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排序,堆排序代码
堆排序法
堆排序法,就是通过堆这种数据结构来实现排序,算法复杂度为O(nlogn)。
堆是一种完全二叉树且所有的父节点均大于(或小于)其子节点。
堆排序就是将所有待排序的元素组成一个堆,然后不断弹出堆顶的元素并调用函数维持堆序,直到所有元素均被弹出后,排序完成。被弹出的元素序列即一个有序数列。
维持堆序的一般做法是这样:
当一个节点被插入时,将该节点放在堆的末尾(这是为了保证堆是完全二叉树)然后将该节点与它的父节点比较,看该节点是否大于(或小于)其父节点,即判断当前的堆是否满足堆序。如果不满足,则将该节点与其父节点交换。再将该节点与其新的父节点做比较,依此类推,直到该节点不再需要与其父节点交换为止。(即满足堆序时停止)
当一个根节点被弹出(即被从堆中删除)时,将堆最尾部的节点移动到头结点的位置,然后将该节点不断与其子节点比较,如果不符合堆序则交换,直到符合堆序为止。
以下是我自己写的一个C++的堆排序的程序,希望对你理解该算法有帮助。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heap[10000],size;
void Percup(int s)
{
if(s==1)
return ;
if(heap[s/2]heap[s])
{
swap(heap[s/2],heap[s]);
Percup(s/2);
}
}
void Percdown(int s)
{
if(s*2+1=sizeheap[s*2+1]heap[s])
{
swap(heap[s*2+1],heap[s]);
Percdown(s*2+1);
}
if(s*2=sizeheap[s*2]heap[s])
{
swap(heap[s*2],heap[s]);
Percdown(s*2);
}
}
void Insert(int k)
{
heap[++size]=k;
Percup(size);
}
int Pop()
{
int h=heap[1];
heap[1]=heap[size--];
Percdown(1);
return h;
}
int main()
{
int a,n,i;
cinn;
for(i=0;in;i++)
{
cina;
Insert(a);
}
for(i=0;in;i++)
coutPop()' ';
system("pause");
return 0;
}
堆和堆排序
1,堆是一个完全二叉树;
完全二叉树要求除了最后一层,其他层的节点都是满的,最后一层的节点都靠左排列。
2,堆中每个节点都必须大于等于(或小于等于)其子树中每个节点的值。
堆中每个节点的值都大于等于(或者小于等于)其左右子节点的值。
3,对于每个节点的值都大于等于子树中每个节点值的堆,叫作“大顶堆”。对于每个节点的值都小于等于子树中每个节点值的堆,叫“小顶堆”。
要实现一个堆,要先知道堆都支持哪些操作,已及如何存储一个堆。
1,如何存储一个堆:
完全二叉树比较适合用数组来存储。用数组来存储完全二叉树是非常节省存储空间的。因为不需要存储左右子节点的指针,单纯地通过数组的下标,就可以找到一个节点的左右子节点和父节点。
2,往堆中插入一个元素
往堆中插入一个元素后,需要继续满足堆的两个特性
(1)如果把新插入的元素放到堆的最后,则不符合堆的特性了,于是需要进行调整,让其重新满足堆的特性,这个过程叫做 堆化(heapify)
(2)堆化实际上有两种,从下往上和从上往下
(3)从下往上的堆化方法:
堆化非常简单,就是顺着节点所在的路径,向上或者向下,对比,然后交换。
(1)从堆的定义的第二条中,任何节点的值都大于等于(或小于等于)子树节点的值,则堆顶元素存储的就是堆中数据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2)假设是大顶堆,堆堆顶元素就是最大的元素,但删除堆顶元素之后,就需要把第二大元素放到堆顶,那第二大元素肯定会出现在左右子节点中。然后在迭代地删除第二大节点,以此类推,直到叶子节点被删除。
但这种方式会使堆化出来的堆不满足完全二叉树的特性
(3)可以把最后一个节点放到堆顶,然后利用同样的父子节点对比方法,对于不满足父子节点大小关系的,互换两个节点,并且重复进行这个过程,直到父子节点之间满足大小关系为止,这是从上往下的堆化方法。
一个包含n个节点的完全二叉树,树的高度不会超过log2n。堆化的过程是顺着节点所在路径比较交换的,所以堆化的时间复杂度跟树的高度成正比,即O(log n)。插入数据和删除堆顶元素的主要逻辑就是堆化,所以往堆中插入一个元素和删除堆顶元素的时间复杂度都是O(log n)。
(1)排序方法有时间复杂度是O(n^2)的冒泡排序,插入排序,选择排序,有时间复杂度是O(nlogn)的归并排序,快速排序,线性排序。
(2)借助堆这种数据结构实现的排序算法就叫作堆排序,这种排序方法的时间复杂度非常稳定,是O(nlogn),并且它还是原地排序算法。
堆排序的过程大致分解为两大步骤:建堆和排序
(3)建堆:
1,首先将数组原地建成一个堆。“原地”:是指不借助另一个数组,就在原地数组上操作。
2,建堆有两种思路:
第一种:在堆中插入一个元素的思路。
