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详这个正在孕育着的互联网新生态

http://www.itjxue.com  2015-08-04 23:28  来源:未知  点击次数: 

  如果以这个年代为分界,可以把此前的互联网看作是“植物的天堂”,而此后的互联网——短短的5年光景,已经快速地演化为“动物的乐园”了

  段永朝/文

  在Tim O’Reilly宣称“WEB2.0到来”的2004年10月,他实际上宣布了一个新时代,即互联网的“收割者时代”。

  如果以这个年代为分界,可以把此前的互联网看作是“植物的天堂”,而此后的互联网——短短的5年光景,已经快速地演化为“动物的乐园”了。

  过去的20天里,那些就“网络监管”的话题争辩得不亦乐乎的人们,其实可以放下身段,让思绪倘佯在更久远的历史长河,端详这个正在孕育着的互联网新生态。

  静默的植物,与疯狂的动物

  先交代“收割者”这个词汇的一个来源,做个小小的铺垫。

  在古生物演化史中,“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迄今仍是古生物学和地质学最大的谜团之一。

  在生物进化的完整链条中,从植物世界跨越到动物世界,似乎有巨大的“化石断层”。学问家发现,在地球46亿年的演化长河中,前40亿年几乎都是细菌、蓝藻等原核生物的天下。大约从5.7亿年到5.1亿年寒武纪,无脊椎动物门类似乎一夜爆发(相比46亿年的苍茫长夜):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以及环节动物等以藻类为生的“捕食者”迅即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

  达尔文曾在其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不无忧虑地写道,“这件事情道现在为止都还没有办法解释。所以,或许有人刚好就可以利用这个案例,来驳斥我提出的演化观点。”

  大约100年后,英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了“生物收割者”假说。斯坦利认为,前寒武纪大量存在的真核藻类,促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诞生了以藻类植物为食的无脊椎动物,它们成为这个植物星球的“生物收割者”。

  按照生态理论,地球上的生物大略可以划分为三种,一种叫“生产者”,一种叫“消费者”,还有一种叫做“分解者”。

  “生产者”主要就是那些以无机物为营养成分的植物,它们的宿命除了自我繁衍之外,大约就是“消费者”的食物供应者;“消费者”也叫“异养生物”,它们以其他的生物或有机物或植物为食;而“分解者”则是细菌和真菌,它们的功用则是把有机物的残体分解成简单的化合物,回归自然。

  按照英国动物学家埃尔顿的观点,这些“消费者”依据其食性的不同,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消费者。一级消费者则叫做“食草动物”。

  互联网:“收割者的游戏”

  这个被叫做“WEB2.0”的时代,与“寒武纪动物大爆发”有的一比。顺便说,很多网民,就是在这个时代快速成长、成熟起来的。

  其一,WEB2.0之前的互联网,基本属于“植物世界”。

  在那个被称作“全民织网”的年代,无数个站点诞生了。无数的人群在向互联网迁移的过程中,诞生了大量的“数字化生长物”,这些“生长物”最大的积聚者就是所谓“门户网站”。

  在大量门户网站堆砌而成的“植物界”生存模式下,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一次巨大的阵痛,就是2000年前后纳斯达克的狂飙与坠落。对10年前互联网记忆犹新的人们,清楚地记得超百倍的市盈率是如何令人疯狂,“站在大树下喊一嗓子,掉下一大堆VC”是如何令人痴迷。

  那次阵痛缘于早期对“数字化生长物”收割的冲动。不幸的是,这种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收割模式彻底失败了。成功的,只是那些把“数字化生长物”做得更精细、花样更繁多的网站,如阿里巴巴、淘宝、e-bay、Amazon等等。

  现在反思起来,那些第一波试图扮演“电子商务开拓者”的互联网勇士们,其实只作了一件事,就是扮演“生产者”的角色。

  10年前,互联网收割的时代尚未成熟。牙齿还没磨好,食物也不够丰饶。

  其二,WEB2.0之后,互联网成了气候。

  这个成了气候的互联网,再也不是单一的“生产者”生态,即再也不是“移民”兴奋地尖叫的场所。在这个生态里,已经出现了一群接着一群的“收割者”,他们在扎扎实实地“消费着互联网”。

  疯狂的“收割者时代”来临了,各类尖牙利齿的“动物种群”,在互联网短短5年时间里,迅速爆发。他们以互联网为食。

  他们使用的是搜索引擎、P2P、云计算技术,使用的是Web Service、混搭(Mash-Up)、大众标签(Folkonomy)概念,将“移民”们制造的“数字化生长物”(如数字图书馆,电子商铺,产品数据库,企业门户网站,美食资讯网,旅游网等等成吨成吨的资讯,以及多如牛毛的自娱自虐窥视暴露的多媒体玩意儿),接连不断通过自己的“疯狂收割”,转化成社区、圈子、微博、交友的游戏,转化成共创分享、单点登录、账户合并、虚拟人生。

  Twitter、Youtube、Flicker、Myspace、Facebook、Google、Del.icio.us,是这一时代“收割者”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崇尚的信条很简单:开放与分享。

  新的互联网,正在孕育中

  开放与分享是互联网“原住民”的生存信条。不过,这个信条在“收割者生存”的真实逻辑面前,显得书卷气十足。

  过去的一个时期显现、过去20天内借谷歌事件喷发的网络监管话题,为这种“收割者生存”的逻辑做出了真切的脚注。谷歌事件只不过又多了一个生态样本而已。在“生产者”不停地从“移民”转换成“原住民”的时候,这个互联网世界才刚刚显露出蝙蝠、壁虎、蜈蚣、水蛭等等类似寒武纪生物种群大爆发的迹象。

  那些率先出现的“收割者”——互联网新贵,以及如梦初醒的“收割者”——互联网新手们,往往更愿意秉持达尔文“优胜劣汰”的原教旨主义逻辑。在这种情形下,“占据食物链的高端”,“疯狂收割”和“野蛮生长”是他们最为紧要的冲动。所谓“监管的权力”——以及所谓“互联网自由的理念”——都只不过是互联网“收割者”的台词罢了。

  网民,即将在这样遍布“收割者”的互联网“寒武纪大爆发”中,进一步分化(或者进化?或者演化?)成为生态意义上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新的网络生态正在孕育之中。

(责任编辑:IT教学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