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知乎:由关系驱动UGC的问答平台

http://www.itjxue.com  2015-08-07 21:17  来源:未知  点击次数: 

团队启动了“天天向上,周周分享”活动,给大家建立了一个分享交流的平台。从个人的角度讲,我是非常支持这样的活动的。互相交流才有互相进步嘛。作为活动启动以来第一个分享者,我表示鸭梨很大。但压力之余,还要做好功课,以求不辜负团队同事们的宝贵时间。第一期,我选择分享自己对一个网站的分析。

这个网站在近期很火,名叫知乎。是对国外新兴热门网站quora的克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体验(需邀请码),网址是www.zhihu.com

认初识知乎:Wiki精神、TAG、关系、UI

初识知乎,是收到大辉(@Fenng)的邀请码。注册后,马上体验一番。蹦入脑海的四个关键词:Wiki精神、TAG、关系、UI。在使用了两三周后在思考。这四个关键词仍然能代表知乎的显著特征。也正是由于这几个特征,使得知乎不同于百度知道等传统的问答网站。

Wiki精神

“所谓‘维基精神’,一方面是原创精神,另一方面,则是懂得如何理性地和所有其他人一起进行知识分享与合作。”显然,在没有积分体系的羁绊,靠CTR+c和CTR+V的来刷分的行为没有了生根之地。内容的原创性就有了保证。同时,由于知乎的问题、问题所属的话题、答案总结等可以自由编辑,是知识分享与合作的很好体现。

TAG

之所以把TAG作为知乎的一个关键词,不是因为他有TAG,有TAG的网站太多了。但知乎把TAG用到了极致,这杨的网站不多见,尤其是国内网站更是少之又少。在知乎,TAG不再是组织内容上对分类的补充,他取代了分类,成了组织内容最主要方式。名称也由是“标签”升格为“话题”,甚至有了自己的页面,可以被关注。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大胆的设计。

关系

与传统问答类网站不同的是,知乎引入了twitter中的单向好友关系——关注,斌企鹅将这种关系的用途进行了延展,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人与人,人与话题,人与问题,都可以进行关注。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关系也将成为驱动用户生产内容的一个主要因素(另一个主要因素是Wiki精神)

UI

Ui设计很简洁大方,与其他问答网站的复杂界面来说,也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详解知乎:由关系驱动UGC的问答平台

详解知乎,拨开知乎的神秘面纱。我会主要从其内容组织、用户中心、关系三方面来分析知乎。

以TAG为主线的内容组织:

如前所述,在内容组织上,Tag承担了重要的责任,拥有更高的地位。当然,甚至名称也不是一般的“标签”。而是一个更响亮而且听上去更加重要的词汇:“话题”。而在页面上,“话题”的的位置,也位于问题的标题之上,与大部分网站将Tag放在标题下面的做法不同。这样的布局,必然会诱导用户对Tag的更多点击。

以话题(TAG)为中心,下面会有问题,答案及答案总结。当然,一个问题也不一定只属于一个话题,更多的时候,他属于好几个话题。无论,是话题、问题标题。问题的详细描述还是答案总结,用户都可以进行编辑。对于问题和答案,用户还可以进行评论,投票。而用户的这些行为,将直接影响到问题或者答案的排序。这意味着,什么样的问题或答案出现在最前面,完全是根据用户的集体行为决定,从这个角度讲,又一次印证了Wiki精神在产品中的体现。

动态、提醒与记录组成的用户中心

知乎的用户中心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自己的动态、别人的动态提醒、与自己相关的记录。

在个人页面的“主页”Tab下,展示了我关注了谁?我关注了什么话题?我关注了什么问题?我回答了什么问题?我编辑什么问题/话题/答案总结?

