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入门及自学三体式(形意拳三体式内功心法)
形意三体式的练法
1.周身放松.自然直立:两臂下垂,两掌自然靠于腿外侧;头正自然拔起,下颏回收;眼平视;齿扣,舌顶上腭;前脚尖朝前,脚跟靠于后脚的里踝骨;后脚尖外展,与前脚成45度左右夹角(图l~1)。
要点: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姿势正确,周身放松,呼吸自然。
2.两前臂贴身向胸前抬起;手心朝下(图1~②)。
要点 抬前臂时既要贴身,又要使掌根的拇指侧贴于“心口”旁。这就是“肘不离肋,手不离心”、“摩经”、“手摩内五行”的技法要领。不得耸肩、亮肘,更不要提气,用拙力。
3.两前臂及掌根拇指侧贴身,随呼气自然下按,停于小腹前;两腿同时屈膝下蹲(图1~③)。
要点 下按时,上体自然正直、头顶、项直、沉肩、坠肘;呼气时,两手下按,边下按边塌掌根,使掌指保持水平,气亦随之下沉入丹田。两肘抱于两胁,拇指横平靠于丹田。两腿下蹲要跪膝、压踝,前膝向前,后膝紧靠于前膝里侧成半蹲姿势。提肛,不得突臀,上体保持与地面垂直。
4.两掌握拳,两拳与两前臂同时贴身由里向上翻转,拳,心朝上(图1~④〉.
要点 握拳时要先从小指依次卷握,成实心拳,自然,不用拙力。向上翻转两拳要有拧拉之意,使两拳停于脐之两侧,两肘,必须仍抱贴于两肋(图1~④、附1~④正面)
5.左拳及左前臂贴身上钻,至“心口”上颏下处(图1~5)。
要点 拳及前臂上钻时,必须沉肩、坠肘,又要做到“肘不离肋,手不离心”。这就是拳经所指的“先打顾法后打人”的“虎抱头”,是“亦顾亦打蓄力待发”的技法窍要。
6.上动不停。左拳及左前臂继续上钻,从颏下钻出,拳心朝上,高不过眉;同时左脚进步,形成前三、七的夹剪步(图1~⑥、附1~⑥正面)。
要点 左拳贴身从频下、嘴前钻出,即“虎抱头”的具体运用,亦即拳经云“出洞入洞紧随身”,“洞”是指人嘴。钻出的拳要向外拧,有横劲却不见横形,眼看小指窝。出拳时要肩催肘,肘催手,顺腰拔背,上体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出脚时要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尽管不是向远进步,也要一动步就要有“三催’,之意与劲,并要于脚齐到,也是为给动作打基础。前脚跟对后脚里踝骨,相距不小于两脚长,两脚抓地扣实。前膝微前挺,后膝里扣,拧腰顺膀,重心前三、后七。
7.上式站稳后,两拳变掌,掌心朝上(图1~⑦)。
8.三体左式(母式)。附1~@正面)。
①上式不停。眼看前臂肘窝;使肘窝不变,将手前臂向下、向内翻转于掌和前臂,变为掌心朝下,掌高与“心”齐;
②同时后手前臂亦向里翻转,掌心朝下,掌根靠脐,拇指侧贴腹。这就是“三体式”的定式。(图1~⑧、附1~⑧正面)。
要点 掌在翻转时要沉肩、坠肘,掌要边沉坠、边向前神拔,但臂肘不能直,上体不能前俯,肩、肘、手在一条线上;鼻尖、手尖、脚尖要“三尖相对”;后臂后翻转时,边拧扣边略前抻,手贴胁侧;两掌五指自然分开,要做到手心圆(掌心有撑力),手背圆(力贯指尖),虎口圆(拇指与四指间既有撑力又有扣握之力)(图1~⑨、附1~⑨正面)。
掌指上翘,指端高出掌根3~4横指,约45度,前掌有顶扣之劲,后掌根拇指侧平靠于脐。头要上顶,下颏内收,项要伸直。目从食指端注视前方。扣齿、舌顶上腭。神要集中,呼吸自然,舒胸实腹,气沉丹田。拧腰、顺膀(即“龙折身”)形成上体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上体与地面垂直,两肩要平,不得前俯后仰,左斜右歪,要做到含胸拔背,上体自然。肛门自然里收,不可突臀。前腿三成劲,后腿七成劲,前膝微前挺,后膝尽量里扣,即形成“夹剪劲”。前脚尖朝前,后脚尖外展成45度左右夹角,前脚眼对后脚里踝骨,体重前三后七,但臀部与上体重心必须在后脚跟以内(即“足下存身”)。两脚脚趾抓地落平、扣实。上述要领必须记熟落实,形成自然。
