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建设的区域推进研究案例,小学学校课程建设的成果与经验

http://www.itjxue.com  2023-01-09 00:02  来源:未知  点击次数: 

2019-04-29

区域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灵魂在文化,核心在课程。文化的在地性,个性化,是区域课程体现特色的重要依据。 区域特色课程建设的成功标志之一,就是实现各学校课程设置的个性化、课程实施的多元化、课程质量的均衡化。作为陶行知当年开展生活教育实验的所在地,重庆市合川区基于"在地文化”视角,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注重三级课程的有机整合,走上了-条整体推进“行知立特、 文化立人"特色课程建设的发展之路,初步实现了区域课程建设的特色化发展。

一、文化引动:统整规划 "生活·创造社会”区域特色课程体系

区域推进特色课程建设必须首先明确指导思想与发展方向,系统构建区域课程文化。 合川区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找到了 "生活” "创造" "社会"三个关键词,以此为引领,统筹规划区内各级各类学校的特色课程建设,构建区域特色课程体系。

合川区教委出台了《合川区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合川区关于深化中小学特色课程建设推进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区域特色学校与特色课程建设的方向。

自2010年全面推进特色学校与特色课程建设以来,全区185所中小学校、幼儿园,已有126所成为市、区级特色学校,基本建立起“一校 一品"的发展格局,形成了基于 "生活" “社会""创造"三大体系的特色课程群。如合川中学的"小记者”课程、大石中学的 "砥砺”课程、凉亭小学的"警营" 课程、新华小学的"三香”课程,高阳小学的 "七彩"课程、育才学校的“手脑双挥” 课程、利泽小学的 “农耕”课程等,都充分体现了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的教育思想,使合川特色课程建设既有区域整体方向,又有各校自身特色。

二团队带动:努力形成区域特色课程建设的协同力量

建设特色课程,关键靠团队。近几年,我们在区域特色课程建设中,初步形成了教育行政部门研究部门、校长、教师的协同力量.

1.提升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保障力

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制定一系列课程管理制度,从人,财,物, 信息等多方面,为课程开发、课程研究、课程实施与课程整合提供保障。 区教委聘请西南大学, 重庆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的专家,以及区内的研究员、特级教师、市名师、市学科带头人组建了课程专家团队,整体策划和设计全区的特色课程,并努力构建有本地特色的课程教学模式。

2.提升教育研究部门的课程指导力

区教科所构建了 “区级一学区一学校 学科” 四级团队。 区级层面,由区教科所牵头,有关专家深入到学校,开展特色课程建设培训活动。 学区层面,建立了学区联盟课程共同体,以“管理互通、研训联动、 质量同进、典型示范、课程合作、捆绑考核”的策略,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推广,使学区内的每一所中小学都成为课程建设的受益者。 如第二、第四、第八学区分别形成了以 "生活” "创造” "社会” 为主导的课程。 学校层面,抽调骨干教师组建学校课程共同体,以校本研修等形式,加深教师对课程的理解。 学科层面,以教研组为单位,构建了综合性教学平台。

3.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我们努力提升校长在课程思想、 课程规划、课程开发、 课程实施、 课程管理、 课程评价等方面的领导力。 区教委多次组织全区中小学校长赴京沪多所高校参加特色课程研修班,也曾聘请中科院 中国教科院 北师大、西南大学的多位教授到合川讲学。 在此基础上,我们组建了三个名校长工作室,组织大家共同探索课程建设的有关问题。

4.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区教委组织教师认真研究课程、课标,课堂,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全区组织开展中小学特色课程建设的相关培训达3500余人次,包括全国、市级, 区级,校级培训等。 我们还着力培养特色课程建设的骨干队伍,组建了四个名师工作室,认定区级骨干教师831名.

三科研驱动:建设“动态提升"的区域特色课程研究体系

区域推进特色课程建设,离不开科研的引领。 合川区以课题研究为切入口和载体,推动特色课程建设。 我们通过系统管理、 创新方法、及时反馈, 交流提高、推广成果等形式,将科研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动态研究中提升区域特色课程建设水平,形成了四个规范、 四个层次 四个体现的“三四”区域动态性课题研究网络体系,并在特色课程开发中注重课标、教材、 教学、 评价的一体化研究与实践.