尽管数组中包含n个数据,但是可以假设起初堆中只包含一个数据,就是下标为1的数据。然后,调用插入方法,将将下标从2到n的数据依次插入到堆中,这样就将包含n个数据的数组,组织成了堆
第二种:是从后往前处理数组,并且每个数据都是从上往下堆化。
第二种和第一种思路截然相反,第一种建堆思路的处理过程是从前往后处理数据,并且每个数据插入堆中时,都是从下往上堆化。
对下标从n/2开始到1的数据进行堆化,下标是n/2 + 1到n的节点,是叶子节点,不需堆化
3,建堆的时间复杂度
每个节点堆化的时间复杂度是O(logn),则n/2+1个节点堆化的总时间复杂度是O(n)。
①:因为叶子节点不需要堆化,所以需要堆化的节点从倒数第二层开始。每个节点堆化的过程中,需要比较和交换的节点个数,跟这个节点高度k成正比。
(4)排序:
建堆结束后,数组中的数据已是按照大顶堆的特性来组织的。数组中的第一个元素就是堆顶,也就是最大的元素。
将它和最后一个元素交换,最大元素就放到了下标为n的位置
这个过程有点类似“删除堆顶元素”的操作,当堆顶元素移除后,把下标为n的元素放到堆顶,然后在通过堆化的方法,将剩下的n-1个元素重新构建成堆。堆化完成之后,在取堆顶元素,放到下标是n-1的位置,一直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最后堆中只剩下标为1的一个元素,排序工作就完成了。
(5)时间,空间复杂度,以及稳定性分析
①:整个堆排序的过程,都只需要极个别临时存储空间,所以堆排序是原地排序算法。
②:堆排序包括建堆和排序两个操作,建堆过程的时间复杂度是O(n),排序过程的时间复杂度是O(nlogn),所以堆排序的时间复杂度是O(nlogn)
③:堆排序不是稳定的排序算法,可能改变值相等的数据原始相对顺序。
堆排序是什么
【概念】堆排序(Heapsort)是指利用堆积树(堆)这种数据结构所设计的一种排序算法,它是选择排序的一种。可以利用数组的特点快速定位指定索引的元素。堆分为大根堆和小根堆,是完全二叉树。大根堆的要求是每个节点的值都不大于其父节点的值,即A[PARENT[i]]
=
A[i]。在数组的非降序排序中,需要使用的就是大根堆,因为根据大根堆的要求可知,最大的值一定在堆顶。
【起源】
1991年的计算机先驱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罗伯特·弗洛伊德(Robert
W.Floyd)和威廉姆斯(J.Williams)在1964年共同发明了著名的堆排序算法(
Heap
Sort
)。
【简介】
堆排序利用了大根堆(或小根堆)堆顶记录的关键字最大(或最小)这一特征,使得在当前无序区中选取最大(或最小)关键字的记录变得简单。
(1)用大根堆排序的基本思想
①
先将初始文件R[1..n]建成一个大根堆,此堆为初始的无序区
②
再将关键字最大的记录R[1](即堆顶)和无序区的最后一个记录R[n]交换,由此得到新的无序区R[1..n-1]和有序区R[n],且满足R[1..n-1].keys≤R[n].key
③由于交换后新的根R[1]可能违反堆性质,故应将当前无序区R[1..n-1]调整为堆。然后再次将R[1..n-1]中关键字最大的记录R[1]和该区间的最后一个记录R[n-1]交换,由此得到新的无序区R[1..n-2]和有序区R[n-1..n],且仍满足关系R[1..n-2].keys≤R[n-1..n].keys,同样要将R[1..n-2]调整为堆。
……
直到无序区只有一个元素为止。
(2)大根堆排序算法的基本操作:
①建堆,建堆是不断调整堆的过程,从len/2处开始调整,一直到第一个节点,此处len是堆中元素的个数。建堆的过程是线性的过程,从len/2到0处一直调用调整堆的过程,相当于o(h1)+o(h2)…+o(hlen/2)
其中h表示节点的深度,len/2表示节点的个数,这是一个求和的过程,结果是线性的O(n)。
②调整堆:调整堆在构建堆的过程中会用到,而且在堆排序过程中也会用到。利用的思想是比较节点i和它的孩子节点left(i),right(i),选出三者最大(或者最小)者,如果最大(小)值不是节点i而是它的一个孩子节点,那边交互节点i和该节点,然后再调用调整堆过程,这是一个递归的过程。调整堆的过程时间复杂度与堆的深度有关系,是lgn的操作,因为是沿着深度方向进行调整的。
③堆排序:堆排序是利用上面的两个过程来进行的。首先是根据元素构建堆。然后将堆的根节点取出(一般是与最后一个节点进行交换),将前面len-1个节点继续进行堆调整的过程,然后再将根节点取出,这样一直到所有节点都取出。堆排序过程的时间复杂度是O(nlgn)。因为建堆的时间复杂度是O(n)(调用一次);调整堆的时间复杂度是lgn,调用了n-1次,所以堆排序的时间复杂度是O(nlgn)[2]
注意:
①只需做n-1趟排序,选出较大的n-1个关键字即可以使得文件递增有序。
②用小根堆排序与利用大根堆类似,只不过其排序结果是递减有序的。堆排序和直接选择排序相反:在任何时刻堆排序中无序区总是在有序区之前,且有序区是在原向量的尾部由后往前逐步扩大至整个向量为止
【特点】
