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ps是越大越好吗(影响qps的因素)

http://www.itjxue.com  2023-01-27 02:36  来源:未知  点击次数: 

mysql的qps是不是越大越好

(1)QPS(每秒Query量)

QPS = Questions(or Queries) / seconds

mysql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Question%';

(2)TPS(每秒事务量)

TPS = (Com_commit + Com_rollback) / seconds

mysql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Com_commit';

mysql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Com_rollback';

(3)key Buffer 命中率

mysqlshow global status like 'key%';

key_buffer_read_hits = (1-key_reads / key_read_requests) * 100%

key_buffer_write_hits = (1-key_writes / key_write_requests) * 100%

(4)InnoDB Buffer命中率

mysql show status like 'innodb_buffer_pool_read%';

innodb_buffer_read_hits = (1 - innodb_buffer_pool_reads / innodb_buffer_pool_read_requests) * 100%

(5)Query Cache命中率

mysql show status like 'Qcache%';

Query_cache_hits = (Qcahce_hits / (Qcache_hits + Qcache_inserts )) * 100%;

(6)Table Cache状态量

mysql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open%';

比较 open_tables 与 opend_tables 值

(7)Thread Cache 命中率

mysql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Thread%';

mysql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Connections';

Thread_cache_hits = (1 - Threads_created / connections ) * 100%

(8)锁定状态

mysql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lock%';

Table_locks_waited/Table_locks_immediate=0.3% 如果这个比值比较大的话,说明表锁造成的阻塞比较严重

Innodb_row_lock_waits innodb行锁,太大可能是间隙锁造成的

(9)复制延时量

mysql show slave status

查看延时时间

(10) Tmp Table 状况(临时表状况)

mysql show status like 'Create_tmp%';

Created_tmp_disk_tables/Created_tmp_tables比值最好不要超过10%,如果Created_tmp_tables值比较大,

可能是排序句子过多或者是连接句子不够优化

(11) Binlog Cache 使用状况

mysql show status like 'Binlog_cache%';

如果Binlog_cache_disk_use值不为0 ,可能需要调大 binlog_cache_size大小

(12) Innodb_log_waits 量

mysql show status like 'innodb_log_waits';

Innodb_log_waits值不等于0的话,表明 innodb log buffer 因为空间不足而等待

比如命令:

#show global status;

虽然可以使用: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

来过滤,但是对应长长的list,每一项都代表什么意思,还是有必要弄清楚。

一般服务器的qps多大

就是说服务器在一秒的时间内处理了多少个请求?—— 我们通常是指 HTTP 请求,显然数字越大代表服务器的负荷越高、处理能力越强。

就拿我昨天刚撸的这台服务器(1核1G)来说,0QPS/S~10131QPS/S

网页链接

什么是QPS、TPS、RT、吞吐量?

一、QPS,每秒查询

QPS:Queries Per Second意思是“每秒查询率”,是一台服务器每秒能够相应的查询次数,是对一个特定的查询服务器在规定时间内所处理流量多少的衡量标准。互联网中,作为域名系统服务器的机器的性能经常用每秒查询率来衡量。

二、TPS,每秒事务

TPS:是TransactionsPerSecond的缩写,也就是事务数/秒。它是软件测试结果的测量单位。一个事务是指一个客户机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然后服务器做出反应的过程。客户机在发送请求时开始计时,收到服务器响应后结束计时,以此来计算使用的时间和完成的事务个数。QPS vs TPS:QPS基本类似于TPS,但是不同的是,对于一个页面的一次访问,形成一个TPS;但一次页面请求,可能产生多次对服务器的请求,服务器对这些请求,就可计入“QPS”之中。如,访问一个页面会请求服务器2次,一次访问,产生一个“T”,产生2个“Q”。

三、RT,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执行一个请求从开始到最后收到响应数据所花费的总体时间,即从客户端发起请求到收到服务器响应结果的时间。响应时间RT(Response-time),是一个系统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它的数值大小直接反应了系统的快慢。

四、并发数

并发数是指系统同时能处理的请求数量,这个也是反应了系统的负载能力。

五、吞吐量

系统的吞吐量(承压能力)与request对CPU的消耗、外部接口、IO等等紧密关联。单个request 对CPU消耗越高,外部系统接口、IO速度越慢,系统吞吐能力越低,反之越高。系统吞吐量几个重要参数:QPS(TPS)、并发数、响应时间。

QPS(TPS):(Query Per Second)每秒钟request/事务 数量

并发数: 系统同时处理的request/事务数

响应时间: 一般取平均响应时间

理解了上面三个要素的意义之后,就能推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QPS(TPS)= 并发数/平均响应时间

并发数 = QPS*平均响应时间

六、实际举例

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把上面几个概念串起来理解。按二八定律来看,如果每天 80% 的访问集中在 20% 的时间里,这 20% 时间就叫做峰值时间。

公式:( 总PV数 * 80% ) / ( 每天秒数 * 20% ) = 峰值时间每秒请求数(QPS)

机器:峰值时间每秒QPS / 单台机器的QPS = 需要的机器

1、每天300w PV 的在单台机器上,这台机器需要多少QPS?

