家所不了解的自己”。例如,当我在培训之前介绍我自己的时候,我会向大家介绍我自己的从业经验及相关的经历,但是一般很少有人能记住我说的。但是当我把自我介绍的思维导图展示给大家之后,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我的课程学员都会记住我的经历,这就是思维导图的魅力,在一张纸上就能充分展示出所要表达的所有内容,而且还有趣,良好的分类也让大脑轻松记忆。
其实思维导图对于孩子来说使用效果比成人的效果更加明显,《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中介绍了很多与孩子有关的应用实例,包括孩子学画、作文、明确任务、考前复习等方面。而我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充分感受到了思维导图的魅力。
在我女儿一年级的时候,老师留了一个作业,第二天要孩子做个小小的演讲,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我询问了女儿,你想向同学推荐哪本书呢?我女儿要推荐《小屁孩日记》。我很疑惑,因为这本书非常难描述,是一本日记合成集。我就问她要如何推荐,她只说了一句:我向大家推荐《小屁孩日记》这本书,这本书非常有意思。然后就不知道怎么往下说了。在这个时候,我拿出电脑,用思维导图软件和她一起画了思维导图。在我的引导下,孩子想到了要向同学介绍书名、作者、人物、这本书的形式和推荐这本书的原因。在第二天的书籍推荐演讲中,我女儿的推荐收到了同学的掌声。可见思维导图特别适合演讲提示。我们每个人在演讲的时候都不要妄图背下来所有要说的内容,而是要做思维导图演讲提示,把关键词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在看到关键词之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而不是生硬的背诵。
在我平时给家长讲思维导图课程的重点和自己孩子使用最多的方面就是写作文。记得在我女儿2年级的暑假,为了让孩子作文有所提高,我假装告诉孩子假期需要每天写一篇日记,我女儿一开始是非常反感的,因为她觉得没什么可写。在这种情况下,我告诉她每天我们先画一张思维导图,然后她按照思维导图来写作文。其实小孩子写作文经常犯的错误就是写一个主题会像流水账,每篇作文没有重点,重点内容不知道如何展开。因此我就先为女儿搭建了个思维导图框架,她在框架的基础上填写她想到的内容,这样每天的日记就很顺利的完成。
无论是对于大人还是孩子来说,思维导图最好是手绘,就像《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这本书中的每一幅思维导图都是手绘的。有的朋友不喜欢手绘主要是出于两大原因:第一,因为中心图和关键图都是需要绘画,所有有很多人害怕画不好;第二,认为手绘的时间比较长,没有软件那样不用考虑布局等,直接绘制就可以。
但是从我多年使用思维导图的经验来看,我是非常提倡手绘的,特别是小孩子更要让他们坚持手绘,主要原因有三个:
1、当我们绘制思维导图中心图和关键图的时候,其实也就是把文字用图像表示出来,这样充分调动了左右脑,可以让我们在绘制完思维导图之后,大脑快速的抓取图像,很快的就记住绘制的内容。
2、当我们把想法记录在纸上的时候,实现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强了。比如我们绘制目标规划思维导图,当我们把目标进行分解,并且想出具体实现的方法,这就已经大大增强了我们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如果我们都不敢写下来目标及实现方法,那就更谈不上去实现目标了。因为当我们把想法落到纸面上的时候,其实是经过充分考虑才记录下来的,而不是想想而已,所以手绘思维导图也是实现目标的基本过程。
3、绘制思维导图的时间一般在15分钟-20分钟左右(如下图读书笔记思维导图),只要是有了思路,绘制思维导图就完全不用考虑时间问题。而对于有些朋友害怕绘画就更不用担心,因为思维导图是画给自己看的,即使是给别人看的,也主要是为了沟通,那么其实别人关注的就是内容而不是画得如何了。
有很多人不仅希望自己学会思维导图,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会思维导图,期待孩子能够对事情进行很好的分类,有效地进行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想要实现这种愿景,就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使用思维导图,让孩子在家长的熏陶下潜移默化的学会,而且能够在不知不觉中真正使用好这个好工具。思维导图只有不断的使用才能发现它的神奇之处,才能真正成为我们大脑的瑞士军刀!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叶倩倩,公众号小猫倩倩,专注学习方法论
从真学渣变成伪学霸的过程中我做了很多努力,在本系列第二篇文章中也分享过一些心得。其中“构建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当时给出了“构建知识树”与“推导公式”的小例子,但很多同学反馈说这些对于实际操作来说远远不够。于是喵就把这部分内容拿来单独写一篇。
当我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时,那些建立在数学和物理这两个基础学科上的专业课仿佛活了一般,脱掉了枯燥的外衣,变得灵动起来。就像一颗树种生根发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我学习的深入、知识的丰富,这棵树的枝叶也越来越茂盛,每一个知识点都牢不可拆——直到如今工作,我依然能用到的时候回忆起那些专业知识。
这是喵关于学习策略的第四篇文章。
