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团队邀请同伴的几点误区
http://www.itjxue.com 2015-08-07 21:21 来源:未知 点击次数:
可能是因为我长得帅,最近几个月收到了十几个创业团队的邀请。不过,都婉言谢绝了。我还有未了的心愿。
在与创业团队接触的过程中,略微吃惊地发现,大部分邀请没什么技巧,甚至有明显不得体的地方。就是跟你说,来创业,来一起干。我不知道这种邀请方式能有多大效果。对普通员工,人家跟你谈的是待遇;对核心伙伴,又显得傲慢或者轻率。
讲几点创业团队邀请同伴的误区。
1、调查背景
不止一个团队在初次接触我的时候,一来就问,你在哪家公司,担任什么职务?
这个提问令我很意外,你对我多Google一下,在业内打听一下,就能找到种种职业背景资料。连这点调查都不愿意做,邀请又有多少诚意呢?
换个角度看,你对我的职业背景均不了解,大概也就是有人推荐,或是看了某一篇日志。那么,对我的经验与才能也所知甚少。就凭一个初步印象登门拉人,是否做事潦草了一点?再说这个初步印象并不能判断出我在创业团队中适合的位置,而对待不同级别的同伴,应有不同的邀请姿态。
我的个人资料,在网络上应该是半公开的。我有精心经营的博客,也有随性涂鸦的微博。了解我这个人非常容易,反倒是容易信息过载。提前做足功课,是你邀请同伴(尤其重要伙伴)的第一步。
2、保持礼貌
礼貌是一个相对的衡量。针对对方的职场背景,他在创业团队中适合什么样的位置(从前期调查中得出初步结论),所持的礼貌态度也是因人而异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让对方觉得你了解他,你认可他。
如果在沟通之前做足功课,交谈的过程就可以更顺畅一点,不仅仅是向对方灌输自己这边的信息。我常常听到别人说:“从你的博客中看出来你很有想法。”此乃废话。如果能根据我的某几篇日志观点、我的职业经历,进行有一点深度的交谈,显然会加深彼此的认可。而不是猴急地上来就问,你来不来?你来不来嘛?
邀请同伴,前戏很重要。我遇到过几次不仅没有前戏,还急急忙忙地问:“我们就缺一个PM,我们觉得你很适合”——当时无名火起。老子在门户做了四年部门总监,之前两年领队拉了几百万风投创办一家小公司,在你眼里就一个35岁的PM?
更离谱的遭遇是,连什么项目都不讲清楚,上来就跟我说:“你来是干活的,没剩下管理位置。”我倒不是不能拼拼一线,但你这个态度明显找基层员工嘛,你找我干什么呢?这他妈的是当面挤兑人吗?冷淡地一口回绝了。回想起来没当场翻脸,我还真有涵养。
这几次,都是创业团队里的一员来邀请我,很没有诚意——当然也可能就是找一个普通员工,用不着领队出马。最后给我留下极坏的印象。创业也需要情商的,兄弟。
此外还有人邀请未果,接下来对我多有非议。既然你觉得我这个人问题多多,当初为何又殷勤相邀?Shit!