目前,在特色课程建设方面,区教科所组织的区级以上的研究课题共56项,其中,“高中生命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综合性高中特色课程创建研究” 等重点课题15项, “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 '手脑双挥' 课程开发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 教管融合 课程案例开发研究"等一般课题41项.

在“生活" 课程研究方面,大南街幼儿园围绕”根植生活、巧绘童心”的办学理念,以“三大教育基地,四大经典活动” 为主要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组级和园级特色活动,构建了"1+2"生活教育特色课程体系,成功申报了重庆市 "幼儿园 '1+2' 生活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研究" 课题;双江小学以刘文学为楷模, 以“红色引领, 传统育人"为办学理念,把祭扫、游园等元素融入生活教育中,构建了 “红色” 课程体系,成功申报了 “农村小学红色活动课程开发研究"的区级课题.

在“创造" 课程研究方面,盐井中学围绕综合性高中的定位,从课程的内容管理、 时间管理和队伍管理三方面入手,构建了融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为-一体的完整丰富的特色课程

在"社会”课程研究方面,龙市中学注重独立学,合作学 交流学、点拨学的统一,努力实现“教学做合-"的育人目标,形成了 "生命”课程体系,并成功申报了重庆市级课题“高中生命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 官渡小学基于农村学校实际,在关爱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形成了 “关爱" 课程特色,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社区当小义工,体验生活,服务社区,并成功申报了区级课题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关爱教育课程网络构建研究"。

四课堂行动:将"理想课程"变为“现实课程”

特色课程建设的过程就是将 “理想课程”变为 "现实课程” 将课程规划转化为扎实行动的过程。

合川区将特色课程建设与生本式卓越课堂文化建设相结合,构建以生为本的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生本式卓越课堂模式由"基本式+变式"组成。基本模式为:自主学习、展示点拨总结训练,这三个步骤是灵活的、 变化的,可调整 可增减,但是目标始终不变,即促进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发展,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与陶行知先生的 "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高度契合。

如新华小学秉承 “立足发展,生态自然” 的课程理念,创设了 “三香教育(书香、墨香、心香)"课程体系,并构建了 "三香"”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从生活走到课程中来,又从课程走到生活中去。 小沔中学以“十商立人” 课程为核心,构建了小班化"13X"教学模式,学校办学成果在2015年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中因“有特色、有亮点、 有创新

有实事、有 '陶味',贴近主题” 等优点,获得了会议主办方以及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南滨路小学打造“源真”课程,提出“二步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推动科技创新教育改革,将特色课程落实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 职业教育中心围绕"社会"课程建设目标,以陶行知 “生利"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中以”做” 为核心,打造 “生利”课堂,努力培养学生的 "生利”能力和“利群观” ,构建 “教学做合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初步建立起适合数控技术应用,建筑工程施工,计算机应用、会计专业特点的“项目+任务"课程体系。

五,机制联动:建立政策保障下的区域特色课程建设"新常态”

在特色课程建设中,政策的保障与机制的建立至关重要。

1.构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课程建设运行机制

自上而下是由专家团队根据国家的课程建设方向、社会需求以及区域教育发展的实际,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并由学校具体实施。 自下而上是基于学生需要、 教学需要和社区需要,学校结合自身条件,开发校本课程,并由专家团队审定后予以实施。这种在行政部门的统筹下,在研究部门的指导下,在基层学校的参与下,纵横相交、统分结合的运行方式,形成了课程建设的强大合力。

2.建立“以奖代补"的竞争性激励机制

我们印发了 《合川区中小学特色课程建设以奖代补经费的实施方案》 《合川区精品课程评选实施方案》等文件,对积极性高、实施效果好、 评估验收合格的学校给予5~10万元的补贴。在此机制的激励下,学校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如合川中学开发了100多门特色课程,其中 "小记者” ”科技活动” "明礼知仪” 等课程,进入重庆市100门精品课程之列;凉亭子小学的"警营"课程,高阳小学的“七彩”课程、 龙市中学的 “生命”课程、 大石小学的 “绿色”课程、新华小学的 "三香"课程、双江小学的“红色”课程、云门小学的“阳光”课程等,进入合川区100门精品课程之列。