在第一篇讲了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及时获得学习中的正反馈有没有一种让人很爽的学习方法?- 知乎;第二篇讲了如何克服困难,高效完成自己不喜欢、觉得困难但又不得做的学习任务如何才能高效率地完成不喜欢的工作/ 学习任务?- 知乎。第三篇讲了如何提高学习能力如何提高学习能力?- 知乎
上一次,在如何提高学习能力?- 知乎中,我们把学习划分为两种类型——“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是以通过考试或者科学研究为目的,主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归纳、解题。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主要强调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
类似地,我们也将“知识体系”分为两种类型——“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和“以应用为中心”的知识体系。顾名思义,第一种知识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掌握专业知识,与“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相对应。构建这种类型的知识体系,可以帮助你理解消化教科书与课堂所学,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第二种知识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解决问题,与“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相对应,可以教会你如何主动获取信息并把信息转化为知识,如何将碎片“聚沙成塔”,如何学会思考不被微信鸡汤鸡血文洗脑,如何批判性地接受新的观点,如何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本身就是一个体系,只是由于你接收这些信息的过程是间断的,所以这些知识看起来才显得杂乱无章;而后者本身就是一些碎片,加上你接收这些信息的过程是片面的,于是碎片看起来就更凌乱了。对于前者,我们需要做的是“理解——归纳整理——记忆”,当有新知识点进入体系时要“吸纳接收”;而对于后者,我们需要“重组——添加——重组”。
本文的“知识体系”特指“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知识体系,给出的建议与具体策略也是围绕怎样更好地掌握专业课(理工类)、如何取得更高成绩展开的。下一次(学习系列第六篇文章)喵将给出第二种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
文章结构图如下:
二、如何建立知识体系
1)两个工具
1.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用图表表现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过程也就是大脑思考和产生想法的过程。
思维导图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1)中心图像用来捕捉主要内容——比如,如果你使用思维导图筹划一本书,那么你可能在中央放上这本书的图画
(2)分支从这幅图画向四周散射,首先被分成各大主题,附在中央图画上,然后此主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上一层分支上
(3)分支由一个关键图像或者印在线条上的关键词组成
注意,思维导图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是“关键词”,而不是“短语”或者“一句话”。思维导图适合自己给整本书或者教材做读书笔记,而不适合记录听课笔记——如果你无法从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中精确地找到这个关键词,最好用康奈尔笔记法或者传统笔记法进行记录。而且课堂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跟上老师的思路”,这里思维导图所倡导的“发散性思维”几乎没有用武之地。
思维导图适用范围是复习或者自学,而非课堂学习。
下面是东尼博赞在《思维导图》中给出的为教材做思维导图的步骤:
(1)快速浏览、翻阅全书或整篇文章,对其内容的组织得出一个初步的印象。
(2)编制一个时间方案,用以研究并确定在这段时间里必须涉及的材料内容和数量。
(3)给这个领域已经知道的内容画一幅思维导图,以建立联想性思维“抓钩”。
(4)用一个小型思维导图确立这个学习阶段希望达到的目的和目标,并完成一幅不同的思维导图,用来回答在次学习阶段必须回答的所有问题。
(5)再总览以下全书或这篇文章,看看目录、主要的标题、结果、结论、小结、主要的示意图或者图片,和其他一些映入你眼帘的重要内容。这个过程会给你为全书或这篇文章画的新思维导图一个中央图和主要分支(或者基本分类概念)。
(6)现在,转到预习阶段,看一看有没有材料还未包括在概览中,特别是每段、每节和每章开头和结尾,因为这些地方往往集中了最为重要的信息,然后把它们加入到思维导图中去。
(7)下一步是内查。这时,你可以解决大部分的学习难题,但仍会跳过一些主要的问题区域。对全书或文章的其他部分熟悉以后,你就会发现已经很容易理解各段落的意思,并快速地完成思维导图。
(8)最后是复习阶段,你可以回到一些早先跳过去的、比较困难的部分,回头看看全书或文章,以便回答剩下的问题,或者填完没有填的空。这时你可以完成思维导图的笔记。
有点类似于拼图游戏,把小块拼好最后再组装到一起。
看范例的话应该会更直观一些~
嘿~你还记得我刚刚说的话吗?思维导图适合一个人看书或者复习的时候用。那么,听课或者听讲座的时候该怎么记笔记呢?来看看康纳尔笔记法吧!
