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从武官长,侍从武官长是什么官
所为的侍从武官,是否类似于现今所说的,保镖?
侍从武官,现在更多的是作为外交上元首待遇象征的存在,是一种表明国家元首地位的礼仪仪仗待遇。故而有一定保镖职能,但肯定不是保镖。
日本天皇侍从武官长是什么军衔,职位很高吗?陆军大臣也很厉害吗?
现在不知道有没有侍从武官长这职位了 二战时期这个职位是大将军衔 没有实权 有属于天皇的顾问 陆军大臣是位高权重的职位 除了总理 就是大臣了 陆军大臣是一个重要的有权力的职位
南北朝时期的武官官制
这段时期是中国职官制度从三公九卿制向更高级的三省六部制演进的过渡时期。在这三百多年里,中国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割据和战争的状态,因此各个王朝的职官设置就有许多不同,而且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原来一些正规职官或撤消、或空有虚名,而一些临时性的“职务”反倒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造成这一时期职官设置的纷繁复杂。尽管如此,这一时期职官制度的主流还是与秦汉一脉相承的。
三国时期的官制
三国时期的职官制度基本上沿袭了汉代的官制,同时也有一些变化。这时期,曹魏的官制比较系统、完备。
中央官制
东汉末年设置丞相,以曹操充任,总领百官,主持朝政。这时丞相府内分曹治事,这是内廷尚书台列曹治事移至外朝的开始。曹操又设秘书令掌管政令的颁发。
曹丕称帝后,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虽然地位高,但都是空衔。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曹丕把尚书台移至外朝,分为五曹治事,使它成为外围的执行机构,由尚书令主持其日常政务。同时又成立中书省,设中书监、中书令二官,并掌机密,以代替过去的秘书令。
侍中在汉代本为加官,可出入禁中。东汉灵帝时设侍中寺,以侍中为其长官,下有给事黄门侍郎等,掌随驾规谏,以备顾问。侍中常在皇帝左右,地位愈加尊贵,但也要侍候皇帝的起居生活。
上述中书省、尚书台、侍中寺格局的确立,已具备了三省制的雏形。
监察系统中,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下设治书执法,掌劾奏,以治书侍御史掌律令。
蜀汉初,设丞相,以诸葛亮担任。但诸葛亮死后,蒋琬以大司马主持朝政,以后费祎、姜维又都以大将军专权。蜀汉有太尉、司徒,地位都在丞相之下。
孙吴设有丞相、太尉、司徒、司空等官,后来大将军掌权,位秩居于众官之首。
地方官制
三国时期,各国的地方行政建制基本上是州、郡、县三级。魏在各州设刺史,或称州牧,为州的最高行政官长。州刺史往往被加上“使持节督某州军事”、“假持节都督某州军事”等衔,从而又掌握一定的兵权。一州下辖数郡,郡长官为太守。太守加“将军”衔的,也有一定的兵权。郡下辖县,大县置县令,小县置长。其余一如东汉制度。蜀汉和东吴的地方官制与曹魏大体相同。
两晋南北朝的官制
中央官制
自西晋至南朝,或设丞相,或设司徒,废置不一,但若要总揽朝政大权,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否则只是赠官,并无实权。朝廷又有“八公”,即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它们是为了尊崇士族望重之人的荣宠性虚衔。此外又有“位从公”。凡骠骑、车骑等将军及光禄大夫等,若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头衔,都属于位从公。
这时期,中书省的中书监、令仍掌管草拟诏令、策划国政,位尊权重。由于中书省权势日重,对皇权专制的威胁渐大,于是晋时将侍中寺改为门下省,并且扩大其长官侍中的权力,使它参予朝政,“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以此来限制中书省的权力,互相箝制。