9.上式站至后腿乏力,即应换式。两掌同时握拳,只是左拳边拉边拧收到脐旁,而右拳则由脐前拧转移至脐旁,拳心皆朝上;同时左脚以脚跟作轴向里扣脚尖,形成两脚尖相对,角度相同;重心仍在右脚(图1~⑩)。
要点 左拳回拉要以肘拉拳,贴身,边拉边向外拧转,拉至脐旁拧成拳,心朝上,右拳亦同时向外拧转拉到脐旁。左脚尖里扣与左拳回拉要做到上下相合,不得俯身、突臀。
10.上式不停。重心移至左腿,上体右转回身;收回右脚,脚跟靠于左脚里踝骨;右膝微前顶,左膝紧靠于右膝里侧(图1~11)。
要点 重心左移时不得突臀,也不可长身,要保持原有高度。
11.右拳及右前臂贴身上钻至“心口”上、颏下(图1~12)。
要点 要贴身起钻,并要沉肩、坠肘与5.同。
12.上动不停。右拳及右前臂继续上钻,从颏下、嘴前钻出,拳心向上,高不过眉同时右脚进步,成前三后七的夹剪步(图1~13)。
要点 与6.同。
13.将两拳变掌,掌心向上(图1~14〉。
14.三体右式。
①上式不停。眼看前臂肘窝,使肘窝不变向下、向内翻转手和前手前臂变为掌心朝下,高与心齐;
②同时后手前臂亦向里翻转,掌心朝下.掌根靠脐,拇指侧贴腹(图1~15)。
要点 与8.同。
15.三体右式欲换左式,其转换动作和要领如前述之⑨、⑩、11、12、13、14同,只左右相反。参看(图1~16~19),再左右转换悉按此。
16.收式
①两掌同时握拳(图1~20)。
要点 形意拳的起式必须是左手、左脚在前,而收式亦必须如是。
②前拳(左)向上翻转,抬至眉高,拳心朝上,同时后拳以肘作轴向下、向外、再向上翻转,亦抬至眉高。拳心朝上,两臂前后成弧形相对(图1~21)。
要点 两臂翻转时要沉肩、坠肘,轻松自然。
3两拳向里并拢,拳面相抵于胸前(图1~22)。
4完成上动后,待呼气时两拳、两肘继续下沉,两拳停于丹田(图1~23)。
要点 两拳面相抵于胸前时要贴身;呼气时两拳下落,并要轻松自然地气沉丹田。
5上体微左转,身朝正前方;后脚上步与前脚并拢(图1~24)。
6两拳自然张开变掌,随两腿的自然伸直起立;同时两臂也自然下落,随即成立正姿式(图1~25)。
2.三体式的技法和作用
三体式,有沉肩、坠肘、拔背、提肛、并膝、裹胯、三圆、三顶和三扣等技法要求。从中,使之既能掌握要领,又能自然而然地完成抻筋拔骨的技法目的,也是为了实现筋长力大、放而能远的具体操作。但都是在轻松、自然、和谐的锻炼中逐步求得的。
所提“三圆”,是对形意掌型的要求。
“ 手心圆”,由于掌心回收,使掌的横撑力大,有利于控制对方重心。
“手背圆”,使劲力易贯于指,三节劲整,便于三催气贯。手心、手背虽互为表里,但因用意不同,劲与作用也不一样。
“虎口圆”,是助长掌的外宣和里扣之劲,使所打出之掌到对方身上产生较强的控制力。因而有沉肩、拔背的要求,前胸后背自然会圆,而不必再作“胸背圆”的要求。
所提“三扣”,即指:
“齿扣”,是发动骨梢之威。切齿会使周身筋骨紧缩而力大,所谓“有勇在骨,切齿则发”是也。
“手扣”,是发动上肢筋梢之威,可使劲达于指,气贯梢节。既可增大起钻拔根之力,又可增大落翻发人之劲。
“脚扣”,是发动下肢筋悄之威。劲达下肢,气贯掌趾,增强下盘桩基之功。因已有沉肩、坠肘,就不需要再有“扣肩”之要求。
所提“三顶”,即指:
“头上顶”,有冲天之雄,发动血梢之戚,振发精神。由于项坚、头顶和气沉丹田;由于身躯的抻拔使“三关”易通,骨气能上达泥丸以养性。
“舌顶上腭”,用吼狮吞象之意,发动肉梢力实之威,因吞卷气降,沉入丹田,使肾气归根以养命,且因舌卷唾液增多,既润口腔.又咽津还丹,以顺气养身。
“手顶”,若有推山之功,助长筋梢之威,且腰力得展,“三催”劲整.气贯五指,增强起钻落翻之劲。
初学站桩,首先要掌握上述要领,待有一定基础后,再以拳经的理论来作指导。要求如下:
经云:“鹰捉四平。”
五行、十二形拳的起手多用的是“鹰捉”。桩功的三体式也就是“鹰捉式”。“鹰捉四平”也正是“三体式”所要求做到的“四平”。
“头顶要平”,即下额回收,形成头顶、项拔,既可发动血梢.又可振奋精神。
“两肩要平”,即上身不歪.两肩持平并相称(音趁)相撑.以便使腰劲得发。
“前手前臂要平”,特别指肘下坠而里裹.则肘窝朝上,使肩、肘、手在一条直线上,伸展抻长,使前臂“三催”劲顺,劲力到手。既增大起钻之劲.又增助长落翻之长。