2.康奈尔笔记法
这个有很多文章推荐,这里就不再复述了,下面我们就可以动手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了。
2)建立知识体系的具体步骤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直接用自己的教科书进行演示吧,这样看起来会更直观一些。今天被我用来当栗子的是《电力电子技术》~~不是学电的同学看不懂具体内容也没关系,因为这种方法只需要你用眼睛观察就可以知道怎么操作。
1.确定哪些内容要加入体系
如果你面对一本教科书不知道该怎么入手的话,先看看它的目录吧。
这是《电力电子技术》的目录:
我们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了《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目录第一章里面提到的“大功率二极管”、“大功率晶体管”与我们在那两门基础课中学到的“二极管”和“晶体管”有什么联系或者不同呢?直觉告诉你,它们之间一定有联系对不对!?如果没有联系的话,名字怎么会这么像呢?但是肯定不会完全相同,要不然就可以省去“大功率”三个字了。
看完目录再看一下第一章的小结:
嗯,看起来这些器件被分成了好几类,具体有哪些类别,我现在不需要记住它,只要有个印象就行了。老师讲到分类这里我要认真听下。
我们接着看目录后面的内容。第三章的标题是“交流- 直流变换”,第四章是“直流- 直流变换”,第五章是“直流- 交流变换”,第六章是“交流- 交流变换”。看出来了吗?就像是两个变量 A 和 B 之间的排列组合一样。我们知道,一本教科书通常会在前几章写一些基础性的内容作为铺垫(比如介绍大功率元件);中间的几个章节通常是考试的重点,是该学科的主要理论基础;最后几章一般是行业内新发展新技术应用之类的。
看完目录,我们知道占据了整本书巨大篇幅的重点就是中间的四个章节,学习时候重点要放在这里,而且从标题来看,这四种变换方式肯定是有联系的。具体有哪些联系,我们学到那个部分的时候要格外注意,寻找它们之间的异同。
这些很重要、彼此有联系的知识,就是建立知识体系的基础。
2.搭建组块
要熟练地掌握理工科知识,就要创造一些概念组块——这是通过意义将分散的信息碎片组合起来的过程。
1.进行组块的第一步,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组块的信息上。
2.组块活动的第二步时理解。要把基本概念打包成组块,首先要理解这个基本概念。
3.组块的第三步,是获取背景信息。你所看到的将不仅是如何进行组块,还有何时何地使用它们。联系可以增加神经元网络的带宽,这样连接到组块的神经线路不仅稳固,而且它会成为多条痕迹路径上的一站。
听起来有点抽象,我来用具体的知识点解释一下:
敲黑板!!!下面的内容非常重要!!!
我要建立组块的知识点选自第三章“交流- 直流”变换。我们先学了一个知识点,叫做“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它长这样:
过了两天,我们又学了一个知识点,叫做“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它长这样:
又过了两天,我们学了第三个知识点,叫做“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它长这样:
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了吗?
