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从哪里入门如何诊脉(自学中医入门拿脉)

http://www.itjxue.com  2023-03-24 20:33  来源:未知  点击次数: 

快速学会中医脉诊(摘自明轩老师)

一、指法:

诊脉的指法很简单,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中指定关,(腕后高骨即为关)三指分别排开,同时根据人之体型合理布指。高大者指宜疏,瘦小者指宜紧。

二、腕脉各主脏腑及常脉

中医秉持易之原则:“知常达变”。这一观念一定要明记在心。只有知常,以常态为尺度,才能知道不正常的表现。

左寸口主心,心脉常态为浮大。

左关上主肝胆,此脉以长弦为常态。

右寸口主肺,肺脉常态为浮涩短。

右关上主脾胃,此脉以缓大为常态。

左右尺中属肾,此脉宜沉软。

三、脉之基础

对于初学者来说,诊脉是道门坎儿。是一件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的事情,在一般人看来,不就是用手摸脉吗?或者说所有的脉都是跳动的呀。其实脉里乾坤大有学问!

首先从诊脉不难说起。知道怎么定位,这就是小小的一个入门,至少你知道怎么把脉了。

然后要了解的就是脉的至数,也就是正常脉的跳动次数。古代没有钟表,不可能以分钟来计脉搏跳动次数,而是以一息为准。何为一息?就是正常情况下的一呼一吸。标准是什么呢?一息四至为平脉。就是说一呼一吸间,脉搏跳动四次,这是正常的。比此慢或快于此,皆为病脉。

一息四至号和平,更加一至无大疴,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即云殂,

六至为数七至极,八脱九险十危急。

1、浮脉

浮脉属阳脉,主表。那么什么叫浮脉呢?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浮在皮肤上的脉,用手指轻轻的搭在皮肤上就能感觉到脉的跳动。从外感的角度来看,此时外邪尚未入里。一般外感初起,易现浮脉(体质虚弱正气不足者除外)。

主病: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外感多以浮迟、浮数、浮紧、浮缓为特征,在具体的临床应用中,值得注意的是人迎脉的把握。

左手人迎脉一盛,便是风寒暑湿症,恶寒发热更无殊,四脉四症要审定。

浮而无力是伤风,浮而有力伤寒症,浮而虚者暑伤心,浮而缓者湿之病,

发散渗利不可差,用药和平保元命。

2、沉脉

沉脉属阴脉,需要重重地按下去才能感觉到脉搏的跳动。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主病: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遗并泻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沉脉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沉则为气,又主水畜,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沉牢冷积。

一些体质虚弱的人,感冒也会有沉脉表现。因此在临床上,不能拘于方书所言,应随证化裁,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3、迟脉

迟脉属阴脉,一息三至为迟,是阳不胜阴的表现。三至为迟,有力为缓,无力为涩,有止为结,迟甚为败,浮大而耍为虚。

主病: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症痂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迟脉主脏,有力冷痛,无力虚寒,浮迟表寒,沉迟里寒。

4、数脉

?  数脉属阳脉,一息六至,此为阴不胜阳之表现。临床就分清虚实表里。

主病: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数脉主腑,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气口数实肺痈,数虚肺痿。