“两足抓地要平”,即发动下肢筋梢之力,使桩实步稳.避免因后腿并膝、裹胯而影响后脚的平实。
经云:“足下存身。”
其“下”是“放入”的意思。三体式虽是单重前三后七,但要求把身体重心放在后脚根的里边。上体虽偏后,却不影响整体平衡。这样不仅前腿灵活.容易变化,虚中有实,使后腿既支撑力大,又得蓄力待发。
经云:“四象。”
即所谓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要求做到“四象”就是为了象各物之特殊技能,“得之于心而能尽物之性”,把它变为自己武技的特长.运用纯熟.利于实战。三体式虽为静态而正是象形取意,静中寓动,为培养这些特技而筑基。
“鸡腿”,就是要学鸡的“独立之形、之稳”和“两腿相夹,磨胫而行”。形意拳有突出前趟、后蹬之特长。这样,练之有素.时久功深,用于技击自会倍增实效。
“龙身”,龙有搜骨之法,三折之势,长于宛转腾挪而使身力得以施展.更加娇健而逞威。我们就要学它这一特长。站三体式时.前膝向前微挺,后膝里扣。为使上、下肢的“三催”劲整,又能顺达.并直接助长腰劲得发,掌握和运用“龙折身”的身劲实为至关重要。当后膝里扣,上体反拧,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之势,使腰拧而腿顺.胯力前催。这样才能使胯裹腰蓄,三催之劲得逞,腰劲得发.则丹田省(音醒).劲自然更会倍增威力
“熊膀”,就是学熊有“竖项之力”和“膀垂力大”的特点。“三体式”则用“拔背”、“垂肩”以求项直头顶.振起精神,以发动血悄之威。同时因垂肩伸拔双臂。则力贯肘、手,使上肢“三催”劲整力大。
“虎抱头”,就是学“虎未扑食头早抱”、蓄力待发的技巧。学用此技法,突出强调“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这既是“顾法”、又是“打法”的技艺要旨。虽然在练三体式的静态桩功中,看不到这一技法内涵.但是在站桩一出手屈前臂,肘不离肋,手不离心,手过心口则从颏下向前出手,这一过程所运用的正是“虎抱头”这一技法。
经云:“五夹。”
“夹”,是形意拳打破武术多以弓、马、仆、虚、歇为主要步型的惯例,形成前三后七劲的别具一格的“夹剪”劲步型的来源。从技法上讲,如果要想找到练出“夹剪”的劲.就必须拧腰,顺后胯,使两胯前后在一条线上,并使后膝里扣,膝尖朝前,才能构成完整的“夹剪”之劲。“夹剪劲”对形意桩功和下肢技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步较小,又是单重.比传统的弓步、马步行动顺遂,劲速而又有力,这就是它的优点。
经云:“六合。”
它是形意拳妙谛入道法门。做不到内、外“三合”,就技法论,等于失去了要旨的前提。“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是“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外共为“六合”。而“外三合”虽见形于外,但不是上下相对,而是上肢与下肢的各个三节的意、气、力,以及动、静的相合。上、下虽是两条线在统一指挥与行动下,以腰身催根节,根节催中节,中节催梢节,上下合为一力。六合一气周身一体才能意气归根,从而使内劲萌萌而生。 “内三合”是不见形的静中寓动,是“意”在起作用。但必须在“外三合”的上下相随的基础上,练得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三合归一。这样,以求得上下相随、内外合一,才会进而周身一气,则形意技法精华自可求得。站三体式桩功,外形是静,内意在动,这就是静中求动,是意气在起作用。
“经云:“静中之动谓之真动。”
“静则为性,动则为意”;“静为本体,动为作用”;“静中之动谓之真动,动中之静谓之真静”。这些都清楚地告诉我们除了平素磨砺的动作之动以外,还要追求“静中之动”,只有知道“真动”,才能知“意”。换句话说,只有“动中之静”才是“真?quot;,知道它才能知“性”。在形意的妙谛中,只有知“意”才能寂然不动,感而遂发,进而才能妙用则为神。只有知“性”才能虚极静笃,还先天之本性.才能在技击上“不思自得,触之自应”,从而攀登技术高峰。