3.建立层级化,动态化的课程建设评价机制

区教委围绕规范、 均衡、优质、 特色四个发展主题词,因地制宜地制定了 《合川区中小学特色课程评价表(试行)》,建立了 “基础评价+特色评价” 的区域性层级化评价体系,出台了《合川区义务教育阶段质量评估实施办法》 《合川区中小学创建特色课程评估细则》,把课程建设纳入到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考核、 奖励的范畴; 加大了课程建设在区域督导评估和教学评估中的权重,对学校课程建设的数量. 质量做公正评价,对在检查、评估中发现的后续建设工作不力 、水平明显下降的课程,取消其已获得的荣誉称号,以此巩固特色课程建设的成果。

区域特色课程建设是 个长期的、 动态的发展过程。 课程 “在地文化”的确立,为区域特色课程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课程团队的建立,为特色课程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多元化的生本课堂模式的建立,为课程建设找到了转化的通道;长效机制的建立,使课程建设成为-一个整体;而项目驱动,则为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 推广提供了平台。 我们坚信,通过持续的、扎扎实实的研究和实践,合川区一定能够实现区域特色课程建设品质的再提升。

怎么写小学数学区域教研活动案例

一、活动背景

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练习课占了整个教学时间的35%左右,这个比重相当的大。新课程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在练习课教学中发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出现:

1、盲目的多练,只为了学生能“熟能生巧”,有时候仅仅是为了不让学生有玩耍的时间。

2、层次不清楚,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

3、准备不充分,对练习的内容缺乏有效整合,迁移。

4、针对性不强,采用“一刀切”的练习,导致学生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

下面记叙了我们数学学科的一次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案例与大家一起探讨。

二、策划安排

教研主题:练习促成长

活动时间:2014年3—4月

组织负责:蔡跃胜

内 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活动成员:数学科组全体成员

活动目标:优化练习课堂,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三、实施过程

1、分析现状,提出主题。

在期初的教研会议上,要求全体成员提出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师A: 练习课是为练习而练习,针对性不强,教师对练习内容缺乏有效的整合,泛泛而练,面面俱到。

师B:我上课总感觉目的不明确,照本宣科,不管学生掌握如何。

师C:对练习课缺乏重视,许多教师的练习课教学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而对练习课教学缺少设计或根本就没有教学设计,出现练习课变成习题课、作业课,对书上的练习题仅是做完了事,使练习走过场,没有充分发挥每一道练习题应有的价值

组织者:从老师们所反应的情况来看,用一句话概括:练习课老师不重视,课堂没氛围,学生没兴趣。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那我们应该怎样去改变现状呢?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动起来,在不知不觉中,跟着老师的脚步,走完每一节课,特别是枯燥无味的练习课。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因此,本学期我们的教研主题就是“练习促成长”。每个老师在汇报课时,都要体现这一主题。

2、课例示范,因地制宜。

当然,一节课要真正落实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他们多种感官都调动起来,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但做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了。为了让老师们能真正融入教研的氛围中,我组群策群力,集体备课,并指定教师执教了一节题为“练习促成长”的示范课,课题是“圆柱体积的练习”。

课例:《圆柱体积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圆柱体积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能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灵活地运用圆柱体积的相关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鹅卵石、检测题试卷等。

教学过程:

(一) 铺垫复习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过什么内容吗?那下面我要考考你们了。

(1)把圆柱体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 ,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 ,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 ,所以圆柱的体积= ,用字母表示是 。

(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圆柱的体积公式是 。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针对圆柱的体积来进行相关的练习。 (板书:圆柱体积的练习)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基本练习:

师:让我先来看一看同学们的计算能力,准备好了吗?你能口算出结果吗? ① S=12.5px2 h=250px v=? (生回答。)

② r=50px h=125px v=?

