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中医把脉(自学中医如何考证)
中医的把脉如何自学?
理论上可以,中医把脉首先要弄清脉的搏动原理,二十多种脉像光靠死记硬背可不行。脉动就是动脉的搏动,动属阳,切脉其实就是感觉体内阳气的盛衰。静脉血经下腔静脉回流右心房,再入右心室再经肺静脉入肺,红细胞与氧原子结合后再由肺动脉入左心房,再入左心室,再进入主动脉供给全身其他器官。切脉中独取寸口指的就是切手太阴肺经经过的桡动脉搏动开端。三部九侯就是摸身体其他各处脏器经络循行部分的动脉搏动。肺是红细胞和氧原子结合的地方,人体运行就是一个不断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所以肺脉的变化反应了身体内的整体变化,所以可以用来指导如何调节人体阴阳。你可以把血管想像为水管,正常情况水通过水管,靠近管壁就会压力明显可看做阳气,管道中央压力较小可看做阴血,如果阴虚轻轻摸就能感觉到搏动(浮脉,毛脉)。如果阳虚管壁压力小,要用劲按的比较深才能感觉到搏动(沉脉,石脉)。如果血不足,气失血养,气也少,血也少,就会流动不顺畅(涩脉,芤脉)。久病气虚搏动压力小(细脉,小脉),血液流动缓慢(迟脉,缓脉)。阴虚阳亢(疾脉,长脉),血行不畅有瘀阻(结脉,代脉)。风属阳邪,会使脉跳过于有力,寒属阴邪,有收引的性质会使脉跳动紧绷,火属阳会使脉快速跳动,湿属阴邪会使脉缓慢或出现停顿,暑为阳邪但多夹湿会使脉紧小慢涩。
快速学会中医脉诊(摘自明轩老师)
一、指法:
诊脉的指法很简单,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中指定关,(腕后高骨即为关)三指分别排开,同时根据人之体型合理布指。高大者指宜疏,瘦小者指宜紧。
二、腕脉各主脏腑及常脉
中医秉持易之原则:“知常达变”。这一观念一定要明记在心。只有知常,以常态为尺度,才能知道不正常的表现。
左寸口主心,心脉常态为浮大。
左关上主肝胆,此脉以长弦为常态。
右寸口主肺,肺脉常态为浮涩短。
右关上主脾胃,此脉以缓大为常态。
左右尺中属肾,此脉宜沉软。
三、脉之基础
对于初学者来说,诊脉是道门坎儿。是一件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的事情,在一般人看来,不就是用手摸脉吗?或者说所有的脉都是跳动的呀。其实脉里乾坤大有学问!
首先从诊脉不难说起。知道怎么定位,这就是小小的一个入门,至少你知道怎么把脉了。
然后要了解的就是脉的至数,也就是正常脉的跳动次数。古代没有钟表,不可能以分钟来计脉搏跳动次数,而是以一息为准。何为一息?就是正常情况下的一呼一吸。标准是什么呢?一息四至为平脉。就是说一呼一吸间,脉搏跳动四次,这是正常的。比此慢或快于此,皆为病脉。
一息四至号和平,更加一至无大疴,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即云殂,
六至为数七至极,八脱九险十危急。
1、浮脉
浮脉属阳脉,主表。那么什么叫浮脉呢?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浮在皮肤上的脉,用手指轻轻的搭在皮肤上就能感觉到脉的跳动。从外感的角度来看,此时外邪尚未入里。一般外感初起,易现浮脉(体质虚弱正气不足者除外)。
主病: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外感多以浮迟、浮数、浮紧、浮缓为特征,在具体的临床应用中,值得注意的是人迎脉的把握。
左手人迎脉一盛,便是风寒暑湿症,恶寒发热更无殊,四脉四症要审定。
浮而无力是伤风,浮而有力伤寒症,浮而虚者暑伤心,浮而缓者湿之病,
发散渗利不可差,用药和平保元命。
2、沉脉
沉脉属阴脉,需要重重地按下去才能感觉到脉搏的跳动。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主病: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遗并泻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沉脉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沉则为气,又主水畜,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沉牢冷积。
一些体质虚弱的人,感冒也会有沉脉表现。因此在临床上,不能拘于方书所言,应随证化裁,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3、迟脉
迟脉属阴脉,一息三至为迟,是阳不胜阴的表现。三至为迟,有力为缓,无力为涩,有止为结,迟甚为败,浮大而耍为虚。
主病: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症痂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迟脉主脏,有力冷痛,无力虚寒,浮迟表寒,沉迟里寒。
4、数脉
? 数脉属阳脉,一息六至,此为阴不胜阳之表现。临床就分清虚实表里。
主病: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数脉主腑,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气口数实肺痈,数虚肺痿。
注意儿童的脉不在此列。
诊? 脉? 六? 法
心 脉
切脉下指先看心,心脉浮大为正形。浮而有力心经热,热主舌破小便疼。
感冒风寒弦又紧,头疼寒热数难平。惊悸怔忡沉细弱。上焦蓄热洪大应。
肝 脉
次看肝脏弦又长,总然有病也无妨。忽然浮大风为患,紧带洪兮疟痢当。
微涩原来阴血少。数为着怒缓为尫。有余因实知肝火。沉细为虚亦是常。
肾 脉
若逢肾脉沉无病,洪大须知阴火生。男子下元微不足,女人滑利定为妊。
弦紧极虚芤下血。痛连腰胁现微沉。五心烦热洪无力。犯着房劳数不宁。
肺 脉
右寸诊之浮短涩,肺家清净病无干。邪气上冲多发嗽,洪大分明仔细看。
弦紧必然咽燥破。数时胸府热难安。浮而有力风外感。沉主生痈滑生痰。
脾 脉
脾家性燥宜迟缓,倘逢滑数知伤食。洪大原来胃火炽,弦紧定遭 疟疾。
虚汗泄泻腹膨膨。嗳气吞酸是数热。土不制水肢浮肿,沉细而微见肾脉。
命 门 脉
命门相火只宜静,虽然沉细未为病。若逢盛旺反成殃,阴虚盗汗肌消甚。
浮洪呕血梦遗精。滑数昏花耳聋症。迟缓多缘下部寒。女子旺时应有孕。
注:初学中医,自以为诊脉为一道门坎。很多人被拒之门外。就一般人来说,谁的脉都跳啊,不跳就死了。很多人不得门路,只能望脉兴叹。其实就初学者来说,只要能分清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就行了。其它的脉,在临床中一点一点的感悟就是了。况且其它脉也都是从这四种脉衍生出来的。就养生调理来说,能体会这四种脉就足够了。