练三体式桩功,正是从“静为本体”开始去追求“动的作用”的。这个开始是为了练好外形,去追求动作中的“动”打基础的。只是这样还很不够,还得进一步去追求“静中之动”,也就是“内意之功”,即对“意”的训练,对“神”和“气”的内养,对“内劲”的培育过程。
经云:“明了四梢多-精。”
人的毛发为血梢,舌为肉梢,手指甲、脚趾甲为筋梢,牙齿为骨梢。四梢发动,使气质神态会猝然生变,自己会觉得精神雄劲,胆壮气豪,人见而生畏。“惊起四梢”实际是“意有所感,神之所施也”,主要是发挥内在的精神作用。站三体式应“静中有动”,追求上述“意”的作用。但人们在练这个似乎枯燥的桩功中,易生杂念,气浮不安,站而不能持久,主要是因为只站外形而无内意,静中无动。如果勉强站时较久,亦不免事倍而功半。反之,在站桩时“静中有动”,运用“意”与“神”的作用,惊起“四梢”与外在动作结合,自然倍增气势与神采,若用于实战自会增进摧敌之威。
为了站好桩功三体式.必须牢记上述这些基本要求并正确运用。这是前提。进而再结合“四平”、“四梢”、“四象”、“五夹”、“六合”、“动静”、“意”、“性”和“气神”等要求进行锻炼,且持之以恒.究之入微,肯定会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实践证明,每于锻炼之前,能做些有益于腰、腿、关节等准备活动是很有益的。不仅会提高腰、腿、身、手的灵活性,更增进站桩或练拳械的锻炼效果,这是轻、灵、柔、韧与沉、重、刚、实互补短长,相得益彰的锻炼。
形意拳三体式站桩的具体动作?动作要领?谢谢
三体式站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基本功。它把人体各部按照形意拳的要领安排成一个圆满完整的姿势,所有形意拳的动作都离不开这个姿势的基本法则。各种拳路尽管变化万端,但原理和要领与三体式是一致的,所以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说。具体练法如下。
一、身体直立,两臂自然下垂,头要端正;两脚脚跟靠拢,脚尖外展成90。眼向前平看(图2-1)。
要点:精神集中,头颈自然竖直,面部要自然,口要合闭,舌尖抵住上腭;不要挺胸或拱背,全身任何部分都不可紧张。
二,右脚不动,左脚以脚跟为轴向右扭转45。,同时身体半面向右转;两臂仍垂在身
体两侧,眼仍看原来的方向(图2-2)。
要点:左脚向右转动时要和身体的转动一致,避免身体左右摇摆或肩部歪斜。
三、两腿慢慢向下弯屈,身体成半蹲姿势,体重偏于右腿,随即左前臂经体前向上提起,左手停于胸前(偏左),手心向下,手指向前,右前臂也随之向上提起,右手盖在左手背上(右手食指对准左手中指),两肘微屈;眼仍平看前方(图2—3)。
要点:身体不可俯仰,两肩向下松垂,两肘紧靠在两肋外侧,头要向上顶劲,胯部要缩,膝部要屈,腰部要塌,身体要稳定。
四、身体方向不变,左脚前进一步,两脚脚跟前后相对,相距约两脚长,两腿屈膝,重心偏于右腿;同时左掌前伸,肘部微屈,掌心向前下方,五指分开,掌心内含,高与胸齐;右手后撤落于腹前,拇指根节紧靠肚脐,手腕向下塌,眼看左掌食指(图2—4)。
要点:1.上体要正直,不俯不仰,侧向前方,与目视方向成斜45。。头向上顶,颈要竖直,面部要自然,牙齿轻扣,下颊略向内收。2.两肩向下松垂,肩窝处略向后缩,左臂(前手)肘部下垂,不可伸直,左手食指要向上挑劲,拇指尽力向外撑开,虎口成半圆形,掌心内含,右前臂靠在腹部右侧,右手五指也要撑开,腕部要塌住。3.胸部略向内含,不要紧张用力,两肋肌肉舒展(束肋),心胸平静空虚,腹部自然充实(沉气),但不要故意鼓腹,背部肌肉尽力向两侧伸展(拔背),腰要塌住;臀部不可向外突出,肛门部位的括约肌注意向里收缩(谷道内提)。4.两胯略向后收缩(缩胯),两膝微向里扣,前膝屈弓不要超过踝关节;臀部与后脚跟上下相对;两脚脚趾扣地,重心偏重右腿;前腿既虚且实,承担少部体重。5.呼吸要自然,精神要集中,身体力求稳固。