( 3000000 * 0.8 ) / (86400 * 0.2 ) = 139 (QPS)

2、如果一台机器的QPS是58,需要几台机器来支持?

139 / 58 = 3

七、最佳线程数、QPS、RT

1、单线程QPS公式:QPS=1000ms/RT

对同一个系统而言,支持的线程数越多,QPS越高。假设一个RT是80ms,则可以很容易的计算出QPS,QPS = 1000/80 = 12.5

多线程场景,如果把服务端的线程数提升到2,那么整个系统的QPS则为 2*(1000/80) = 25, 可见QPS随着线程的增加而线性增长,那QPS上不去就加线程呗,听起来很有道理,公司也说的通,但是往往现实并非如此。

2、QPS和RT的真实关系

我们想象的QPS、RT关系如下

实际的QPS、RT关系如下

3、最佳线程数量

刚好消耗完服务器的瓶颈资源的临界线程数,公式如下

最佳线程数量=((线程等待时间+线程cpu时间)/线程cpu时间)* cpu数量

特性:

在达到最佳线程数的时候,线程数量继续递增,则QPS不变,而响应时间变长,持续递增线程数量,则QPS开始下降。

每个系统都有其最佳线程数量,但是不同状态下,最佳线程数量是会变化的。

瓶颈资源可以是CPU,可以是内存,可以是锁资源,IO资源:超过最佳线程数-导致资源的竞争,超过最佳线程数-响应时间递增。

如何搭建亿级并发的系统架构?

想设计亿万级高并发架构,你要先知道高并发是什么?

面对流量高峰,不同的企业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解决高并发难题的呢?

0、引言

软件系统有三个追求:高性能、高并发、高可用,俗称三高。三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门门道道很多,全面讨论需要三天三夜,本篇讨论高并发。

高并发(High Concurrency)。并发是操作系统领域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段时间内多任务流交替执行的现象,后来这个概念被泛化,高并发用来指大流量、高请求的业务情景,比如春运抢票,电商双十一,秒杀大促等场景。

很多程序员每天忙着搬砖,平时接触不到高并发,哪天受不了跑去面试,还常常会被面试官犀利的高并发问题直接KO,其实吧,高并发系统也不高深,我保证任何一个智商在线的看过这篇文章后,都能战胜恐惧,重拾生活的信心。

本文先介绍高并发系统的度量指标,然后讲述高并发系统的设计思路,再梳理高并发的关键技术,最后结合作者的经验做一些延伸探讨。

1、高并发的度量指标

既然是高并发系统,那并发一定要高,不然就名不副实。并发的指标一般有QPS、TPS、IOPS,这几个指标都是可归为系统吞吐率,QPS越高系统能hold住的请求数越多,但光关注这几个指标不够,我们还需要关注RT,即响应时间,也就是从发出request到收到response的时延,这个指标跟吞吐往往是此消彼长的,我们追求的是一定时延下的高吞吐。

比如有100万次请求,99万次请求都在10毫秒内响应,其他次数10秒才响应,平均时延不高,但时延高的用户受不了,所以,就有了TP90/TP99指标,这个指标不是求平均,而是把时延从小到大排序,取排名90%/99%的时延,这个指标越大,对慢请求越敏感。

除此之外,有时候,我们也会关注可用性指标,这可归到稳定性。

一般而言,用户感知友好的高并发系统,时延应该控制在250毫秒以内。

什么样的系统才能称为高并发?这个不好回答,因为它取决于系统或者业务的类型。不过我可以告诉你一些众所周知的指标,这样能帮助你下次在跟人扯淡的时候稍微靠点儿谱,不至于贻笑大方。

通常,数据库单机每秒也就能抗住几千这个量级,而做逻辑处理的服务单台每秒抗几万、甚至几十万都有可能,而消息队列等中间件单机每秒处理个几万没问题,所以我们经常听到每秒处理数百万、数千万的消息中间件集群,而像阿某的API网关,每日百亿请求也有可能。

2、高并发的设计思路

高并发的设计思路有两个方向:

垂直方向扩展,也叫竖向扩展

水平方向扩展,也叫横向扩展

垂直方向:提升单机能力

提升单机处理能力又可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硬件方向,很好理解,花钱升级机器,更多核更高主频更大存储空间更多带宽