此时尚书台作为执行机构,其组织愈加完备,分工也更为细密了。在朝廷不设“录尚书事”时,则以尚书令为尚书台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共同参预朝政。其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西晋时,尚书台曾设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等六大曹,以后又有一些增减,至东晋时成为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大曹,每曹各设尚书为其长官。西晋时又置小曹三十余,设尚书郎二十余人,分曹主事;东晋以后逐渐省并,以三、四个小曹为一部,或五部、或六部不定。南朝时,改尚书台为尚书省。
总之,这一时期是三省开始形成和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时代。在这一过程中,它们之间的权限、分工也是逐渐趋于严密的。
由于三省权力的扩大,原秦汉以来的九卿职权多被侵夺,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卿的职权已有很大变化,有的只徒具虚名,有的则从中央执行机构一落而成为某一方面的具体服务机构了。例如:光禄勋原是皇帝的侍从武官长,握有兵权,西晋时称光禄卿,只有空名了,以至“不复居禁中,又无复三署郎,唯外宫朝会,则以名到焉。”北齐时光禄卿成了安排筵席的衙门了。
至于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长达二百年的统治,其官制基本上沿袭了魏晋以来的旧制。北魏政权是由鲜卑族拓跋部贵族建立的,最初他们依照本族传统设置八部大夫,分管政事;又设三十六曹尚书分理各种政务。太和中,魏孝文帝对北魏官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他依照南朝职官体制对北魏官制作了较大的调整。魏孝文帝的政治改革,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改革后,北魏中央主要职官设置如下: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
二大:大司马、大将军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省:中书省长官:中书监、中书令
门下省长官:侍中
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左右仆射
北魏以后的东魏、西魏、北齐官制大体相因袭。西魏末年,苏绰等依《周礼》六官制度拟定改革官制计划,至北周方才实行。北周初年,以天官冢宰总领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五官,形成五府总于天官的格局。这样一来,朝廷的军政大权便都集中于天官冢宰了。北周武帝时,削夺了天官冢宰总领其余五官的权力,从而恢复和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这时六官只是处理各自的日常政务,而朝廷大政便由皇帝亲信的官员来参预,《周礼》六官制度便只成了一个空架子。以后杨坚建立隋朝时,把这种形式也取消了。
关于监察职官,这一时期的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为其长官,惟北魏称御史中尉。监察官员的权力极大,所谓“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北魏时,御史中尉巡行时“与皇太子分路,王公百辟咸使逊避,其余百僚,下驰车止路旁,其违缓者,以棒棒之。”可见震肃百僚的威势之大。
御史中丞之下,晋代除设治书侍御史外,又设黄沙狱治书侍御史,掌管诏狱及廷尉处置不当之事。此外还有殿中侍御史、符节御史及分曹治事的侍御史等。
地方官制
这时期无论南北,地方都是州、郡、县三级制度,但是州、郡的辖境日益缩小,而数量大为增加。
州是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划,行政长官为刺史,下设别驾,诸曹从事等。国都所在州的长官,一般称为牧。州下为郡,其行政长官为太守,国都所在郡的长官一般称为尹。郡下为县,以县之大小分置令、长。县下还有乡、里。
由于长年战乱,刺史、太守多带将军称号,权重者更有“使持节都督某州或某某数州军事”等头衔。凡无“将军”等头衔的被称为“单车刺史”。为了限制刺史的权力,有时又特命刺史属官如别驾、长史等代行刺史职权叫做“行事”;有时在刺史之下另设“典签”官以监督刺史。