③ d=100px h=50px v=? 第2、3道老师要求大家用笔算。

师:通过这几道题我们可以看出,求圆柱的体积最基本的条件是:底面积或半径或直径和高。

师:接下来我要考一考同学们的判断能力了,准备好了吗?(出示课件3)

① 一个长方体容器和一个圆柱形容器,从里面量,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那么它们的容积相等。( )

② 一个圆柱形药瓶能装药液2L,这个药瓶的体积是2dm3。( )

③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和高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它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4倍。( )

④一个圆柱的高缩小2倍,底面半径扩大2倍,体积不变。( )

2、综合练习: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关于圆柱的体积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生活中的体积问题吧。(只列式,不计算)(出示课件4)

① 有一个圆柱形无盖的牛奶桶,底面直径是40厘米,高是50厘米,这个牛奶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② 一根圆柱形钢材,如果沿着底面平行的方向截成三段,表面积增加了314px2,它的体积是多少?

③ 一个柴油桶的底面直径是8分米,高10分米,内装油占全桶的43,桶内有柴油多少升?

3、提高练习:

师:请同学们看我这(出示鹅卵石),要想求出(鹅卵石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互相交流,师小结并展示实验过程。

师:拿出圆柱形的容器里面装有小量的水。请同学们观察里面水的高度并记录下来。然后把那块鹅卵石放进容器里,请同学们把水的高度又记录下来,最后请同学们根据信息求出石头的体积。(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选择题:

1、求一段圆柱形钢材重多少,先要求出这段钢材的( )。

① 侧面积 ② 表面积 ③ 体积

2、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相比较( )。

① 体积单位大 ②面积单位大 ③一样大④ 不能相比

3、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相比较( )。

①正方体体积大②长方体体积大③圆柱体体积大 ④一样大

4、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r,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圆柱的高是( )。

① 2r ② 2∏r ③ ∏r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主要练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四、课后反思,达成共识

课后,教者谈设计理念和教后感,全体听课老师,根据我们研究的课题对本节课进行评价,重点从以下几个问题出发:

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怎样?

2、学生的练习层次分开几层?

3、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如何?

4、我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平时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够。

5、这节课还有什么不足之处?你建议怎样改进?

在评课的过程中,老师们畅所欲言,气氛热烈,归纳如下:

主要的困惑有:

疑惑1:你的学生大,懂事、听话,低年级学生不一定听老师的指挥。

疑惑2:本来很简单的东西,干嘛要搞这么多名堂?我没时间,也没这个课件制作的能力。

教师的疑惑不无道理,所以我们要在尽可能满足大家要求的前提下,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们在课堂上做到:学生能做的事,老师不做,学生能说的话,老师不说,学生说不出的话老师不代言,要想办法引导学生说出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会借力省力——借学生之力省老师之力。常此以往,很快就会尝到甜头的。

五、自我实践、共同提高

通过观摩课例和自我的反思,各位教师在某一方面都有所感悟,再根据自己的实际在教学中进行实践。从而真正意义上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为了让老师自觉投入到课题研究中来,要求每个老师本学期的汇报课最好是以练习课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每节课,教师积极主动地做好课前准备,先个人备课,再集体备课,再由主讲老师执教,课后还要集体评课。

一学期以来,开展《练习促成长》这一主题研究,取得可喜的成绩,每个年级的数学成绩都有所提高。老师们尝到甜头了,在教研会议上话题多了,气氛也越来越浓了。愿我们的教师能在校本教研中快速成长起来,我们的教研之花永开不败。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范文(三篇)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1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结合我校实际,开发符合我校校情的系列校本课程,以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个性,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施目标

1、通过学科素养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中华经典的博大精深、数学思维的灵活创新、英语情境的生动有趣,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生活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术和礼仪规范,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3、通过艺体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发展特长,树立自信,丰富精神生活,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三、基本结构

以校本课及活动小组为载体,确立以下三类内容,每学期视环境、师资等具体情况添减部分内容。

1、学科素养类——经典诵读、英语口语、习作、数学思维

2、生活技能类——折纸、生活劳技、生活礼仪、法伴我成长

3、艺体技能类——舞蹈、声乐、器乐、儿童画、装饰画、国画、剪纸、书法、十字绣、橡皮泥、陶艺、围棋、武术、乒乓球、田径等

四、实施原则

1、现实性原则:充分考虑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及学生发展状况,兼顾学校其它方面因素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时。