软件方向,包括用各快的数据结构,改进架构,应用多线程、协程,以及上性能优化各种手段,但这玩意儿天花板低,就像提升个人产出一样,996、007、最多24 X 7。

水平方向:分布式集群

为了解决分布式系统的复杂性问题,一般会用到架构分层和服务拆分,通过分层做隔离,通过微服务解耦。

这个理论上没有上限,只要做好层次和服务划分,加机器扩容就能满足需求,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一方面分布式会增加系统复杂性,另一方面集群规模上去之后,也会引入一堆AIOps、服务发现、服务治理的新问题。

因为垂直向的限制,所以,我们通常更关注水平扩展,高并发系统的实施也主要围绕水平方向展开。

3、高并发的关键技术

玩具式的网络服务程序,用户可以直连服务器,甚至不需要数据库,直接写磁盘文件。但春运购票系统显然不能这么做,它肯定扛不住这个压力,那一般的高并发系统是怎么做呢?比如某宝这样的正经系统是怎么处理高并发的呢?

其实大的思路都差不多,层次划分 + 功能划分。可以把层次划分理解为水平方向的划分,而功能划分理解为垂直方向的划分。

首先,用户不能直连服务器,要做分布式就要解决“分”的问题,有多个服务实例就需要做负载均衡,有不同服务类型就需要服务发现。

集群化:负载均衡

负载均衡就是把负载(request)均衡分配到不同的服务实例,利用集群的能力去对抗高并发,负载均衡是服务集群化的实施要素,它分3种:

DNS负载均衡,客户端通过URL发起网络服务请求的时候,会去DNS服务器做域名解释,DNS会按一定的策略(比如就近策略)把URL转换成IP地址,同一个URL会被解释成不同的IP地址,这便是DNS负载均衡,它是一种粗粒度的负载均衡,它只用URL前半部分,因为DNS负载均衡一般采用就近原则,所以通常能降低时延,但DNS有cache,所以也会更新不及时的问题。

硬件负载均衡,通过布置特殊的负载均衡设备到机房做负载均衡,比如F5,这种设备贵,性能高,可以支撑每秒百万并发,还能做一些安全防护,比如防火墙。

软件负载均衡,根据工作在ISO 7层网络模型的层次,可分为四层负载均衡(比如章文嵩博士的LVS)和七层负载均衡(NGINX),软件负载均衡配置灵活,扩展性强,阿某云的SLB作为服务对外售卖,Nginx可以对URL的后半部做解释承担API网关的职责。

所以,完整的负载均衡链路是 client - DNS负载均衡 - F5 - LVS/SLB - NGINX

不管选择哪种LB策略,或者组合LB策略,逻辑上,我们都可以视为负载均衡层,通过添加负载均衡层,我们将负载均匀分散到了后面的服务集群,具备基础的高并发能力,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数据库层面:分库分表+读写分离

前面通过负载均衡解决了无状态服务的水平扩展问题,但我们的系统不全是无状态的,后面通常还有有状态的数据库,所以解决了前面的问题,存储有可能成为系统的瓶颈,我们需要对有状态存储做分片路由。

数据库的单机QPS一般不高,也就几千,显然满足不了高并发的要求。

所以,我们需要做分库分表 + 读写分离。

就是把一个库分成多个库,部署在多个数据库服务上,主库承载写请求,从库承载读请求。从库可以挂载多个,因为很多场景写的请求远少于读的请求,这样就把对单个库的压力降下来了。

如果写的请求上升就继续分库分表,如果读的请求上升就挂更多的从库,但数据库天生不是很适合高并发,而且数据库对机器配置的要求一般很高,导致单位服务成本高,所以,这样加机器抗压力成本太高,还得另外想招。

读多写少:缓存

缓存的理论依据是局部性原理。

一般系统的写入请求远少于读请求,针对写少读多的场景,很适合引入缓存集群。

在写数据库的时候同时写一份数据到缓存集群里,然后用缓存集群来承载大部分的读请求,因为缓存集群很容易做到高性能,所以,这样的话,通过缓存集群,就可以用更少的机器资源承载更高的并发。

缓存的命中率一般能做到很高,而且速度很快,处理能力也强(单机很容易做到几万并发),是理想的解决方案。

CDN本质上就是缓存,被用户大量访问的静态资源缓存在CDN中是目前的通用做法。

缓存也有很多需要谨慎处理的问题:

一致性问题:(a)更新db成功+更新cache失败 - 不一致 (b)更新db失败+更新cache成功 - 不一致 ?更新db成功+淘汰缓存失败 - 不一致

缓存穿透:查询一定不存在的数据,会穿透缓存直接压到数据库,从而导致缓存失去作用,如果有人利用这个漏洞,大量查询一定不存在的数据,会对数据库造成压力,甚至打挂数据库。解决方案:布隆过滤器 或者 简单的方案,查询不存在的key,也把空结果写入缓存(设置较短的过期淘汰时间),从而降低命失

缓存雪崩:如果大量缓存在一个时刻同时失效,则请求会转到DB,则对DB形成压迫,导致雪崩。简单的解决方案是为缓存失效时间添加随机值,降低同一时间点失效淘汰缓存数,避免集体失效事件发生

但缓存是针对读,如果写的压力很大,怎么办?