在南方又有侨州、郡、县。东晋以后,北方的一些士族及大批流民陆续移居江南,于是政府划出一些特定的区域安置这些人,但仍用北方的地名称呼这些新设置的州、郡、县,它们便是侨州郡县。晋代封爵有诸侯王国和公国、侯国。王国、公国、侯国都设相,王国相后改称内史。王国内史及公国的相,位当郡太守,侯国的相位当县令。
官秩和勋爵
曹魏开始以品级区分官阶的高低,秦汉以来用“石”表示官位大小的做法被取消。魏晋官阶分为九品,即九等。北魏在九品的基础上又把每品分为正、从两种,成为十八等;自正四品以下,每品又分上下阶,这样总共三十等。
北周依《周礼》以“命”计官阶。第一品为九命,最高。依次类推,第九品为一命,最低。
这时期的爵位制度很繁杂。曹魏之初定爵位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再下又有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此外还有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等,每种又分十数级。南朝大体沿袭前代制度。
北魏定爵位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北周无“王”,为五等,皆加“开国”。
南北朝时又出现一种荣誉性的称号“勋”,用以赐赠给有勋劳的高级官员。勋的等级称“转”最高为十二转。勋的每一转都有固定的称号。
晋代俸禄有谷、绢、绵、菜田等。南朝有“遥带”做法,即文武京官多遥带一郡县官,并不到任,只是从该郡县领取俸禄。北魏官员原无俸禄,反而助长贪污之风。孝文帝依官品级制定了百官俸禄。北齐以绢定俸禄,而以帛、粟、钱发放。北周以谷定禄,以年成好坏决定颁发数量,遇凶年即全部停发。
张海鹏的人物生平
甲午战争前后,他在大胡匪头子冯德麟手下,纵横辽西,抢劫商旅。日俄战争后,冯德麟归顺清朝,张海鹏任巡防队管带。此后在奉天讲武堂学习。1910年,和张作霖相识,结为“金兰盟友”。
民国元年(1912年)12月,张海鹏在冯德麟手下任第28师第55旅旅长(第28师师长冯德麟,56旅旅长汲金纯)。民国六年(1917年),冯德麟呼应张勋复辟举兵,被段祺瑞逮捕而失势。此后,张海鹏投靠张作霖。
民国十年(1921年),张海鹏任中东铁路护路军哈满副司令,民国十二年(1923年),任该军总司令。翌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任奉天骑兵第1游击队统领。民国十六年(1927年),任辽宁洮辽镇守使兼东北骑兵第32师师长。民国二十年(1931年),他率所部奉张学良之命参与镇压嘎达梅林起义。
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张海鹏在洮南投降日本关东军, 发表“独立宣言”,并自称“洮索边境保安司令”,呼应关东军。 翌年3月,伪满洲国正式成立,张海鹏任参议府参议。同年11月,任执政府侍从武官处武官长,获授陆军上将。大同二年(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5月,任热河省警备司令官兼热河省省长。翌年11月,被免于热河省警备司令官兼省长,再任治安部侍从武官处武官长。1939年1月,侍从武官长由治安部辖属改为皇帝直辖,张海鹏留任该职。 1941年3月3日,他被免于武官长,吉兴继任该职。
満州国灭亡后,他隐居天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张海鹏被发现,不久被人民政府枪决。终年82岁。
注:
张海鹏生卒年月记载有差异。
据徐友春主编的《民国人物大辞典》(2007)第1836页,称张海鹏生于“1867年(同治6年),死于1949年”。王鸿宾等主编的《东北人物大辞典》(1996)第994页,称张海鹏生于“1875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隐匿于锦州笔架山寺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逃到北京。1951年以汉奸叛国罪被政府镇压”。如果据王等主编《东北人物大辞典》(1996)的记述,张海鹏的终年76岁。
晚清时代,辛亥革命时候清朝朝廷里的大臣荫昌姓什么?