注意儿童的脉不在此列。

诊? 脉? 六? 法

心 脉

切脉下指先看心,心脉浮大为正形。浮而有力心经热,热主舌破小便疼。

感冒风寒弦又紧,头疼寒热数难平。惊悸怔忡沉细弱。上焦蓄热洪大应。

肝 脉

次看肝脏弦又长,总然有病也无妨。忽然浮大风为患,紧带洪兮疟痢当。

微涩原来阴血少。数为着怒缓为尫。有余因实知肝火。沉细为虚亦是常。

肾 脉

若逢肾脉沉无病,洪大须知阴火生。男子下元微不足,女人滑利定为妊。

弦紧极虚芤下血。痛连腰胁现微沉。五心烦热洪无力。犯着房劳数不宁。

肺 脉

右寸诊之浮短涩,肺家清净病无干。邪气上冲多发嗽,洪大分明仔细看。

弦紧必然咽燥破。数时胸府热难安。浮而有力风外感。沉主生痈滑生痰。

脾 脉

脾家性燥宜迟缓,倘逢滑数知伤食。洪大原来胃火炽,弦紧定遭 疟疾。

虚汗泄泻腹膨膨。嗳气吞酸是数热。土不制水肢浮肿,沉细而微见肾脉。

命 门 脉

命门相火只宜静,虽然沉细未为病。若逢盛旺反成殃,阴虚盗汗肌消甚。

浮洪呕血梦遗精。滑数昏花耳聋症。迟缓多缘下部寒。女子旺时应有孕。

注:初学中医,自以为诊脉为一道门坎。很多人被拒之门外。就一般人来说,谁的脉都跳啊,不跳就死了。很多人不得门路,只能望脉兴叹。其实就初学者来说,只要能分清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就行了。其它的脉,在临床中一点一点的感悟就是了。况且其它脉也都是从这四种脉衍生出来的。就养生调理来说,能体会这四种脉就足够了。

? 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 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

? 左手关脉 正常为不强不弱 太强说明肝气太盛;

? 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

? 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

? 有时分不清就说患者头上有问题。

?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的病。

? 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 右手尺脉弱 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 ? ?

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

匀乱,10种。

1 、脉大小。主管察气。脉大气旺,脉小气虚。(看,多简便呀!)

2 、脉快慢。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 、脉硬软。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太简便了吧?)? ?

4 、脉浮沉。主管表里。(亦可说阴阳)脉浮是表症,脉沉是里症。(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

5 、脉匀乱。主管察安危。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太直观了吧!)?

? 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

? 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不用你出声,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是不是好玩?

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

?

中医怎么把脉?

如何自学中医怎样把脉?

首先要弄清脉的搏动原理,二十多种脉像光靠死记硬背可不行。脉动就是动脉的搏动,动属阳,切脉其实就是感觉体内阳气的盛衰。静脉血经下腔静脉回流右心房,再入右心室再经肺静脉入肺,红细胞与氧原子结合后再由肺动脉入左心房,再入左心室,再进入主动脉供给全身其他器官。切脉中独取寸口指的就是切手太阴肺经经过的桡动脉搏动开端。三部九侯就是摸身体其他各处脏器经络循行部分的动脉搏动。肺是红细胞和氧原子结合的地方,人体运行就是一个不断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所以肺脉的变化反应了身体内的整体变化,所以可以用来指导如何调节人体阴阳。你可以把血管想像为水管,正常情况水通过水管,靠近管壁就会压力明显可看做阳气,管道中央压力较小可看做阴血,如果阴虚轻轻摸就能感觉到搏动(浮脉,毛脉)。如果阳虚管壁压力小,要用劲按的比较深才能感觉到搏动(沉脉,石脉)。如果血不足,气失血养,气也少,血也少,就会流动不顺畅(涩脉,芤脉)。久病气虚搏动压力小(细脉,小脉),血液流动缓慢(迟脉,缓脉)。阴虚阳亢(疾脉,长脉),血行不畅有瘀阻(结脉,代脉)。风属阳邪,会使脉跳过于有力,寒属阴邪,有收引的性质会使脉跳动紧绷,火属阳会使脉快速跳动,溼属阴邪会使脉缓慢或出现停顿,暑为阳邪但多夹溼会使脉紧小慢涩。

有看中医不用把脉的吗?

只要你把真实的症状全都告诉了对方,而对方又是一位实力深厚的中医师的话,是完全有能力这样做的,因为中医里面的望、闻、问、切,任何一个只要修的好都是非常厉害的储处理些小问题,手到擒来。如果能够全部修成的人绝对是中医界大师中的大师级别的人物。

中医是怎样靠号脉得知病因的??

中医讲求望闻问切,通过号脉大概能了解一个人的气血运行情况,除此之外,在号脉的同时,会对病人的脸色,皮肤文理进行观察,比如一般肝不好的人脸色发黄,心脏不好的人脸色发红,肾不好的人面色黧黑,脾虚的人面色苍白。医生还会看你的舌苔,一般苔厚,说明有溼,白白厚厚的是寒溼,又黄又厚的是溼热,赤红的是肝火。包括看眼睛,是否浑浊,等等等等。当然,还会问患者一些平时的症状,综合这些,有经验的中医就能够判断出你的身体哪个部分哪些机能出了问题。

中医 把脉 有什么用

你好。用处大的很,能够洞察五脏六腑的各问题工。所以不要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那说不清的。应该从临床解决病情的情况出发,就知道妙用了。我临床中医,不会来乱说,放心。

中医的号脉如何入门?