2、基础性原则: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运用与综合为目的,为学生打好基础服务。

3、发展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

五、保障机制

(一)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战元川,全面负责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负责教研管理和教材编写指导。

副组长:梁娟、王成芹,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具体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成员:吕壮君、刘洋、丁春锋、毕圣杰、邵娜、曲春贤、于宏伟

(二)组织编写校本课程纲要或教材

编委:王成芹、吕壮君、于爱芳、苗文静、谷静、高娃、高涛、栾鲁华、曹正、郑晓峰、纪水英、韩杰、曲春贤。

六、实施过程

(一)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1)采取自学和辅导、分散和集中、讨论和测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课程实施标准》等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并用大教育观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2)多方合力,共同协作。教导处负责制定整体方案,审议课程纲要、教材、学科评价体系,负责过程管理、分期工作计划、检查实施、培训指导等工作;总务处负责课程开展所需的物质保障,协调资料的征集和保养、场地的建设,场地活动的设施供应等;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纽带作用,取得家长的帮助与支持,挖掘家长资源、社区资源,使校本课程融于生活、融于社会,促进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认真落实课程目标

1、校本教师针对学校已有的校本课程资源,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接受能力等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交流反思,不断完善内容,丰富课程体系。

2、任课教师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按时上好校本课,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3、每学期以年级组为单位,至少开展校本课程专题研讨一次,活动要有目的、有准备、有记录、有实效;每学期末组织面向全校师生的校本课程成果展示评比一次,全面参与,形式灵活。

4、学生需要外出调查、参观时,由分管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一起组织,确保师生安全。

(三)完成课程实施水平评价

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形成学校特色,课程评价由任课教师拟定学科评价方案,教导处具体负责方案的指导审核及校本课程教师实施情况的总体评价,评价注重多元化和个体化

1、对教师的评价注重过程性

从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对教师的课程方案(附件1)、课堂教学(附件2)进行评价。学校采用调查问卷(10%)、听课记录(20%)、检查教师教学方案计划及教案(20%)、博客(每月)总结(20%)、教学效果(30%)等方法督促落实。

2、对学生学习情况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占学业总成绩20%。

(2)课业完成情况评价,占学业总成绩的40%。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

(3)课程结业成绩,占学业总成绩的40%。

学生校本课程学业总成绩按A、B、C、D分四个等级

为促进学生特长的发展,关注学生对校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态度,采取观察、考查、现场汇报和作品展示等方法促进课程有效实施。强调以下两点:

一是组织阶段性作品展览。开展多种形式的年级、校内学生作品展览,如,学习笔记、手抄报、手工作品、照片、征文等,加强宣传和对学生进行及时鼓励。

二是要有学习结果的评价,采用等级制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期结束,教师根据校本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地参与的情况,采用开卷考查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给与学生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和合理的等级成绩。(见附件4、5)

以上课程既面向全体,又兼顾个体,同时呈现合理的层次性和梯度性。全校必修校本课程《经典诵读》《走进威海》《名曲名画欣赏》等重视人文熏陶和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田小学子因此洋溢着书香高雅气质、自强创新品质和模范小主人风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及年龄特点分年级选修的橡皮泥、陶艺、折纸、剪纸等课程,遵循了由易到难,渐入内涵的规律,旨在发现和培养一批有兴趣、有悟性的小艺术家;而在此基础上,补充开设了二十多个兴趣小组,引领孩子发展特长,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飞翔。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2

一、校本课题立项工作的背景及思路

为了更好地促进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之中,本学期我们组建了学校中心课题组,并出台了《学校中心课题组校本科研工作实施方案》,将我校承担的晋中市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组织小组学习的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以及区级课题《关于课堂学习小组的建设和小组学习策略的研究》等3项课题分解为若干项与老师们关系密切且比较容易入手的小课题,在校内开展子课题立项工作。

所谓“校内子课题”是针对我校提出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实验研究》校级总课题而言的。我校决定从今年起,将校内子课题立项工作常规化、规范化。同时将市级课题、区级课题和校内子课题一并纳入学校常规课题管理体系,实施统一的管理程序,重视过程管理,并于每个学期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