? 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 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
? 左手关脉 正常为不强不弱 太强说明肝气太盛;
? 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
? 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
? 有时分不清就说患者头上有问题。
?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的病。
? 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 右手尺脉弱 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 ? ?
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
匀乱,10种。
1 、脉大小。主管察气。脉大气旺,脉小气虚。(看,多简便呀!)
2 、脉快慢。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 、脉硬软。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太简便了吧?)? ?
4 、脉浮沉。主管表里。(亦可说阴阳)脉浮是表症,脉沉是里症。(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
5 、脉匀乱。主管察安危。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太直观了吧!)?
? 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
? 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不用你出声,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是不是好玩?
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
?
中医零基础可以学习把脉吗?我本身是个理疗师,想通过把脉了解患者身体的情况在通过推拿、拔罐、放血、针
零基础的话光靠自学,想把把脉学会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中医是一门实践学科,就算你看了各种对于脉象的描述,还要切实在病人身上感受,并有前辈告诉你中间的对应关系,这样循序渐进才能学会。
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把脉入门的详细介绍
中医把脉口诀。
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
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
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
如何自学中医怎样把脉?
1、《中医基础理论》要学,然后《中医诊断学》配合《濒湖脉学》一起学习,如果条件允许去其他中医那见习一下,学会还是有可能的,但是想学精比较难。一般把脉象分成28种,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注意:《濒湖脉学》是一定要好好研究的。
2、自学必在学好中医基础后,再读脉学有关书籍,接触临床慢体会。
扩展资料:
自学也有三忌
一忌浮:指自学之人,心不专一,不能深入书中,只是浮光掠影地浏览一下,当然这种学习是没有什么结果之可言;二忌乱:指自学之人,没有一个完整的学习计划和步骤,一会儿看这本书,一会儿看另一本书,好像蜻蜓点水。
这种杂乱无章,没有系统的学习,也必“学无所成”;三忌畏难:指自学之人,在自学过程中,有的内容看不进去,发生了困难。孰不知,凡是自己看不懂的地方,也正是知识贫乏的具体反映。如果不以钉子精神向深处深钻以求解决,反而畏难自弃,必然枉费—番心机,半途而废。记
得古人鞭策人们学习,说出许多的格言和警句,如什么“石杵磨锈针,功到自然成”啦,“精神一到,铁石为开”啦,“不经一翻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啦,都说明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只有坚持学习两不畏难的人,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如何学习把脉?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时医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儿则用一指(拇指)诊脉,不分三部。
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
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
中医诊脉就是用手指在病人手腕的脉搏处,感知病人脉象的方法。三部是指寸关尺三个部位,九候是指医生手指的轻、中、重力量,这样三三得九而称“三部九侯”。
相传公元前五世纪名医扁鹊就开始采用脉诊的方法来诊察疾病,古老的《内经》就记载了21种脉象,中医脉学经历代的不断发展,已记载30余种。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脉诊,把它作为临床诊病、辨证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之一,故常用来识病因、析病机、定病位、辨病性、测病势之进退预后等,尤其是在辨证候的真假、寒热、虚实之时,更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扩展资料: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方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故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中医教你10分钟让你学会号脉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 中医把脉秘籍全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