你说的是中医的独特的诊病方法——脉诊,即切脉,俗称“号脉”。切脉诊病,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时医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儿则用一指(拇指)诊脉,不分三部。

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异常脉象。

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证,数而无力者为虚热证。

细脉,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是溼证与虚证之象。因溼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大多主邪热亢盛的实证。

弦脉,脉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见于有肝胆病、痰饮证、疼痛证的患者。

滑脉,脉来流(滑)利,如盘走珠。是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妊娠的脉象。

涩脉,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为气滞证、瘀血证、精血亏少......

如何能够自学中医中的把脉?

学把脉。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必须有实践才好记住那些脉象。这里说说个人的体验。首先脉象以数脉浮脉。沉脉。细脉等比较好记。数脉按著的时候。你感觉一息超过四下博动的。就是数脉了。主热症。浮脉你轻按即得。重按反减。主外感。偏瘦的人也会出现浮脉。属于正常脉。沉脉也好记得。轻按感觉不到。重按才能勉强感觉到。主里症。基本要从实践去感觉。慢慢就学会其它脉象了。这些是个人体验。希望可以帮到你。

中医把脉摸得是什么脉???

动脉

中医的号脉如何入门?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时医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儿则用一指(拇指)诊脉,不分三部。

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时间

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因为清晨时间病人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但也不是说其它时间就不能诊脉,汪机认为:“若遇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必以平旦为拘也。”总的来说,诊脉时要求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平静,诊室也要保持安静,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病人情绪的波动,有利于医生体会脉象。在特殊情况下应随时随地诊察病人,不必拘泥于这些条件。

体位

要让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以便于切脉。不正确的体位,会影响局部气血的运行而影响脉象。

指法

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较为灵敏。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部位取准之后,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为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称为单按。如诊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则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脉,则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

诊小儿脉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因小儿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且易哭闹,不合作。

举按寻

这是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探索脉象的一种手法。

滑伯仁《诊家枢要》说:“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叫举,又叫浮取或轻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间,叫按,又叫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轻不重,还可亦轻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寻。此外,当三部脉有独异时,还必须逐渐挪移指位,内外推寻。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取之义。因此诊脉必须注意体会举、按、寻之间的脉象变化。

平息

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诊脉时,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用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如脉之迟数,均以息计。另外,还提示医生诊脉时,要虚心冷静,思想集中,全神贯注的体会脉象,《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五十动

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即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其意义是:一方面借以了解脉搏跳动五十次中有没有出现结、代、促脉。必要时可以延至第二或第三个五十动,总以达到辨清脉象为目的,所以每次候脉时间以3~5分钟为宜;另一方面,又提醒医生诊脉时不得三举两按草率从事,张仲景说:“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平脉特点

平脉是正常人的脉象,《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平脉形态是三部有脉,一息四至(闰以太息五至,相当于72~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并随生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正常变化。平脉有胃,神,根三个特点。

(1)胃?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是人体营卫气血之源,人之死生,决定于胃气的有无,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因此,脉亦以胃气为本,有胃气的脉象,古人说法很多,如《灵枢·终始》说:“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或中取以候胃气。总的说来,平人脉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是为有胃气。即使是病脉,不论浮沉迟数,但有徐和之象,便是有胃气。诊察胃气的盛衰有无,对判断疾病的进退凶吉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神?脉贵有神,心主血而藏神,脉为血之府,血气充盈,心神便健旺,脉象自然有神,脉神的形态是柔和有力,即使微弱的脉,微弱之中不至于完全无力的为有神;弦实的脉,弦实之中仍带有柔和之象的为有神。总之,脉之有胃,有神,都是具有冲和之象,有胃即有神,所以有胃有神的脉象形态是一致的。

(3)根?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肾气足,反映于脉象必有根,沉以候肾,尺以候肾,尺脉沉取应指有力,就是有根的脉象形态,若病中肾气犹存,先天之本未绝,尺脉沉取尚可见,便还有生机,正如《脉诀》所说的:“寸口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

影响因素

(1)四季气候?由于受气候的影响,平脉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因为春季虽然阳气已升,但寒未尽除,气机有约束之象,故脉稍弦。夏天阳气隆盛,脉气来势盛而去势衰,故脉稍洪。秋天阳气欲敛,脉象来势洪盛已减,轻而如毛,故脉稍浮。冬天阳气潜藏,脉气来势沉而搏指。