以上各部的要点,练习时务要处处安排好,不可忽略某一部分。这个姿势对培养练习者的内在力量,调节呼吸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集中地体现了形意拳的基本要求和特点,初学者可以从这里体会到锻炼的要点,打好基本功,给以后的练习铺平道路。就是有一定基础的人也要经常做这种“桩步”的练习,以便进一步掌握拳法要领,巩固桩步根基。
三体式除上面介绍的侧身单重练法外,还有侧身双重(体重平均落于两腿)练法、正身单重(上体和两脚皆直向前方)练法等不同形式。各种练法尽管形式有别,但对身体各部的要求是一致的。三体式的具体做法除上面介绍的做法外,各地流行的还有以下做法:1.身体正面直立,随之屈膝半蹲,钻出右拳(左拳抱于腰间);再迈出左步,劈出左掌成三体式。2.身体正面直立,两掌从身体两侧托起,复握拳按落于腹前,同时屈膝半蹲j随之钻出右拳,再迈出左步,劈出左掌成三体式。
三体式站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基本功。它把人体各部按照形意拳的要领安排成一个圆满完整的姿势,所有形意拳的动作都离不开这个姿势的基本法则。各种拳路尽管变化万端,但原理和要领与三体式是一致的,所以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说。具体练法如下。
一、身体直立,两臂自然下垂,头要端正;两脚脚跟靠拢,脚尖外展成90。眼向前平看(图2-1)。
要点:精神集中,头颈自然竖直,面部要自然,口要合闭,舌尖抵住上腭;不要挺胸或拱背,全身任何部分都不可紧张。
二,右脚不动,左脚以脚跟为轴向右扭转45。,同时身体半面向右转;两臂仍垂在身体两侧,眼仍看原来的方向(图2-2)。
要点:左脚向右转动时要和身体的转动一致,避免身体左右摇摆或肩部歪斜。
(
三、两腿慢慢向下弯屈,身体成半蹲姿势,体重偏于右腿,随即左前臂经体前向上提起,左手停于胸前(偏左),手心向下,手指向前,右前臂也随之向上提起,右手盖在左手背上(右手食指对准左手中指),两肘微屈;眼仍平看前方(图2—3)。
要点:身体不可俯仰,两肩向下松垂,两肘紧靠在两肋外侧,头要向上顶劲,胯部要缩,膝部要屈,腰部要塌,身体要稳定。
四、身体方向不变,左脚前进一步,两脚脚跟前后相对,相距约两脚长,两腿屈膝,重心偏于右腿;同时左掌前伸,肘部微屈,掌心向前下方,五指分开,掌心内含,高与胸齐;右手后撤落于腹前,拇指根节紧靠肚脐,手腕向下塌,眼看左掌食指(图2—4)。
艺术中国
要点:1.上体要正直,不俯不仰,侧向前方,与目视方向成斜45。。头向上顶,颈要竖直,面部要自然,牙齿轻扣,下颊略向内收。2.两肩向下松垂,肩窝处略向后缩,左臂(前手)肘部下垂,不可伸直,左手食指要向上挑劲,拇指尽力向外撑开,虎口成半圆形,掌心内含,右前臂靠在腹部右侧,右手五指也要撑开,腕部要塌住。3.胸部略向内含,不要紧张用力,两肋肌肉舒展(束肋),心胸平静空虚,腹部自然充实(沉气),但不要故意鼓腹,背部肌肉尽力向两侧伸展(拔背),腰要塌住;臀部不可向外突出,肛门部位的括约肌注意向里收缩(谷道内提)。4.两胯略向后收缩(缩胯),两膝微向里扣,前膝屈弓不要超过踝关节;臀部与后脚跟上下相对;两脚脚趾扣地,重心偏重右腿;前腿既虚且实,承担少部体重。5.呼吸要自然,精神要集中,身体力求稳固。
以上各部的要点,练习时务要处处安排好,不可忽略某一部分。这个姿势对培养练习者的内在力量,调节呼吸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集中地体现了形意拳的基本要求和特点,初学者可以从这里体会到锻炼的要点,打好基本功,给以后的练习铺平道路。就是有一定基础的人也要经常做这种“桩步”的练习,以便进一步掌握拳法要领,巩固桩步根基。
三体式除上面介绍的侧身单重练法外,还有侧身双重(体重平均落于两腿)练法、正身单重(上体和两脚皆直向前方)练法等不同形式。各种练法尽管形式有别,但对身体各部的要求是一致的。三体式的具体做法除上面介绍的做法外,各地流行的还有以下做法:1.身体正面直立,随之屈膝半蹲,钻出右拳(左拳抱于腰间);再迈出左步,劈出左掌成三体式。2.身体正面直立,两掌从身体两侧托起,复握拳按落于腹前,同时屈膝半蹲j随之钻出右拳,再迈出左步,劈出左掌成三体式。... ...