“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是由3 个“单项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共阴极并联而成的;而“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是由一组共阴极与一组共阳极——2个“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串联而成的。
这就打包了3 个相关的知识点。
为了使我们自己记住这个了不起的发现,快把它画成一个小型的思维导图吧:
注意哦,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尽量用“词”而不是“句子”,所以上面对名称进行了简化。
这时候我们只需要记忆最基础的单相半波整流电路的图形,再记住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一下子记住3 个电路图了。
但只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记住不同触发角时的波形形状,还要知道直流平均电压之类的物理量的计算公式,要把其他的知识点也加进去,让这个微型网络看起来更丰富:
比如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电阻负载有一种加续流二极管的特殊情形,还要掌握晶闸管和续流二极管上电流的平均值;对于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要知道触发角大于和小于30两种不同情形下直流平均电压;而对于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需要记住触发角大于和小于60两种不同情形下的直流平均电压……
让我们把这些内容也加入思维导图里:
对比可以发现,三相半波电路与三相桥式电路在触发角较小时的公式形式是一致的,只是数值不一致,对比记忆又可得:
为了保证我们对这些知识点记忆深刻、稳固,我们要搞清楚这些公式都是怎么来的,这时候要回到教科书,看大片的文字——那些是我们最不喜欢的原理,但是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公式。
以三相半波电路的直流平均电压 Ud 为例。看的过程中问问自己,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教科书上给了推导:
我们先看第一个公式。
为什么要计算直流端的负载电流与负载电压?因为“交流- 直流”整流电路的目的就是把交流电转化成直流电,电压和电流是描述电的基本物理量,是衡量这个电路转换效果直观标准。
公式里的每个数值都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样计算?我们可以具体看一下:先说公式本身,因为输出端是直流,所以计算的是“平均值”;如果输出端是交流的话,计算的就是有效值了。积分的意义是计算一个周期内的累计值,再除以周期长度,算出来的就是平均值了。看看这些数值都是什么含义呢:
为什么前面的因子是1/(2/3)?因为一个周期(2)内总共有3 相电压。
为什么积分下限从/6开始?为什么积分上限从5/6开始?这要从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的波形图开始说起:
图中数字1,2,3是 A,B,C 三相电压波形,任意两相相交的点我们称之为自然换相点,我在图中用红色的圈标记出来了。在0 至180的范围内,可以看出第一个点的横坐标是30,第二个点的横坐标是150。这时在刚刚到达自然换相点时施加触发脉冲的情况。如果在这之后,在30之内,触发角有多大,相位就往后偏移多少,所以就有了上面那个积分公式。
大于30时,波形发生了很大改变——直流不再连续了。当一相电压小于0 时,晶闸管关断了,直到下一次触发脉冲到来的时候才能导通,这时候输出直流电压、电流都是0。对应的公式的积分上下限也发生了变化。
现在,我们就构建了一个关于“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的完整组块,用关键词与图形相结合的方式覆盖了该部分所有的重要知识点。下次你只需要看一眼思维导图,就能够快速从大脑中回想起这些知识。
请注意,“自己搭建组块”最重要的是“自己搭建”。如果我直接丢给你上面的那张思维导图,你一定不会联想到那些公式的含义是什么,死记硬背之后没多久就会忘记它。而且万一考试的内容的是“绘制触发角为15时的输出电压波形”呢?如果你理解了它,一定不难画出来。
我刚刚演示的就是一次完整的搭建组块的过程。所有的组块互相交织,排成一张网络,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说,《电力电子技术》这门课的知识体系:
试试看,把康奈尔笔记的内容(课堂知识)和教科书里的知识整合到同一张思维导图里吧~
3.及时复习
间隔性重复有助于把信息从工作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
一定要回想学过的知识,这非常重要!在课堂上讲过没有及时消化的内容,通过自学理解后也要及时回想。洗澡的时候、晚上躺在床上入睡前,努力回想当天学过的知识。让大脑提取关键概念,而非通过重复阅读被动地获取知识,将让你更加集中高效地利用学习时间。你越努力回想学习材料,它在记忆中植入得就越深入。别扔太久之后才去练习回想,那样你每次都得从头开始巩固概念。特别是对初次学到、还颇有挑战性的知识。学习任何新技能或者新学科的时候,你都需要在不同背景环境中进行大量的练习。
对于康奈尔笔记,应当尽可能频繁地复习笔记。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复习笔记的好习惯,而非考前抱佛脚。这将极大地提高你的记忆与理解。