荫 昌(1859—1934)
荫昌,字五楼,后改字午楼,满洲正白旗人,姓氏不详。1859年(清咸丰九年)生于北京城。早年出自国子监学生。1872年入读京师同文馆德语班。毕业后曾在奥地利学陆军,入军队做实习生(如日本之士官生),与德皇威廉二世(时为太子)同队,两人感情甚好。光绪三年(1877年)刘鸿锡出使德国,荫昌以“三等翻译官”被派往德国使馆,并趁机学习陆军,结果连日常德文都不能对付,被降为“四等”。 1879年报捐光禄寺正卿衔。光绪十年(1884年)10月许景澄出使德国,荫昌又被派去柏林,德文还是不行,后入德国军事学校学习军事操作技术,毕业后奉派押运地雷返国,交给北洋新军,曾介绍聘用德武官修筑旅顺炮台。光绪十一年(1885年)6月清政府直隶总督李鸿章创办天津武备学堂,荫昌出任北洋武备学堂翻译教习,因陆军专以德国人为师,李鸿章采纳荫昌之条陈,由荫昌介绍返聘德奥武官数人来华任武备学堂教习,荫昌以候选知府任提调,因履经褒奖,继补道员,升至武备学堂总办,其德文水平得到很大提高;12月袁世凯在小站训练“新式陆军”,请荫昌推荐军事人材,荫昌推荐了在武备学堂毕业的学生冯国璋、段祺瑞、梁华殿和王士珍。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四月二十一日,清廷上谕:“现山东与德国交涉事繁多,着裕禄传知荫昌,于北洋学生内,挑选通晓德国语言文字而人品谨饬者,派定二员,由该督咨送毓贤,以备翻译之用。”1900年1月荫昌调至山东佐赞军务,在山东巡抚袁世凯麾下任副都统,参与对义和团的镇压;3月22日,袁世凯委派副都统荫昌与华德铁路公司总办锡巴乐、德军军官布德乐议订铁路章程二十八条,是日正式签定,同时与德国山东矿务公司总办米海里等签订《山东华德矿务公司章程》;本年冬,李鸿章以全权大臣来京与各国议和,荫昌为随员,奉派与八国联军议和,联军统帅瓦德西(德之大将)在本国即与荫昌相识,其中间奔走缓颊之力,以荫昌为最,和约既成,荫昌得优赏(记名副都统,加头品顶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月,清廷授荫昌侍郎衔正白旗汉军副都统;1月14日(旧历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清廷谕旨,“醇亲王载沣,着授为头等专使大臣,前赴大德国敬谨将命,前内阁侍读学士张翼、副都统荫昌,均着随同前往,参赞一切,钦此”,前往德国,对克林德之死表示“惭悔之意”,载沣赴德后,争觐见礼节,因荫昌与德皇私人关系而获得转圜;7月17日出任驻德公使,8月8日兼使荷兰。1906年夏,江北提督刘永庆病故,以荫昌继任署理江北提督,加侍郎衔;11月7日清廷实行官制改革,将兵部改为陆军部兼管海军事务,以铁良为尚书,荫昌出任陆军部右侍郎,荫昌剪发最早,在侍郎任内,即系将假发辫钉在所戴的官帽上,因常被太后召见,不得不作如此装束,当时一般旧大官僚认为他不遵朝廷制度,很不以为然。1907年,清政府派荫昌考验第一、五、六等镇,又会同杨士骧校阅第四镇,又会同端方校阅安徽太湖秋操。1908年11月宣统帝继位。宣统元年(1909年)春,清政府又派荫昌出使德国,荫昌任驻德公使时,常与德皇宫廷之宴,杯酒言欢,威廉二世呼其名“荫昌”,随便谈话,极为亲切。宣统二年(1910年)2月,载涛到德国考察陆军,那时荫昌正在柏林,德皇威廉二世对载涛甚为优待,派载涛临时充任禁卫军第四团团长,特给德国皇族颈饰徽章,皆是荫昌从旁参赞传译;3月18日,荫昌回国继铁良任署理陆军部尚书,时摄政醇亲王载沣要杀袁世凯报仇,荫昌曾经多次在载沣面前为袁世凯求情,最后才将袁放逐回籍,所以袁氏全家一直视荫昌为“恩上”,另眼看待;9月21日,清廷命陆军部尚书荫昌兼近畿陆军第六镇训练大臣,荫昌在陆军部时,认为各镇统制、协统(即师、旅长)军事经验虽有,而学识不够,又因载涛赴德一事,深得到摄政王的信任;12月5日实任陆军部尚书,但是荫昌一直未曾带兵打仗,是仗满人血统和德国留学的身份执掌军事大权,在北洋陆军的威信较之铁良相差尚远,部务一切皆倚重副大臣寿勋。