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渐变(形态渐变构成图片)
形态渐变群产生的原因
您是想问形态渐变群产生的原因吗?形态渐变群产生的原因有:
1、生物入侵。
2、遗传变异。
3、杂交。
4、外来物种与基因的相互作用。
5、特殊基因。
6、基因重组。形态渐变群是指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的连续变化,导致基因频率或表现型的渐变,形成一个具有变异梯度的群体。
斑岩型矿体
(一)矿体特征
矿田产出的斑岩型矿体按矿石有用组分为银矿体、铅锌矿体、金矿体、铜矿体等,以银矿体、铅锌矿体为主,金矿体及铜矿体分布零散。银矿体多与铅锌矿体相伴产出。斑岩型矿体在平面上大致呈北东向带状分布,随银路岭赋矿斑岩体产出。矿体多呈透镜状产于花岗斑岩体前缘带、主体带及接触带附近,部分产于岩体近根部带及外带火山岩中(图4-2),产状与花岗斑岩体产状一致,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矿体倾角浅部至中浅部为10°~30°,中深部为35°~50°。总体上斑岩型矿体的分布与矿田蚀变叠加分布具有一定的空
间联系:沿赋矿岩体倾斜方向的近根部带-主体带-前缘带和沿赋矿岩体水平方向的内带接触带-外带火山岩,依次产出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带中的铜矿体、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硅化带中的铅锌矿体和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带中的银矿体。
图4-2 冷水坑矿田100线矿体分布图
(据江西省地勘局九一二大队)
1—第四系;2—上侏罗统打鼓顶组;3—上侏罗统鹅湖岭组;4—下石炭统梓山组;5—震旦系老虎塘组;6—含矿花岗斑岩;7—钾长花岗斑岩;8—流纹斑岩;9—闪长玢岩;10—地层角度不整合界线;11—实测、推测断层;12—银铅锌矿体;13—铅锌矿体;14—铁锰含矿层;15—铜矿体
斑岩型矿体总的特点是:矿体多为透镜状,形态相对较规则,矿石含银铅锌金铜,品位为中低,但银矿及铅锌矿规模大;矿化由强至弱渐变过渡,工业矿体的边界完全依靠化验结果进行圈定;矿石的主要矿物组成简单,而次要矿物及少量、微量矿物成分较复杂;矿石结构构造多种多样,而组成的矿石类型较简单;具有多阶段成矿,形成不同类型的矿物共生组合。
1.斑岩型银矿体特征
斑岩型银矿体在矿田内广泛分布,产出严格受花岗斑岩体的控制,容矿岩石以花岗斑岩为主,次为火山岩,少量为沉积岩及变质岩。工业矿体以隐伏矿为主,部分矿化体出露地表。主要呈规则透镜状产于银路岭一带的花岗斑岩体主体带至前缘带的内带及接触带附近,部分产于外带晶屑凝灰岩中。按产出空间位置,从上往下发育四条矿带,每条矿带又可划分出若干条矿体,其中以2号矿带为主矿带。总体产状与赋矿岩体产状一致,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浅部至中部为10°~30°,中深部变陡至39°~46°。矿体赋存于+357~-721m标高间,主要矿体赋存于+200~-200m标高间。总体走向长1800m,倾向延深27~515m。矿体平均厚2.09~40.89m。矿体呈透镜状、不规则似层状产出,其间大致平行排列。由中部向南西、北东两侧,矿体形态渐变为不完整,厚度逐渐变薄,规模逐渐变小。矿体在空间上呈叠层状产出。主矿体厚度变化不稳定,变化系数85%~125%。银品位变化较均匀至不均匀,品位变化系数88%~109%。1号、2号矿带及3号矿带局部被晚期钾长花岗斑岩脉、流纹斑岩脉破坏。
与银矿化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主要有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硅化等。以绿泥石化为主,叠加其他蚀变且增强时,有利于银矿化,往往形成工业矿体。
2.斑岩型铅锌矿体特征
斑岩型铅锌矿体与银矿体常相叠相伴,且大多产于银矿体下盘,两者形态、产状大致相同。赋存标高+347~-740m,倾向延深断续1548m。矿体平均厚1.93~51.73m。主铅锌矿体倾向北西,倾角8°~36°。沿走向断续长1700m,沿倾向延深62m,断续1053m。矿体厚度变化系数112%,品位变化系数铅55%、锌49%。