高写入:消息中间件

同理,通过跟主库加机器,耗费的机器资源是很大的,这个就是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所决定的。

相同的资源下,数据库系统太重太复杂,所以并发承载能力就在几千/s的量级,所以此时你需要引入别的一些技术。

比如说消息中间件技术,也就是MQ集群,它是非常好的做写请求异步化处理,实现削峰填谷的效果。

消息队列能做解耦,在只需要最终一致性的场景下,很适合用来配合做流控。

假如说,每秒是1万次写请求,其中比如5千次请求是必须请求过来立马写入数据库中的,但是另外5千次写请求是可以允许异步化等待个几十秒,甚至几分钟后才落入数据库内的。

那么此时完全可以引入消息中间件集群,把允许异步化的每秒5千次请求写入MQ,然后基于MQ做一个削峰填谷。比如就以平稳的1000/s的速度消费出来然后落入数据库中即可,此时就会大幅度降低数据库的写入压力。

业界有很多著名的消息中间件,比如ZeroMQ,rabbitMQ,kafka等。

消息队列本身也跟缓存系统一样,可以用很少的资源支撑很高的并发请求,用它来支撑部分允许异步化的高并发写入是很合适的,比使用数据库直接支撑那部分高并发请求要减少很多的机器使用量。

避免挤兑:流控

再强大的系统,也怕流量短事件内集中爆发,就像银行怕挤兑一样,所以,高并发另一个必不可少的模块就是流控。

流控的关键是流控算法,有4种常见的流控算法。

计数器算法(固定窗口):计数器算法是使用计数器在周期内累加访问次数,当达到设定的限流值时,触发限流策略,下一个周期开始时,进行清零,重新计数,实现简单。计数器算法方式限流对于周期比较长的限流,存在很大的弊端,有严重的临界问题。

滑动窗口算法:将时间周期分为N个小周期,分别记录每个小周期内访问次数,并且根据时间滑动删除过期的小周期,当滑动窗口的格子划分的越多,那么滑动窗口的滚动就越平滑,限流的统计就会越精确。此算法可以很好的解决固定窗口算法的临界问题。

漏桶算法:访问请求到达时直接放入漏桶,如当前容量已达到上限(限流值),则进行丢弃(触发限流策略)。漏桶以固定的速率进行释放访问请求(即请求通过),直到漏桶为空。分布式环境下实施难度高。

令牌桶算法:程序以r(r=时间周期/限流值)的速度向令牌桶中增加令牌,直到令牌桶满,请求到达时向令牌桶请求令牌,如获取到令牌则通过请求,否则触发限流策略。分布式环境下实施难度高。

4、高并发的实践经验

接入-逻辑-存储是经典的互联网后端分层,但随着业务规模的提高,逻辑层的复杂度也上升了,所以,针对逻辑层的架构设计也出现很多新的技术和思路,常见的做法包括系统拆分,微服务。

除此之外,也有很多业界的优秀实践,包括某信服务器通过协程(无侵入,已开源libco)改造,极大的提高了系统的并发度和稳定性,另外,缓存预热,预计算,批量读写(减少IO),池技术等也广泛应用在实践中,有效的提升了系统并发能力。

为了提升并发能力,逻辑后端对请求的处理,一般会用到生产者-消费者多线程模型,即I/O线程负责网络IO,协议编解码,网络字节流被解码后产生的协议对象,会被包装成task投入到task queue,然后worker线程会从该队列取出task执行,有些系统会用多进程而非多线程,通过共享存储,维护2个方向的shm queue,一个input q,一个output q,为了提高并发度,有时候会引入协程,协程是用户线程态的多执行流,它的切换成本更低,通常有更好的调度效率。

另外,构建漏斗型业务或者系统,从客户端请求到接入层,到逻辑层,到DB层,层层递减,过滤掉请求,Fail Fast(尽早发现尽早过滤),嘴大屁眼小,哈哈。

漏斗型系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模型,它也可以是一个产品思维,配合产品的用户分流,逻辑分离,可以构建全方位的立体模型。

5、小结

莫让浮云遮望眼,除去繁华识真颜。我们不能掌握了大方案,吹完了牛皮,而忽视了编程最本质的东西,掌握最基本最核心的编程能力,比如数据架构和算法,设计,惯用法,培养技术的审美,也是很重要的,既要致高远,又要尽精微。

(责任编辑:IT教学网)

更多

推荐人物新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