形意拳三体式
形意拳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拳术,它与八卦掌、 太极拳 、少林拳并称为武林四大名拳,属内家拳系,在中国广泛流传,是中国 武术 优秀 文化 遗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形意拳三体式。欢迎阅读!
形意拳三体式
三体式在形意拳中功用最大,实际上是诸形式之母,万法都出自这一个式子。可以说三体式练不正确那招式就属于徒有其表,甚至连其表都难以尽善尽美;舍弃三体式而意想练好形意拳,无异于缘木求鱼痴人说梦一般。
我练习形意拳近八个年头,后四年有幸得到程师爷传人,张师叔悉心教诲,才深感形意拳易学难精,要想更上一层楼,唯有站对站好三体式,舍此无他。
三体式汇集了整个形意拳系统的精华与规矩,“祛除三害;严守九要”都需要在其中来求,可谓大道至简的典范。要练好形意拳必须弄懂此式,并下决心克服其中的痛苦与艰辛,才能日练有所得,直至积精累气,以致神气圆满无亏,如此才能彰显形意拳之神效。
记得初次随师叔学拳,重点是指导单重三体式,师叔以一点概括全面,令人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乃明确三体式单重之法是如此精妙;只是此法难度之大,纵观各门派之站法都无法与它相提并论。普通人能站够一分钟决非易事;我曾亲眼所见一位自称站浑圆桩可以达到一个小时的人,经我为他摆好姿势,仅一分钟便开始龇牙咧嘴,痛苦不堪,勉强坚持了一分半钟便收式作罢。
单重三体式的目的与功效在于养气,这个气便是内功,也称为内劲。故此孙禄堂先生论述:“三体式,单重为道;双重为武”。单重为道即是练气之意,因为“道”是阴阳二气融合,而化生万物。故此单重三体式便是缩回身中散乱之精气(后天之气属阴)与元气(先天之气属阳)交合,而成一气,内功由此而练成。
初站三体式必须找明白师傅;不可着重于意气,必须先求中正,此式的中正在于全身的重量,集中坐在后足跟,不论身体如何吃力,这个重心也不可偏离分毫,否则差之毫厘,缪之千里;即使你能痛苦坚持,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长进,只是增涨些腿劲而已。
初练时也不可专注于“九要”,须知九要乃是拳中最根本的规矩,不是初学者可以随便练上身的。所以越是想规矩,反倒越是被规矩所困,导致意乱身紧,得不偿失。
所以站三体式要守住中正,然后从姿势的高低练起,要慢慢把胯坐到位,我的师叔经常说,”胯坐到家是很痛苦,但一定要克服痛苦,达到标准“。后来才明白把胯坐到家才能形成龙身(形意拳四象之一),才会形成三折之势(胯;膝;足三折),才能形成真正的自然的塌腰,腰部腹部才能想一个气球一样前后松开,达到松圆,这是练气之本。
三体式符合了中正,并把胯坐到了家之后,就要按照“九要”的要求来慢慢调整身体,最终形成顶头竖项(微微用力,使之正直不可僵);松肩沉肘(横向开为松;竖向下坠为沉);含胸拔背(胸部松开,两肩里合;背部顺直,不可驼背);坐胯塌腰(如坐在沙发上,腰部向后松开);撑臂缩肩,挺膝缩胯(前手前膝前顶,肩胯中间后缩劲);
按以上顺序与要领站三体式,必须以一分钟为起点,三分钟为一个门槛,过了三分钟才能体会肩胯松沉,下盘稳固,腹部有气体进入,异常充实;气质的改变就在之一部,反映在外就是手掌变厚,指肚饱满,颜色粉红。
形意拳能否练好,练出功夫的关键就在于三体式能否练通,三体式也叫三才式,寓意“天地人”三才相合,只有把人体练通,才能上承天,下接地,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可以叫三才式;从而以人为本,广泛吸收天地精华,体现内家拳术的内涵。
三体式的通透是练拳的关键环节,现代很多的形意拳练习者练拳浑身僵硬,下盘轻浮,就属于周身气血未通,拙力未除之病。要去除拙力只有刻苦练习三体式,直到浑身克服僵紧的现象,达到气血畅通,如此练拳才会有进境,才可能气血融合,以至气足功深。