个人页面上,除了“主页”展示的动态之外,还有“问我的问题”、“我问过的问题”、“我答过的问题”、“我编辑过的问题/话题/答案总结/”四方面的记录信息。

除了个人的页面外,我认为“提醒”也应该是用户中心的组成部分。与“主页”显示我自己的动态不同的是,这里展示的我关注人、话题、问题的动态,以及比人对我的动作。比如我关注的人干了什么?我关注的问题或话题更新了。别人对我的动作类似Xx关注了我,xx向我问问题等。

有所创新的单向好友关系

单向好友关系,是Twitter等微博类网站的特色。知乎也将他引入进来了。令人惊喜的是,这种单向好友关系在这里有了创新和延展。除了人与人的关系外,还引入了人与话题,人与问题的单向好友关系。这种创新可以看出知乎对关系的依赖。在我看来,关系将是驱动知乎用户进行内容生产的强大引擎。而鉴于,中国的国情,他的作用将比另一个驱动引擎Wiki精神的动力更值得让人寄予厚望。

除了将关系的双方对象进行了扩展之外。知乎在关系上的另外一个创新就是对某些关系打上了标签:比如,我关注了一个话题的同时,我还可以添加我关于这个话题的相关经验。使我在回答带有这个话题的问题时,有了另外一个让其他用户判断我的回答是不是靠谱的依据。

猜测:产品背后的理念

一个产品,他是怎么样的?在他上线之后,稍有分析能力的都可以看出来。而至于他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可能就需要考虑更多因素了。

在这里,我姑且猜测一下知乎在产品设计背后的一些理念。

问题的内容比谁问的问题更重要:可能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在知乎的提问中,是不显示提问者用户名的。当然,由于这个问题是可以被后来者编辑可能也是其不显示提问者用户名的一个原因。

回答问题的人是否靠谱很重要:在对问题的回答中,显示了回答者的用户名,其他用户可以根据这个接近实名的用户名大致判断他是否靠谱。此外,很多时候。回答者用户名旁边会显示该用户与这个问题的话题相关的经验,给你判断他的答案是否靠谱提供了另外一种途径。

一个人对问题的表述能力是有限的:同样一个问题,可能有很多种表大方式,但是最好最容易被回答者理解的方式需要大家的协作才能完成。淡然,这属于Wiki精神的范畴。

同样的问题不应该被问第二遍:同样的问题被反复提问,对回答者来说是折磨。对网站自身来说就是冗余的信息。如何避免同样的问题不被问答题二次,知乎将添加问题的输入框与搜索框合二为一,用户在添加问题的时候,会自动提示过已经问过的问题,用户如果看到有人问过的话就可以直接进去看答案而不用重新提问。

知乎未来:关系能否成为持续驱动?

从目前的情势来看。由于知乎是国内第一个仿quora的网站。所以聚集了大量的IT名人、投资人以及媒体人,由于这些人的强大的传播效应,知乎在业界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好奇。同时,由于现在知乎运营团队采取的严格限制邀请码,保证优质内容的策略。现在的知乎看上去还算是一个比较有质量的网站。

然而,有几个问题可能是知乎必须要考虑和应对的挑战。

比如,Wiki精神将遭遇中国式杯具。对于国人来说,Wiki精神是少部分极客才具有的,对于大部分用户更习惯Ctr+C、Ctr+V来享用别人的成果。在现阶段,用户基本以极客为主的情况下,这当然不是一个问题。但是一旦以后用户增加,这势必是知乎团队需要考虑的。否则,知乎可能就会变成“披着quora皮的百度知道”。

另外,这种完全自由的编辑方式符合防止捣乱者也应该是一个问题。

再比如,盈利模式不清晰时如何应对巨头挑战。从微薄、团购等网站在中国的发展来看,国内的巨头对这种新兴网站是绝对要模仿一下的。在现在知乎盈利模式不清的时候,巨头可以烧更多的钱来做战略防御。但对于创业团队来说,要时刻惊醒自己,资金链可能会有会有断裂的一天。

最后,没有用户等级成长体系,没有积分激励体系,关系能否成为知乎的持续驱动?从国内抄袭国外社交网站的经历来看,开心网更多的是采用了webgame驱动,人人网则在关系之外开始建立用户成长体系以弥补关系在sns驱动中的乏力,新浪微博则采用了名人+话题驱动的方式作为普通关系驱动的补充。知乎是否会在关系驱动之外采用其他的或产品或运营的途径来完成持续驱动?知乎的未来走酒究竟走向何方?这或许是一个可以讨论很多的话题!

在本文的最后,奉上内部交流的PPT的删减版。版权所有,请勿作他用。

本文为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谢绝平面媒体转载。

知乎网站分析

(责任编辑:IT教学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