二、学校课题管理小组暨科研骨干团队

为更好地促进学校课题管理的规范化和提升学校课题研究的真实性,在学校中心课题组的基础上成立课题管理小组暨科研骨干团队。负责各教研组常规课题的指导、督查和校内优秀论文成果的评选工作。课题专家委员会成员由各教研组推荐产生,要求能够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思想,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一定的课题指导能力。

三、学校校本课题系统:

学校总课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实验研究》

总课题负责人:党xx(校长)

子课题:

市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组织小组学习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安xx(副校长)申报时间:xx.10

市级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邹xx(数学骨干教师)申报时间:xx.10

区级课题:《关于课堂学习小组的建设和小组学习策略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安xx(副校长)申报时间:xx.1

校级主要子课题设置及其负责人:

课题总负责人:杨xx(副校长)

《英语小组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张xx

《科学课如何指导学生小组学习》王x

《社会课小组学习的有效策略》赵xx

《美术小组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王xx

《音乐课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张x姚x

《体育课如何指导学生小组学习》杨xx李x

四、子课题选题建议

上述课题研究方向是从宏观的角度依据课堂教学改革和三步导学教学模式设计,旨在帮助老师们确定思考的方向;子课题是从中观角度结合我校课程改革实际进行设计,旨在帮助老师们确定研究的大体方向。

校内子课题研究一般要求选题要小,从某一个细微的角度为切入点,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所以,建议老师们在选题时尽可能从微观的角度入手,选择某一个点作为切口,开展实在的、细致的、具体的、深入的研究。

五、子课题申报及相关要求

1.选题与申报时间

每学期开学为课题选题与审报时间,根据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结合区教研室关于“构筑学生课堂,改善学习生活”实验研究及我校小组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等确定研究课题,填写立项表,向学校中心课题组审报。由学校课题管理小组暨专家委员会确定是否立项。

2.课题研究内容要求

课题研究要求从所教学的学科、班级、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对象具体、研究案例真实(必须是自身教学中鲜活的故事)、研究成果有效(给自已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3.课题规模及周期

子课题研究可以一人单独完成,也可以多人合作完成;子课题研究时间一般为半年或一年。如果是市级、区级课题可以成立课题组,研究周期为一个学年或以上。

4.过程管理

每学期由学校课题管理小组暨科研骨干团队组织召开课题研究研讨会,由课题负责人汇报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并上交课题研究阶段报告。

5.结题要求

每学期末或学年末为课题初步结题时间,课题结题要有结题成果(初稿)。结题成果一般分为论文和研究成果报告(教学成果)两种。课题初步结题后,要在每学年度下学期对课题成果进行实践验证,然后对成果进行修订完善,形成终稿。

6.课题成果评选

每年5月底由学校课题管理小组暨科研骨干团队组织本学期优秀论文成果评选,然后根据区教研室所核定的指标数目进行择优上报。市级、区级课题结题成果按照优秀成果进行申报,校内子课题结题成果按照优秀论文进行申报。

六、本学年校内子课题立项的具体要求

自本方案发布之日起,本期课题立项即正式启动,下学期开学一周内将立项表以自己姓名命名发送至学校教导处。然后由学校课题管理小组对所有申报立项的课题进行审批,确定是否立项。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3

一、课程指导思想

以教书育人为宗旨,认真贯彻“健康第一”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科学健身的能力,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为实现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而发挥体育教学的特殊功能。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为了能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为了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我校在体育课中进行了跳绳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尝试,以体现新课程主动、创新、实践、合作的教学特点,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掌握跳绳运动的技能技巧,养成团结合作,敢于拼搏,不畏困难的品质,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

二、跳绳校本课程的目标:

跳绳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和全面的发展。同时体现健身性特点和终身体育理念,在体育课中实施“快乐跳绳”,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快乐地参与体育锻炼,激发学生参与跳绳学习的热情,启发学生掌握跳绳锻炼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培养学生经常锻炼的习惯,使体育锻炼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使体育锻炼伴随他们的一生。

