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产品设计的共性或趋势
成功的产品,在摆上桌面供大家学的时候,许多成功元素已经成了过去式;从中发现寻找共性或趋势,却可以为以后的产品提供参考。今天想了四点,仅供大家参考
本质化
什么是本质需求?曾经在路上听到一位妈妈问她的孩子:“你想要买什么?”“冰箱!”“因为冰箱有很多好吃的么?”“嗯!”因为要好吃的,所以买冰箱,这就是本质需求。清楚了这一本质需求,“好吃的”满足方法有很多,微波炉,电烤箱等;如果需求分析到冰箱为止,那造出来的只会是各种冰箱
用户访谈和用户调查是最基本的需求发现方式,可以从“解决了他们什么样的问题”来发现“本质需求”。发现了本质需求后,就开始尝试解决办法,这个过程就像从一堆工具中寻找合适的工具来满足本质需求;产品设计的本质化就是要弱化工具的概念,降低选择成本,缩短用户和需求之间的距离
Symbian手机上网都需要设置“接入点”,拿中国移动网络来说,有移动彩信,移动梦网,GPRS连接互联网,Nokia.com,还有WIFI等,在之前的用户手册中,你还得向用户普及接入点的知识。“用户想手机上网”这是本质需求,用的各种方法、接入点都是工具,S60 V5系统开始将接入点打包为一个群组,设置优先级后根据场景和用户操作自动选择最合适的接入点
不管是昨日风光的SNS,还是时下流行的微博、Kik,甚至电话、短信都只是在诠释 “人与人的联系”的本质需求。人们会根据场景和紧急程度选择不同的工具,类似接入点,以后各种工具必将会形成一个集合,做到半自动化的选择,作为承载了“人与人”的通讯录,也会成为一个热点(参考:我想要这样的通讯录)
图中ABCDE代表不同的联系人
主流化
当某些人发现其中某一个工具可行,于是被越来越多的人拿来用,它就成了主流工具
主流工具的特点:
- 低成本的选择
- 高成本的竞争
- 高速的磨损(淘汰)
如时下很风光的《愤怒的小鸟》,如果不清楚它背后的本质需求,只需知道这个工具——休闲关卡破防小游戏,也可以风光一阵,这就是主流工具的低成本选择。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涉及这个领域,竞争成本会提高,并且热情和新鲜感会很快被消耗掉,从而快速的被淘汰(开心网)
主流可以让你很快的找到切入点和可行办法,并在短期内获得很好的效果,但不要死守着其中一个不放,在磨损到一定程度之后,要适时的放手,否则会被用户和同行看成“固执”;如果抱着它死掉,不仅会是一个失败典型,还会被加一句“你看,那么好的工具,硬是被他给用坏了,可惜!”
未来化
如果将博客中的总结记录性文章归类为Done,现在红极一时的微博“随时随地分享信息”代表的是Doing,那To do 会不会是一个新的需求?团购已经向我们证明了“To do”的优势,从未来化的“To do”下手,会不会在微博、SNS等现有产品中发现新的需求点和商业模式?
去年被广泛看好的LBS,今年却进入了一个低谷时期,如果把现在的签到放在Timeline上,只能算作Doing,也就是表达“我现在在哪,在做什么?”如果将思路扩展到To do,那代表的就是一个意愿,签到不再是一个点,而是现有位置和另一位置之间的线;涉及到的也不仅限于当前位置,还有自己意愿中的商品和商家(承载用户的消费意愿)
现有LBS
延伸到线(目标)的LBS
相关化
不管啤酒与尿不湿的故事是真是假,相关推荐却是总能带来不小的收益。相关有两种实现方式,一是根据内容或标签匹配,如相关文章、无觅等;二是用户行为匹配,如Amazon的“购买此商品的顾客也同时购买”,“通常一起购买的商品”等。其中第一种有一定局限性,比如我买了一台加湿器,就不需要再推荐其他加湿器,更可能购买过滤水杯等配件。笔者近期做的读报产品想实现第二种推荐,可惜被告知不能实现,OMG,真有那么难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