1911年3月9日,荫昌被赏为陆军正都统(相当于陆军上将),成为清末新军施行新官制后唯一的陆军正都统;5月8日清皇族内阁成立,奕劻(皇族)为内阁总理大臣,那桐(满族)、徐世昌为内阁协理大臣,荫昌(满族)任陆军部大臣;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2日清廷派荫昌率北洋第一军(总统官荫昌兼,由陆军第四镇和第二镇的混成第三协、第六镇的混成第十一协编成)、第二军(总统官冯国璋,由陆军第五镇、第三镇的混成第五协、第二十镇的混成第三十九协编成)前往湖北意图镇压,蔡德辰与陈雄等谋划在北京站刺杀荫昌未果;10月15日经彰德洹上村见袁世凯,袁世凯警告荫昌切勿轻战,17日荫昌赶到信阳坐镇指挥,但两军均系袁世凯旧部,将士不听命令,荫昌束手无策,起义的烈火迅速蔓延,湖南、陕西、山西、江西等相继独立,10月20日庆亲王奕劻派徐世昌请袁世凯出山,27日清廷招回督师无功的荫昌,派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全权督办湖北剿抚,冯国璋改任第一军总统官,段祺瑞任第二军总统官,荫昌并未返京,而是随第八镇一起参加反攻;11月1日袁世凯组阁,荫昌任军咨府大臣仍暂管陆军大臣事务。1912年1月1日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中国封建王朝结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北洋政府成立,荫昌曾被聘为总统府高等顾问,北洋民国政府与小朝廷之间凡有礼节性往来的场合,都由荫昌以总统特使的身份入宫;10月11日给予一等文虎章;12月15日被北洋政府授为陆军上将,是中国满族上将第一人。1914年5月8日,袁世凯设立“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为政府最高军事指挥机关,9日荫昌被任命为办事处成员之一,兼任总统府侍从武官长;5月28日北京参政院成立,荫昌使参政员之一。1915年1月13日,模范团第一期团员在关岳庙宣誓,总统府侍从武官长荫昌代表袁世凯监誓;5月23日,袁世凯废弃了孙中山颁布的国歌,启用《中华雄踞天地间》为民国国歌,歌曲由北洋重臣陆军上将荫昌作词,词曰:“中华雄踞天地间,廓八埏,华胄从来昆仑巅,江湖浩荡山绵连,勋华捐让开尧天,亿万年。”1915年8月北京成立“筹安会”,袁世凯密谋称帝时,荫昌竭力劝进;10月13日特授以勋三位。1916年6月袁世凯死,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荫昌任职如故;10月9日特授以勋二位。1917年7月1日张勋拥废帝溥仪复辟期间,荫昌向黎元洪辞民国职,入紫禁城又当上禁卫军统领,十几天的复辟失败后,荫昌进无路退无颜,曾自杀未遂,仍任侍从武官长,处境十分尴尬;10月7日给予一等嘉禾章;12月1日,荫昌被代理大总统冯国璋任命为参谋总长。1919年1月11日免参谋总长,再次特任总统府侍从武官长。1920年2月14日参谋总长张怀芝给假,以侍从武官荫昌兼署,4月20日张怀芝回任。1921年7月1日,大总统徐世昌颁布新国歌《卿云歌》,荫昌作词的《中华雄距天地间》遂告废止。1922年10月11日,北洋政府特授荫昌勋一位;12月末代皇帝溥仪结婚时,荫昌以总统府侍从武官长的身份代表中华民国,以对外国君主礼节向溥仪表示祝贺,还在鞠躬后突然下跪磕头,说刚才代表民国,现在却是“奴才自己给皇上行礼”。1923年6月随黎元洪去职;10月15日,北洋政府授荫昌将军府“庄威上将军”名号。1934年4月11日,荫昌在北京病逝,时年七十六岁。
荫昌是清王朝灭亡后又出仕民国的极少数满族权贵之一,貌似庸俗,而实巧黠,亦颇擅辞令,历事数主,避不卷入政治旋涡,时以“郁茶神垒”讥之,荫昌在武备学堂最久,学生中如冯国璋、王士珍、段祺瑞、曹锟(冯、王、段于开学时即入学,曹较后)皆尊之为老师,他又是袁世凯的四大将军(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荫昌)之一,但其军事才能与政治才能均平平而已;荫昌写字学李北海(唐李邕),写得相当好,他有两个妻室,其一为在德所结识之德女,仅有一子,为袁世凯之孙婿,其名为荫昶,取字音与“荫昌”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