斑岩型银矿体、铅锌矿体的平面、剖面形态变化较大。从不同标高的四个中段的矿体水平断面图(图4-3)可以看出,银、铅锌矿体自上而下具有如下的变化趋势:矿体形态由较完整到不完整,矿体规模由大到小,矿种由银矿向铅锌矿演化,矿化愈向下愈向北西偏移。在各个剖面上(图4-4),矿体形态也同样具有较大的变化。从横剖面及纵剖面(图4-5)所展示的情况看,银铅锌矿体主要集中在鲍家矿区100~128勘探线一带,矿体形态较完整且厚度以及规模都较大,而沿走向两侧即向南西132线方向、向北东银珠山矿区107线方向,矿体形态逐渐变为不完整,矿体由厚变薄,规模变小;浅部至中浅部矿体形态较完整,厚度大,到中深部矿体形态不完整,厚度小;同时,从空间上看,银矿体主要分布在赋矿岩体的主体带至前缘带及接触带外带火山岩的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带中,而铅锌矿体主要分布在赋矿岩体主体带至近根部带及接触带的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硅化带中;矿体总体产状与赋矿岩体产状一致:在横向上矿体向北西倾斜,在纵向上矿体向南西略微倾伏(见图4-4)。
3.斑岩型金矿体特征
矿田金矿体分布广但品位低,金矿化与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的矿化富集关系密切。金矿体可分为两类:一为呈独立金(Au>1×10-6)形式产出的金矿体,一为呈伴生金(Au>0.10×10-6)形式产出的含金矿化体。伴生产出的金矿化体又可以分为斑岩型与层控叠生型两种(图4-6)。金矿体(矿化体)以金硫矿体、金铜硫矿体为主,次为金铅锌矿体、金银铅锌矿体。
产于花岗斑岩体中的金矿体分布较零散,主要分布于银珠山和鲍家矿区一带。以隐伏矿为主,呈不规则透镜状产于斑岩主体带至近根部带的内带及内接触带中,部分产于斑岩体近根部带的外带火山岩、沉积岩及变质岩中。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30°~50°。矿(化)体形态变化较大,个数多,但分散、厚度薄。赋存标高+220~-700m。走向长50~300m,倾向延深50~250m。一般厚1~9m,最大厚度为14.75m(ZK10014)。Au平均品位为0.5×10-6~5.28×10-6,最高为48.67×10-6(ZK12308)。
具有工业意义的是产于银珠山一带花岗斑岩体中的金矿体,分布于银珠山矿区。金矿体赋存于岩体的强黄铁矿化蚀变带中,呈不规则透镜状产出,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20°~30°。主矿体分布相对集中于斑岩体下接触带,形态变化较大,厚度较小,由2~8条矿体组成。赋存标高+200~-150m,走向长50~600m不等,倾向延深50~250m不等。一般厚1~14m,最大厚度为24.27m(ZK12309)。Au平均品位接近5×10-6,最高为32.00×10-6(ZK3505)。经普查,金矿远景储量具大型矿床规模。此外,银珠山矿区地表还产出一组受近东西向破碎裂隙带控制的金矿化带。其中4号金矿带规模较大,可分为东、中、西三段,断续延长700m。矿化破碎带切穿银路岭及银珠山花岗斑岩体及火山岩地层,西端进入变质岩,被钾长花岗斑岩破坏。在破碎带中,见含Au黄铁矿脉或褐铁矿脉,脉宽0.05~0.50m,产状不稳定,主要倾向南,倾角75°~82°。Au品位为3×10-6~10×10-6。向深部呈尖灭再现的小透镜体产出。
图4-3 冷水坑矿田斑岩型银铅锌矿体不同标高水平断面图
1—上侏罗统鹅湖岭组上段;2—上侏罗统鹅湖岭组中段;3—上侏罗统鹅湖岭组下段;4—上侏罗统打鼓顶组;5—下石炭统梓山组;6—上震旦统老虎塘组上段;7—花岗斑岩;8—流纹斑岩;9—钾长花岗斑岩;10—断层及编号;11—地层不整合界线;12—银铅锌矿体;13—铅锌矿体;14—勘探线及编号;15—A-A′纵剖面
图4-4 冷水坑矿田勘探线剖面银铅锌矿体形态对比图
1—上侏罗统鹅湖岭组上段;2—上侏罗统鹅湖岭组中段;3—上侏罗统鹅湖岭组下段;4—上侏罗统打鼓顶组;5—下石炭统梓山组;6—上震旦统老虎塘组上段;7—花岗斑岩;8—流纹斑岩;9—钾长花岗斑岩;10—断层及编号;11—地层不整合界线;12—银铅锌矿体;13—铅锌矿体;14—铁锰铅锌银矿层
图4-5 冷水坑矿田A-A′纵剖面银铅锌矿体分布图
1—上侏罗统鹅湖岭组上段;2—上侏罗统鹅湖岭组下段;3—上侏罗统打鼓顶组;4—上震旦统老虎塘组上段;5—花岗斑岩;6—流纹斑岩;7—钾长花岗斑岩;8—断层及编号;9—地层不整合界线;10—银铅锌矿体;11—铅锌矿体;12—铁锰铅锌银矿层;13—勘探线剖面及编号
图4-6 冷水坑矿田主要勘探线剖面金铜矿体形态对比图
