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优秀的设计文案需要注意的问题

http://www.itjxue.com  2015-08-07 21:16  来源:未知  点击次数: 

作者:水宿鸟

高中曾非常喜欢写东西,被人说不务正业也好,伪文艺也好,觉得表达是一门艺术,哪怕寻常的小事在擅于讲故事的作者笔下,也会让人泪流满面。时光一箭,念完了中文系,又一晃,做起了产品设计,托高中不务正业的福,在最近的工作中屡屡尝到了擅于表达的好处。

先讲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有一天我做了一件让女朋友感动的事情,动容处,能看到她脸上洋溢幸福的笑容,这时,我接过话说了一句:

“哈哈,傻宝贝,我不关心你谁关心你啊!”

……

莫大的冷场,言语不注意,只能徒伤悲。我急忙纠正:“我不关系你关心谁啊!”,这才化解。

“我不关心你谁关心你”与“我不关系你关心谁”乍一听没什么区别,多想一想就能理解其中的不同,前一句的意思好像被人嫌弃没人要,只有我可怜她似的,而后一句才像情话。

我曾经在微博里说:绝大多数公司不是腾讯、不是淘宝,没有名气、也没有那么多资源,只有利用一切机会去打动用户,你才能赢。说白了就是细节的力量。小心呵护每一位用户,培养用户对产品的好感,这是产品经理必须要考虑的,第一印象只有一次,从功能到界面到文案说明,都不可忽视。

那么一个优秀文案应该是怎样的?产品设计中需要注意什么?个人总结了以下三个心得:

1、言辞准确,快速传达

麦肯锡有一个著名的30秒电梯理论:麦肯锡公司曾经得到过一次沉痛的教训,该公司曾经为一家重要的大客户做咨询。咨询结束的时候,麦肯锡的项目负责人在电梯里遇见了对方的董事长,该董事长问,“你能不能说一下现在的结果呢?”由于该项目负责人没有准备,而且即使有准备,也无法在电梯从30层到1层运行的300秒内把结果说清楚。最终,麦肯锡失去了这一重要客户。从此,麦肯锡要求公司员工凡事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结果表达清楚,凡事要直奔主题、直奔结果。麦肯锡认为,一般情况下人们最多记得住一二三,记不住四五六,所以凡事要归纳在3条以内。这就是如今在商界流行甚广的“30秒钟电梯理论”或称“电梯演讲”。

这条理论在产品设计中依然试用,“达意”是首要目的,“统一性”是重要原则,“针对性”是指导思路,“快速传达”则是进一步的要求。

上图是人间网在系统升级后的文字提示,传达目的很鲜明——告诉用户:a、系统升级了 b、改善了哪些功能。浮窗形式加简单扼要的文字说明可以快速将重要信息传达给用户,即使用户只看到了“人间网任务全面升级”这几个字就关掉了页面,也已完成了告知用户目的。

再看一个腾讯年费会员的文案:“QQ升太阳太辛苦?冲击VIP6太遥远?好友太多加不完?年费会员,全部帮你搞定!”简短的一句话包含了大量的信息,每一个短问句都直指潜在用户的软肋,极具有“针对性”。

2、在适当的时机出现适当的提示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不胜枚举,超市里悬挂的商品类目指示牌、旅游景区岔路口的路标、道路维修时摆在较远处的改道提示、甚至在……方便面里送的卡片包装上,也会有禁止食用的提醒。

不需要提示的时候给予提示,那叫打扰,比如购物时一直围绕你的导购员;

费很大力气找到的提示,那叫不便,比如你转了两圈才看到的卫生间标志;

正需要的时候给予的提示,才叫人性化。

上图是知乎鼠标移至“反对”按钮时的提示,反对操作相当于一个减分操作,很多人会因为顾及面子等因素不愿意将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此处的提示正是在适当的时机消除了用户的心理障碍。

再来看美团邮件订阅页面的一句提示:请放心,我们和您一样讨厌垃圾邮件。很多人都有被垃圾邮件Push的经历,我猜测这里的提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用户填写邮件的热情。

人人网在发布日志的时候也同样采用了一个巧妙的提示,浏览权限一栏提供给用户几种选择:所有人,仅好友,加密,仅自己,自定义黑名单。这些选项各自有什么不同?如何让第一次接触该功能的人正确的使用该功能?人人网做了一个提示的交互效果——选中时将该权限的具体效果告知用户,这也是一个适当时机出现适当提示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

3、由“准确”到“传情”,保持生动与亲和力

大家对苹果公司的文案定然不陌生,特别是那句经典的广告语:This changes everything. Again.诚然,我们没有办法拿出定义Slogan的精力去完成产品的每一条文案,但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

这就像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讲话,只有注入了情感,言辞间才会透漏强大的感染力。一个带有情感的说明会让产品不再生冷,甚至可以将枯燥繁琐的过程描述得像打怪升级一样简单。

开源博客程序Wordpress的安装过程最后一步,给人非常轻松的感觉。

对产品设计中相关文案的拿捏是需要一个度的,这也是经常说到的对产品的感觉,网站使用什么风格的文案需要长期积累,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如果一个商业网站留言板使用煎蛋那样“禁止装死”的提示语岂不贻笑大方。

(责任编辑:IT教学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