跳绳校本课程让学生掌握跳绳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并能在日常锻炼中加以运用;提高学生的体能与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作风、顽强的意志品质、强烈的竞争意识、高尚的团队精神。

三、跳绳校本课程原则:

学校在确定跳绳校本课程内容及进行实践时,坚持了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学校体育课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进行课程内容调适时,充分考虑各个领域所占的比重,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另外,开发跳绳课程内容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掌握。二是迁移性原则。学生在参与跳绳运动的学习中所掌握的体育常识,获得的基本运动技能,身体和心理发生的变化等都有助于其更好地掌握体育学科其他相关技能,灵活迁移到其他体育教学内容及活动内容中。三是实用性原则。跳绳运动既符合学生的经济条件也适合我校的场地环境和时间空间的限制等,内容简单易学,适合于全体学生学习与掌握。

四、跳绳校本课程实施和组织的方法:

1、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

水平一学段以“情境激趣式”为主。重点是激发兴趣、指导学法、培养习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因而趣味性是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首先予以考虑的因素。用绳子玩各种新颖有趣的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把短绳放在地上当作小河,让学生双脚向前跳过去,也可以把短绳当作小陷阱,让学生绕过陷阱的游戏等。

水平二学段以“竞争合作式”为主。重点是分层次教学与分类指导,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竞争合作的能力。跳绳教学内容以双人前后跳绳、双人并排跳绳等双人合作练习内容使学生通过合作锻炼,掌握各种跳绳动作,达到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作用。并通过游戏、竞赛等各种教学手段,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使学生主动参与竞争,激励了学生的进取心,营造合作氛围,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水平三学段以“自主合作探究式”为主。重点是进一步的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保证学生主体参与的学习效果。跳绳运动不但可以个跳,还可以多人跳、集体跳,而多人跳绳就必须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体会在练习各种花样跳绳中只有运用合作学习,才能够获得成功与快乐。

2、特色课间操及课间活动。课间操是增强学生体质、完成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目标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学生人数较多、操场面积有限,所以我校用学生平时上课用的短绳编排了一套“静力绳操”,把平时的广播体操换成“静力绳操”。这种形式的课间操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运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课间操模式。

3、体育节系列竞赛活动。学校本着“我参与、我快乐、我运动、我健康”的体育精神,对传统的体育竞技项目及运动会形式进行了全面改造,每年都在学校体育节中举行各种形式的跳绳比赛。同时,增加了“花样跳绳”和“集体跳长绳”的表演赛等形式新颖的游戏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快乐跳绳”的体育运动精神。

4、体育兴趣活动小组。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成立了跳绳兴趣活动小组。兴趣小组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特长发展的需要,又能为各级体育竞赛做好准备。跳绳兴趣小组,已成为学校的特色体育活动小组。

通过跳绳课堂教学、“静力绳操”、跳绳兴趣活动小组、体育节跳绳比赛等系列活动课程,营造良好的跳绳运动氛围,使我校跳绳校本课程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跳绳运动对锻炼学生的平衡协调能力、发展下肢力量、磨炼意志品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跳绳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1、评价的原则

在实施校本课程自我评价时,一定要注重教学过程评价,使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知识学习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积?这些能充分了解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关怀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成长。

2、评价的策略

(1)适时的教师评价。基本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跳绳练习的兴趣。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中,观察、分析掌握存在的问题,在教学的后半段进行适当评价,过早的评价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压抑。

(2)学习评价方式的程序操作。根据先学后教的理念,单元初期的评价主要是由老师承担,而教师的评价更大程度上是正确引导学习,此时教师评价相对多一些,而学生的学习评价相对少些,单元学习后期,逐渐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相互评价,教师还放手让学生们进行“自我评价、生生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等等”。