1—上侏罗统鹅湖岭组上段;2—上侏罗统鹅湖岭组中段;3—上侏罗统鹅湖岭组下段;4—上侏罗统打鼓顶组;5—下石炭统梓山组;6—上震旦统老虎塘组上段;7—花岗斑岩;8—流纹斑岩;9—钾长花岗斑岩;10—断层及编号;11—地层不整合界线;12—铜矿体(Cu>0.4%);13—金矿体(Au>0.5×10-6);14—斑岩型伴生金矿化体(Au=0.1×10-6~0.5×10-6);15—层控叠生型伴生金矿化体(Au=0.1×10-6~0.5×10-6)
4.斑岩型铜矿体特征
矿田斑岩型铜矿体分布较零散,以铜矿体、铜锌矿体为主,次为铜铅锌矿体、铜银铅锌矿体等。主要分布于银珠山和鲍家矿区一带。容矿岩石以花岗斑岩为主,次为火山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均为隐伏矿,呈透镜状产于斑岩体近根部带至主体带的内带及内接触带附近(见图4-6)。铜矿体、铜锌矿体以含铜硫化物矿脉(大脉状)产出为主,规模小,产状形态也较复杂。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30°~50°。矿体分散,且厚度薄。赋存标高主要集中在+100~-150m及-300~-600m两个区段。走向长50~200m,倾向延深50~100m。平均厚1~5m,最大厚度为11.98m(ZK10702)。Cu平均品位为0.4%~3.0%,最高为7.20%(ZK10011)。
(二)矿体的空间分布与矿化特点
综上所述,矿田内斑岩型银、铅锌、金铜矿体的空间分布具有下列一般特征:
1)银矿体、铅锌矿体、金矿(化)体、铜矿体等在空间上重叠产出,不论在倾斜方向上,还是在水平方向上,均表现为以银路岭花岗斑岩为中心的多阶段蚀变矿化叠加的特点。
2)银矿体、铅锌矿体产于含矿斑岩体主体带至前缘带及接触带附近,部分产于赋矿斑岩体近根部带及外带火山岩中。铜矿体主要产于赋矿斑岩体近根部带至主体带的内带及内接触带附近,分布较零散。
3)矿田内不同元素矿化的空间部位有所不同,银矿化富集中心在银路岭—鲍家一带;金矿化富集中心在银珠山;铜矿化富集中心在银珠山—鲍家一带。
4)已为探矿工程控制的斑岩型矿体,其成矿高差达1100m。矿体赋存空间上至标高+360m(因剥蚀未见顶),下到标高-740m。再向深处,铅锌及银矿化现象仍存在,但矿化范围缩小,强度减弱。
5)与矿田蚀变分布特征对比可以知,不同的矿化与不同的蚀变矿物组合密切关联,银矿化主要产于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带中,铅锌矿化主要产于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硅化带中,而铜金矿体主要产于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带中。
6)银矿、铅锌矿主矿体矿化连续性较好,产状形态相对较稳定,厚度变化为稳定—不稳定。银铅锌品位变化为均匀—不均匀。
7)从矿田尺度看,斑岩型矿体产出特征显示出一定的递变性:自浅部至深部,自矿田中部向南西、北东两侧,矿体形态由较规则变为较复杂,厚度由厚变薄,规模由大变小。
动作渐变式动画和形状渐变式动画相同和不相同点
所谓的动作渐变动画业内俗称为元件补间或动作补间或补间动画。形态渐变式动画俗称形状动画。两者的相同点都是在确定开始动作关键帧和结束动作关键帧后,通过计算机来自动创建两个关键帧之间的动作。不同的是补间动画可以用鼠标右键调出的菜单中选择创建补间动画(作)或在属性面板中选择创建“动作”,而形状动画只能在属性面板中选择创建“形状”。再就是补间动画的对象必须是元件,否则便会出错。而形状动画的对象必须是填充图形。
渐变的构成是什么?
渐变构成是指基本形或骨骼逐渐的、有规律的循序变动。平面构成中的渐变构成意思指的是基本形或骨格有规律、循序渐进的变化,是产生节奏感与韵律感的构成,就如形态的从大到小、视觉的由远而近、从一种形态变成另一张形态等。
渐变是一种规律性极强的构成,因此,渐变的节奏是很重要的,如果变化太快就缺乏连贯性,变化得太慢则容易产生重复的效果。基本形的渐变构成就是基本形的形状、大小、位置、方向、色彩逐渐变构成化。
渐变分类
1、大小渐变:基本单元形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渐变排列而产生远近的深度和空间感。
2、方向渐变:基本单元形在画面中做上下左右方向的渐变,形成旋转感而使得画面产生动感的效果。
3、形状渐变:这种效果是由一个基本形逐渐转变成另一种基本形,可以通过删减、添加或位移等方法达到渐变的效果,或者可以通过寻找两个完全不同的形态的相近元素,将两个相近物象进行渐变处理,以产生富有韵味的视觉效果。
4、位置渐变:就是运用骨格将基本形的位置在画面中做有序的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