每学完一个章节,回顾一下自己做过的思维导图。试试看,如果打开一张新的思维导图,凭记忆开始绘制。完成之后对比之前你在学习过程中建立的思维导图和新的图有什么差别,哪些知识点遗漏了、哪些知识点记混淆了。
-
三、总结
这篇文章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操作写得比较详细,这里简单地总结一下吧:
如果把每一个知识点比作一个沙砾,没有体系的知识就是一盘散沙,有体系的知识却可以聚沙成塔。
“知识体系”分为两种类型——“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和“以应用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前者本身就是一个体系,而后者本身就是一些碎片,本文的适用边界是第一种知识体系。
本文提供了一种笔记工具——康纳尔笔记法,还有一种思维工具——思维导图。二者配合使用,共同帮助我们完成知识体系的建立。
知识体系是由组块整合而成的,要想建立知识体系,首先要学会确定要“整合”哪些内容,然后搭建组块。知识点构成组块,组块构成知识体系。讲了一个超级超级详细的例子,手把手教会你从零开始完成整个知识网络。
里面的几个图画起来都很麻烦,又从早到晚写了整整一天……喵……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小猫倩倩
思维导图包含哪些基本组成要素
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
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就如同大脑中的神经元一样互相连接,也就是个人数据库。
如果是理论性书籍,很多情况下前后章节连续性不是很强,可以读完一章之后进行一次整理,如果是整体性较强的书籍,并且在短时间内可以阅读完成,可以读完全书一并制作思维导图,这个大家根据实践情况和书籍难度自行判断。
扩展资料:
思维导图是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它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它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
将书中的重点论证部分录入思维导图,同时将自己摘录、勾画的部分录入,这个时候不必变更书中原句,简单的录入即可。
这时有两种内容,第一种是和书籍框架及论证有关的,放入导图的对应分支下;第二种是与框架无关,可以在导图中建立一个“杂项”的分支,将所有内容统统扔进这个分支下。
如果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作者的思路或者纯粹和作者有关的东西,那么绝对不关心作者或者本书的思维框架如何,但是在书中可能关心其中某些部分。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关心如何做分析阅读,如何做检视阅读,如何做主题阅读,那么可能要做三个主要的分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思维导图
为什么大家都要学思维导图,这到底有什么用
近几年来思维导图市场十分的火爆,它是一种能帮助我们学习和记忆的工具。目前市面上有许多专业的机构会开设课程专门教人学习使用思维导图,可是很多人只会照葫芦画瓢,学到的更多的是怎么把思维导图画出来,而真正懂得使用它并将思维导图变成自己的思维习惯的人却很少,所以部分人认为思维导图是没有用处的,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为什么有人说思维导图没有作用?
思维导图作为一个常用的思维工具,其本质就是帮助培养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候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像一把刀一样,你可以用这把刀去切菜,去削水果,去割东西等等。但是这把刀并不会因为你拿他去做了什么而有所质的改变,它仅仅只是一把刀而已!所以有的人说这把刀很厉害,也有人认为这把刀没什么用!而现在很多人花钱学习到只是如何画思维导图,所以感觉对自己的实际生活和工作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就认为思维导图毫无作用。
如何正确使用思维导图?
曾经有人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思维导图使用领域前10名分别是:待办事宜、准备演示、做笔记、解决问题、项目计划、做决定、知识管理、项目管理、个人思考以及写作,其中有46%的人认为思维导图对自己最大的帮助就是理清思路。
对于人的大脑,我们终其一生也只能运用5-10%的大脑潜能。而思维导图是一种比较形象、具体、直观的图,对比抽象的语言,它更易于理解和记忆。思维导图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图文相结合的方法,开启大脑更多的潜能。
所谓千言万语不如一张图。图片对于文字来说更能吸引人的目光;文字不易于人的记忆,尤其是一大段冗长的文字;图片一目了然,能让你一眼就知道这张思维导图说的是什么内容,而文字,却需要你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还有可能让你遗漏重点内容。
原文来自MindMaster官网?网页链接
如何用思维导图设计企业培训体系
将培训流程、培训项目、培训内容等都写出来,通过流程来进行思维导图内容的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