我切身的体会是如果三体式不能站到紧急而生松,就算是你每天练习八个小时的五行拳,也不可能到到六合,练出松沉之劲力,说白了那些功夫都属于无用功,和外家拳没区别,根本不能算是形意拳的功夫。
三体式的练习不于在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是否站到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因人而异,功夫越深临界点越不容易出现,初学者只要站到大腿僵紧,实在不能坚持了,便可以起身了;而能超过三分钟的人最好站到浑身抖动,这样才能积精累气,练出纯正的形意功夫。
很多人质疑形意拳,原因很简单,自己根本不懂此拳,所见识的人又多是不能吃苦,空有形式,所以一到动手时根本体现不出形意拳起如风落如箭,硬打硬进的拳术风格。
我们所推崇的 泰拳 与 拳击 颇具实战性,原因很简单,都是直观简洁,拳击的快速连贯;泰拳的硬朗;使这两种技术扬威现代拳台。形意拳所求的正是这两种技术的优越之处——速度与硬度,这些素质只有靠踏踏实实站三体式才能成就,毕竟形意拳属于以气催力,而三体式是练气之本。如果你走捷径,也去借鉴拳击泰拳的练习手段,那就不如直接去练习它们,也免去了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
内家外家所走的途径不一样,所以对健康的养护也就截然不同,但最终达到的目的基本上是一致的,如果你是年轻人完全可以去练习现代技术,毕竟没啥技术含量,也不用吃三体式的痛苦;但如果是中年人,最好踏踏实实练习形意拳,把三体式当成毕生的目标来追求,既能强身健体,也照样可以防身御敌。
三体式是内功练习的重要形式,练习形意拳之初,一定要把三体式当成重要课题来解读,也就是要遵循多静少动的原则。如齐公博前辈入门先站三年桩,虽然不适宜当代形意拳 爱好 者,但无疑是十分正确必要的练习途径。
关于三体式的练习,我的切身体会是,如果此桩不能充分站通透,即使你五行拳每天练习的再苦,也无济于事,根本达不到五行拳练习的目地,五行拳属于在三体式的框架之下,严格遵循“九要'的要领,来行拳走势,只有这样才能在动中求静,达到内在能量的积蓄,所以说五行拳就是动桩,与三体式在要领上是一致的,属于动静互补。
三体式练习的关键一步,应该是清心寡欲,也就是保持肾精的充裕,肾精在肾内为液体的形式,我们叫它肾水,也就是肾属水。而练习内功就是把肾水通过练功的形式上行,与心火相合,转化成精气,再通过顺中用逆之法收于丹田与元气交合,就是中和,这便是炼精化气,属形意拳内功练习的第一步。
所以说练习三体式必须要有充足的肾水为保障,否则就属于烧干锅,会导致心烦意燥周身僵紧,炼精化气就属于空谈。清心寡欲以什么为标准,需要不需要禁欲?这要看个人体质而定,有些人因种种原因,不干活就腰酸背痛,心烦意燥,这属于肾水严重不足,别说练功,就是维持正常的生活都困难,所以这样的人禁欲是十分必要的;相对于一些体质很好的人来说,只要精力充沛,就不需禁欲,但仍要看淡欲望,养足肾水,才能在站桩中事半功倍。
形意三体式站法要领
“三体式”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出手如钢锉 回手如钩杆”就是说:一出手要有三种劲法 即:掀劲 逼劲 按劲 掀在腰腿 逼在肩肘 按在掌胯“回手如钩杆”也有三种劲法 即:按劲 引劲 带劲 按在掌胯 引在肩肘 带在腰腿。其技击理念是:“拳去不走空 空回艺不精 手去如钢锉 手回如钩竿 能叫我先动 -莫叫他起拳 不钻不翻一寸为先 破中既是打 打破紧相连 远打火箭穿心 近打翻弓断弦”。
形意拳筑基三体式又叫“三才式”,即天地人三才;也是桩功和形意拳所有变化的开始,所谓“万变不离三体式”就是这个道理。站三体式一般是按照“三顶、三扣、三圆、三毒、三抱、三垂、三曲、三挺”等要领。
形意拳的三体式怎么站?