(2)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也能影响脉象,南方地处低下、气候偏温、空气湿润,人体肌腠缓疏,故脉多细软或略数;北方地势高,空气干燥,气候偏寒,人体肌腠紧缩,故脉多表现沉实。

(3)性别?妇女脉象一般较男子稍弱而略快,妇女婚后妊娠,脉常见滑数而冲和。

(4)年龄?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每分钟脉搏120~140次;五、六岁的幼儿,每分钟脉搏90~110次;年龄渐长则脉象渐和缓。青年体壮脉搏有力;老人气血虚弱,精力渐衰,脉搏较弱。

(5)体格?身躯高大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长;矮小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短。瘦人肌肉薄,脉常浮,肥胖的人,皮下脂肪厚,脉常沉。凡常见六脉沉细等同,而无病象的,叫做六阴脉;六脉常见洪大等同,而无病象的,叫做六阳脉。

(6)情志?一时性的精神刺激,脉象也发生变化,如喜则伤心而脉缓,怒则伤肝而脉急,惊则气乱而脉动等,当情志恢复平静之后,脉象也就恢复正常。

(7)劳逸?剧烈运动和远行之后,脉多急疾,人入睡之后,脉多迟缓,脑力劳动之人,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

(8)饮食?饭后,酒后脉多数而有力;饥饿时脉象稍缓而无力。

此外,有一些人,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名叫斜飞脉;若脉出现在寸口的背侧,名叫反关脉,还有出现于腕部其他位置的,都是生理特异的脉位,即桡动脉解剖位置的变异,不属病脉。

常见的异常脉象浮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

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数脉

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证,数而无力者为虚热证。

细脉

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是湿证与虚证之象。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大多主邪热亢盛的实证。

弦脉,脉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见于有肝胆病、痰饮证、疼痛证的患者。

滑脉,脉来流(滑)利,如盘走珠。是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妊娠的脉象。

涩脉

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为气滞证、瘀血证、精血亏少证之征象。

虚脉

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为一切无力脉之总称。是虚证之象,主要为气虚或气血两虚证。

实脉

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来盛而坚实,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是实证之象,提示邪气实而正气不虚。

促结代脉

即促脉、结脉、代脉,均为节律异常、有间歇的脉。促脉为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促而有力者为阳热亢盛之证,促而无力者多为气虚将脱之象;结脉为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则的间歇,有阴盛、气结、寒痰、瘀血等多种主病;代脉为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间歇,间歇时间较长。为脏气衰微或气滞血瘀之证。

脉象还有许多,以上是最主要的几种脉象。中医临床治病,除了望、闻、问诊外,切脉也非常重要。唐代名医孙思邈就说:“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辨证时,脉象常常起决定作用。

脉象与疾病的关系

当然,疾病的病因与病理变化是非常复杂的,因此临床上所见的病脉往往也很复杂,常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脉象并见,如脉浮数、沉迟、滑数、弦涩等。还有脉证相符与不相符的问题,不相符时,就须决定是舍症从脉,还是舍脉从症等。另外,理论上谈脉诊不难,但实际操作中要确定是何脉、解释分析脉与病的关系等不是一日之功。古人就说:“脉理精微,非言可尽,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不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细心体会,不用心去悟、去比较,是不可能真正把握脉诊的。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八脉中的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带脉起于胁下,环行腰间一周。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至咽喉与任脉会合。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督脉会合。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踵阳跷?脉会合。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经。

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其作用主要体现于两方?面。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其二,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

冲、带、跷、维六脉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与任、督脉之中,惟任、?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十四?经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在?临床上是针灸治疗及药物归经的基础。

凡是看过中医的患者,往往会看到医生先给病人“号脉”教科书上叫“切脉”,切脉的同时医生会先“看”,看病人的“动”、“静”,也就是病人的“神”然后观察病人气色、通过气色的明快和晦暗以及脉象的迟数和尺肤的寒温,分清疾病属“阴”属“阳”属“寒”属“热”,再看病人的舌,舌体分上、中、下,舌质,舌底,上以求上“心、肺、头、上焦”,中以求中“脾胃、中焦”,下以求下“肝肾、下焦”。通过舌苔的厚薄,以及脉象的浮沉,探求疾病的“表里”,通过脉象的有力、无力,分清患者的“虚实”。“八纲”既明,通过病人对疾病的主诉,进一步辨明疾病所属的脏腑、经络。以此辩证,论治。

(责任编辑:IT教学网)

更多

推荐网页制作视频教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