(3)评价方式和发展性内容。评价的方式包括教师自已口头评价、学生的口头相互评价、学习小组和相互评价、教师教学后记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长记录评价等方面。评价的发展性内容还根据教材发展有所变化。单元学习的开始,学生的知识技能还未成熟,是从学习到熟练的定型时期,教师多指导,不要让学生在泛化期中过多接受评价,评价的重点应侧重在学习的态度、行为上,应以激励和表扬语言来肯定学生学习的优点,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情趣。 (一)、昆明行知中学78门校本课程让学生自由选学 (二)、丰台区长辛店学校“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启动 (三)、写代码从娃娃抓起,少儿编程教育进入深圳中小学校本课程 (四)、文昌中学将航天教育纳入校本课程 学生近水楼台触电航天科技 (五)、泰州机器人教育写入小学“校本课程”:创新科普教育有新招 (六)、全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协同建设研讨会召开 (七)、厦门将闽南文化列入校本课程 开展闽南话测试 (八)、乒乓球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九)、校本课程管理制度

教师专业化发展个例分析 ——区域推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的研究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载体,正在随时地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当代教育改革实践中,教师的工作职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没有教师的发展,没有教师专业上的成长,教师的历史使命便无法完成。教师的发展是历史进步使然,信息时代的教育改革使然。同时,信息时代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为重新认识与发现教师,为教师发展又创立了越来越多的条件。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作为人类文化传递的重要手段,一定要在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社会的形势下肩负起传播现代文化和科技的职责。随着学校一体机的配置,在一年多的使用过程中,使我对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改革有了更深的认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的兴衰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推动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教师是关键。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转变教育观念,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二是教学行为的改变,要求教师学会理解,学会宽容,注重帮助和引导,学会反思,学会合作;三是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研究者和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作为新课改实施的主体,其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这就使专业化成为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到接触互联网自己接受学习的变化,课堂的转变从传统的言传身教到现在的信息技术发展的转变,由传授型教师转变为分享型主导者,教师在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科学技术更新换代的应激下越发重要。引导教师参与互联网+学习探索多种教学方法,促进教师学习更多信息化手段,掌握信息化工具,运用信息化平台激励教师实现自我提升、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以此来更好的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在教育信息化与课堂教学融合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APP、互联网教学资源等多种形式进行开放式课堂教学;在乡村学校进行教育资源平台应用推广,为师生提供丰富教学资源促进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发展乡村教育,更要坚持教师信息化核心素养提升,通过教师的引领带动学生的成长。将网络信息化服务于教学,通过教师实践促进教育发展,共筑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围绕课堂围绕学生,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重视技术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基本素养。教师在课堂上要从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手段整合要慢慢过渡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手段融合,要向“教育与技术的融合,教师和技术的愈合,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方向迈进。

在讲述《桂林山水》这一课时候,我利用《天天录课》软件将我的重点讲解部分做成微课发到每一个家长手中,利用电脑和手机学生可以在家里预习新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微课的讲解对课文有了新的认识,在课堂上的表现异常精彩。课堂上我还搜集了名师大家的微课对比教学,学生在对比学习中取长补短,弥补了本身教学方式方法不足的同时,也在教学中学习到了名师的教学风采。微课不紧紧应用在预习环节中,在学生复习阶段,我将知识的重点难点做成微课可以给学生提供身边的“家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在网上查找我提供的微课资源有选择的复习,因材施教转变为结合实际情况因需而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与此同时我制作的微课《桂林山水》在2015年吉林省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评选活动中,荣获小学语文组优秀奖。

课堂教学不应该固步自封,在课堂上教学中我主动探索cctalk软件的使用,与最新的教学资源结合,结合区教育局名师一课多听直播教学的契机,和同学们在本校的课堂上聆听了区优秀教师讲课的神韵。同学们听的认真仔细,收获颇丰,自己也在听课中积极主动求变求新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

教育教学在课堂上不仅仅从思想意识上去转变,更应该将教育技术与课堂需求融合。教师新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创新的求知欲、教育技术的更新转变促进学生接受新的科学技术以及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教师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新思想、新知识,发展新能力,不仅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教育自我提高、获得自身幸福的需要。有幸福的教师才有幸福的学生。?

学生不能与时代脱节,教师要与时俱进的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断的更新,教师更需要时时刻刻学习应用并掌握。知识的本身亘古不变,但教学方式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更新换代,教师更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去迎接新的挑战。教育信息化在课堂上的应用给新时代的教师更多的便捷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我一定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只是更好的应用教育教学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好老师。

(责任编辑:IT教学网)

更多

推荐Mail服务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