三体式桩
l、身体直互,两脚跟并拢,左脚直向前,右脚向外撇约45度,身体半面向右,目视正前方。双膝微屈,两手外旋边旋边握拳,拳心向上,靠于脐下小腹两侧,重心左移,右拳外旋沿胸向上由下须处向前上方钻出,路线呈弧形,拳心斜向上,并微向外倾斜,小指向上拧转,肘尖下垂,右臂尽力前伸,但不可伸直,右拳高与鼻尖平。左拳不动,眼看右拳。右拳伸时吸气,式成气至中脘。上动略停,然后重心右移,左脚跟离地,以左脚尖虚着地,同时右拳不动,左拳沿胸前上钻至右小臂内侧。左小指根轻贴右小臂尺骨处,位于肘前腕后(此式内含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之势)。
2、接上式左脚向前趟出一步,重心在后脚(初习可练前四后六劲,及功深可练前三后七劲)。前脚后跟至后脚后跟之距约两脚半:横向之距,前脚内侧与后脚内侧约在一条直线上,后脚尖外撇约45度,前脚尖直向前。同时左拳上钻至右小臂腕后内侧时,两拳内翻变掌,左小指掌根沿右掌虎口轻擦向前推出,右手拉至脐下小腹右侧,手心向下,塌掌根,六指根轻贴小腹,小臂贴靠右肋,两臂抱圆,右肩内扣,左掌前推,腕与肩平,尺骨有搓撑劲。掌心向前,掌指向上,腕曲45度,坐腕,劲力在神门穴,臂极力前伸,但不可直,掌要推上劲,肩要撒开,不可僵硬,劲到掌指,虎口要圆,掌心内含。要有吸劲,食指要上翘,眼看食指。
左手食指尖,左脚尖与鼻尖上下要三尖相对。前脚要戳(撑)住劲,后脚要蹬上劲,两膝要曲,但要有挺劲,不能软,也不能硬挺(后胯不能绷直,臀尾不能上翘)。总之两膝要有弹簧劲。
此式练时,右脚不动,左脚向前趟出一步,要求左脚跟先着地,然后前脚掌着地,待全脚踏实,意气劲先落至前脚,前脚踏劲,劲由前脚向前腿向上返劲至腰脊背,然后后腿蹬劲,两脚向下蹬踏劲反弹向上,同时腰胯向下松沉(气沉丹田,降至涌泉)。两膝曲但要有挺劲,背要有拔劲,项要竖、头要项劲,后肩里合,前肩撒开,肩窝吐气。
掌要项、头要顶、舌顶上颚。两膝里合扣,两胯要正,身似斜似正。气要下沉丹田,尾闾要前收,谷道上提。胯要松、背要拔、脊骨要挺直。两臂要曲、腕要曲、膝要曲。丹田要抱、两肋要抱、心气要抱。虎口要圆,脊背要圆、前胸要圆。两肩要下垂、两肘要下垂、气要下垂。颈项要挺,脊骨要挺,膝盖要挺。心要敏、眼要敏、手要敏。
以上是三体式的基本要领。三体式是形意五行拳的母式,五行拳各拳都以三体式起式而展开,固形意拳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一说。
三体式是形意拳的重要桩式,初习者以站三体式入门,可以换去自身之拙力,培元练气养气,进一步体会体内产生浑元一气之感。此功法也是形意拳家终身修炼之法。功深者只要一举手投足,全身腾挪之气感即出矣。但本门不主张死练站桩.站三体式常与五行拳配合练习。一动一静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初站三体式桩一次以3~5分钟即可,然后逐渐延长时间,但最长也不超过20分钟(要求左右轮换练习)。
形意拳基本功
形意拳基本功法是三体式。
基本内容包括五行拳、十二形拳、趟子、对拳、散手等。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杂式锤、八式拳、四把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龙虎斗、八字功、上中下八手等。对练套路有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环等。拳器械种类多,包括、刀、剑、大枪、棍、方天画戟等,每一种器械都有严格的尺寸、形制要求,最突出的是马牙刺、狼牙槊和镗。
形意拳的主要特点是简洁朴实,严密紧凑,身正步稳,快速完整,“出手如钢锉,落手如钩竿”,“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要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形意拳以搏击实战著称,是以单操、散手技击为主要练功方法、内外双修的中华传统拳种之一。
形意拳为北京市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太极拳、八卦掌齐名,同属三大内家拳。形意拳的风格是硬打硬进,如电闪雷鸣,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现代盛行的形意拳是由河北深州李老能吸收山西戴氏心意六合拳的内容后进行改良创编,并加以定名。李老能在心意六合拳的基础上,模仿世间万物的精细动作,结合多年习武的实践,改“心意”为“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