堆排序(HeapSort)是一树形选择排序。堆排序的特点是:在排序过程中,将R[l..n]看成是一棵完全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利用完全二叉树中双亲结点和孩子结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参见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在当前无序区中选择关键字最大(或最小)的记录
【算法分析】
堆排序的时间,主要由建立初始堆和反复重建堆这两部分的时间开销构成,它们均是通过调用Heapify实现的。
平均性能:O(N*logN)。
其他性能:由于建初始堆所需的比较次数较多,所以堆排序不适宜于记录数较少的文件。堆排序是就地排序,辅助空间为O(1)。它是不稳定的排序方法。(排序的稳定性是指如果在排序的序列中,存在前后相同的两个元素的话,排序前
和排序后他们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
堆排序过程
1,实用的排序算法:选择排序
(1)选择排序的基本思想是:每一趟(例如第i趟,i=0,1,2,3,……n-2)在后面n-i个待排序元素中选择排序码最小的元素,作为有序元素序列的第i个元素。待到第n-2趟做完,待排序元素只剩下一个,就不用再选了。
(2)三种常用的选择排序方法
1直接选择排序
2锦标赛排序
3堆排序
其中,直接排序的思路和实现都比较简单,并且相比其他排序算法,直接选择排序有一个突出的优势——数据的移动次数少。
(3)直接选择排序简介
1直接选择排序(select sort)是一种简单的排序方法,它的基本步骤是:
1)在一组元素V[i]~V[n-1]中选择具有最小排序码的元素;
2)若它不是这组元素中的第一个元素,则将它与这组元素中的第一个元素对调;
3)在这组元素中剔除这个具有最小排序码的元素,在剩下的元素V[i+1]~V[n-1]中重复执行1、2步骤,直到剩余元素只有一个为止。
2直接选择排序使用注意
它对一类重要的元素序列具有较好的效率,这就是元素规模很大,而排序码却比较小的序列。因为对这种序列进行排序,移动操作所花费的时间要比比较操作的时间大的多,而其他算法移动操作的次数都要比直接选择排序来的多,直接选择排序是一种不稳定的 排序方法。
3直接选择排序C++函数代码
//函数功能,直接选择排序算法对数列排序
//函数参数,数列起点,数列终点
void dselect_sort(const int start, const int end) {
for (int i = start; i end; ++i) {
int min_position = i;
for (int j = i + 1; j = end; ++j) { //此循环用来寻找最小关键码
if (numbers[j] numbers[min_position]) {
min_position = j;
}
}
if (min_position != i) { //避免自己与自己交换
swap(numbers[min_position], numbers[i]);
(4)关于锦标赛排序
直接选择排序中,当n比较大时,排序码的比较次数相当多,这是因为在后一趟比较选择时,往往把前一趟已经做过的比较又重复了一遍,没有把前一趟的比较结果保留下来。
锦标赛排序(tournament sort)克服了这一缺点。它的思想与体育比赛类似,就是把待排序元素两两进行竞赛,选出其中的胜利者,之后胜利者之间继续竞赛,再选出其中的胜利者,然后重复这一过程,最终构造出胜者树,从而实现排序的目的。
2,堆排序的排序过程
(1)个人理解:堆排序是选择排序的一种,所以它也符合选择排序的整体思想。直接选择排序是在还未成序的元素中逐个比较选择,而堆排序是首先建立一个堆(最大堆或最小堆),这使得数列已经“大致”成序,之后只需要局部调整来重建堆即可。建立堆及重建堆这一过程映射到数组中,其实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只不过不是逐个比较选择,而是借助完全二叉树来做到有目的的比较选择。这也是堆排序性能优于直接选择排序的一个体现。
(2)堆排序分为两个步骤:
1根据初始输入数据,利用堆的调整算法形成初始堆;
2通过一系列的元素交换和重新调整堆进行排序。
(3)堆排序的排序思路
1前提,我们是要对n个数据进行递增排序,也就是说拥有最大排序码的元素应该在数组的末端。
2首先建立一个最大堆,则堆的第一个元素heap[0]具有最大的排序码,将heap[0]与heap[n-1]对调,把具有最大排序码的元素交换到最后,再对前面n-1个元素,使用堆的调整算法siftDown(0,n-2),重新建立最大堆。结果具有次最大排序码的元素又浮到堆顶,即heap[0]的位置,再对调heap[0]与heap[n-2],并调用siftDown(0,n-3),对前n-2个元素重新调整,……如此反复,最后得到一个数列的排序码递增序列。
(4)堆排序的排序过程:
下面给出局部调整成最大堆的函数实现siftDown(),这个函数在前面最小堆实现博文中的实现思路已经给出,只需做微小的调整即可用在这里建立最大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