聪明人从我的经历中,应该能总结一些创业招聘时,待人接物的道理。
3、展示实力
创业团队有什么实力呢?第一是最初的核心团队,第二是项目的方向。
凡是值得被你邀请的人,大都知道,核心团队决定创业成败。互联网拼的就是人——你们现在的团队强不强,再加上我之后,能有多大的战斗力,必定是第一要点。此外,新人加入之后是否能力互补,性格默契,分工合理,甚至包括狂热投入的程度,都是从人的角度去考虑的事情。所以在邀请时,首先应该证明自己是一支靠得住的团队。狮子和狮子一起去狩猎水牛。只有当你这个人(你的团队)得到了对方的认可后,他才有可能认真想一想加入的事情。
其次,不妨在项目方向上多聊一聊。保密起见也不必讲太深,一方面看他对于这个领域的兴趣有多大,另一方面彼此都判断一下,未来协作的默契度如何。比人才短缺更可怕的是不停地内耗,争执,拼了命地说服对方,有人凌晨工作有人准点下班。没有起码的一致性(其实颇不容易)就别上同一条船。
我以前说过很多次,招聘即人才买卖。买方要出得起价。这个价格不是工资与职位,甚至也不是虚无缥缈的期权,而是对你这支团队和即将投入的项目的信任感。拿出大公司招聘的陈腐经验是行不通的,个人魅力才是你的筹码。我7年前创业的时候——算了不讲我那点小事,你看看BlingBling的开复老湿,深谙此道啊。国内的IT大人物,我唯一佩服的就是他。虽然无法看齐也要虚心学习。
4、沟通方式
大约有一半邀请者要了我的手机号码,希望直接沟通。还有上班时间冒冒失失打过来的。通话倒也无妨,但坦率地说,没有一个人在电话里展示出了高明的谈话技巧,讲到后面我都觉得挺尴尬的——我既没有现在离职的打算,又不了解你那边的情况,不停跟我讲“来嘛来嘛”,能怎么回答你呢?无话可说,又碍于礼貌要打个哈哈。
有些事情是急不来的。
通话也好,写邮件也好(极不建议用IM),都有一个前提,就是沟通前铺垫好基本的信息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能顺畅地交流下去。因此我的建议是,先通过邮件简要说明,包括团队情况与项目方向,包括表达你对他的了解与认同。在往来两三封邮件垫底之后,再索要手机号码进行通话。邮件能更清晰,更有条理地介绍一些基础信息,尤其避免因通话信号质量带来意外的麻烦。
不论是邮件还是通话,邀请者都需要多问问题,而不是自顾自地不停说下去。你应该多关心对方的反应,他对你的团队足够了解吗,认同吗?他对项目方向感兴趣吗?他关心什么,他犹豫什么,他计较什么?不要等着对方来提问。在那个情景下,被邀请者很容易陷入不知云何的沉默。
“你还需要了解关于这支团队的哪些情况?”
“你对这个项目方向有怎样的高见?”
“你对于我们进入的领域中,这几个代表性产品有怎样的见解?”
如此等等。不断地温和地咨询对方的意见,才能推动有价值的交流。即便这次谈不拢,未必以后不能合作。对人才的渴求几乎是个永恒命题,不会因为你的创业打开了局面而消解。如果交流之后发现这个人确实适合你的项目团队,即便暂时被拒绝,在这个业务领域多一个朋友,多一个建言者,当然也是好事。不必遽来遽去,那样就显得过于功利而缺乏人情味。
就我接触过的十几支创业团队来看,一半多显得特别急切,对我了解很少,交流也不深,估计是到处撒网。这样做其实很危险。第一,有可能最初的核心团队人手不足,不能单靠创始人做出有潜力的产品原型(或进展迟缓),但邀请新同伴又有很强的随机性,以至于青黄不接。第二,忙中容易出错,找到不合适的同伴所带来的内耗,足以摧毁如此脆弱的创业团队。宁肯慢一点,谨慎一点,也要保证内部的团结与默契。
创业招聘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事儿,与其中途急眼,不如在创业之前就耐心凑齐一支靠谱的核心团队,别等到下海去长吁短叹左右支绌。
我前几天发了一条微博说:大公司的人容易抱怨什么呢?1、氛围不狂热,2、分配给自己的资源少,3、不自由。脑门子一热创业去了,结果发现氛围还是不狂热;以前还能争取一点奖金和加薪激励,创业期激励个屁。至于资源,以前诚然不多,创业之后更少。而行动虽然是自由了,资源短缺导致就没几件事情可下手。
杯具啊。
解决方案是“要创业,先凑人”。如果狂热、默契、强悍的创始人团队能够独立做出产品原型来,在市场上引起一定反响,然后核心团队再集体出去找人拉人,礼贤下士,就容易迈上正轨。看看国外的Instagram、Path、Kik,何尝不是如此?故而江湖传言,创业团队的前5个人提前决定了最终的结果。
我还发了一条微博说:选择去大公司,要分析一整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环境。选择去垂直中型公司,要看自己做什么项目,有多大权力。选择去创业小团队,要看和什么样的人共事。各人因地制宜,未必非贪图大公司的名利不可,也未必非挥洒创业的热血不可。鄙人自成都市检察院辞职以来,在大公司待了4年,中型公司待了3年半,创业2年。各有体会。除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8个字以外,别无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