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微博的未来在哪?
前言:回到七嘴八舌的原始社会
所谓沟通,就是人们忙着做两件简单事:听别人说什么;自己该说什么。
有一种沟通,主席台上某个发言人拿着扩音器讲话,身为听众只能在台下窃窃私语,这个叫门户;有一种沟通,大家都可以轮流上讲台上拿着扩音器说话,并且邀请台下的观众评论,这个叫论坛;有一种沟通,大家都回到自己家说话,张贴标语,然后可以任意的去别人家拜访和聆听,这个叫日志,也叫Blog;还有一种沟通,大家围坐在一起,你可以选择收听那些你感兴趣的人,物以类聚,七嘴八舌,这个外国叫Twitter,到了中国叫“微博”。
一个人说话大家听,是信息的专制;大家轮流说话,似乎是信息的民主;有组织无纪律的七嘴八舌,也许可以算作信息的原始社会。平等,是微博的可怕之处,每个人都有话语权,也有选择聆听的权利。
微博的任务
核心任务、扩展任务、外延任务,这三者组成了微博要实现的沟通目的。反射系统由收听和发送两个部分组成,参与者通常扮演倾听者和发言人两个角色。其实这个世界很奇怪,从很小的时候,我们莫名其妙的学会七嘴八舌,聋哑人通常有两个原因产生:一是无法收听,所以不知道所谓发音,虽然发声系统是完好的,也说不出话,很痛苦;二是无法发声,虽然能听得到,但是无法产生反馈,很痛苦。最幸福的莫过既不能收听也不能发声,因为他们完全与声音绝缘。
微博信息格式的核心任务、扩展任务、外延任务
- 核心任务包括:
- 大家说了什么;其中哪些是“我说的话”,哪些是“别人的话”;在别人的话里面,某个人又说了些什么,谁对我说过什么。
- 扩展任务包括:
- 我是谁;哪些是我喜欢的人;谁在和我悄悄对话;某人对他说了什么;大家在讨论何种话题。
- 外延任务包括:
- 哪些话题是我感兴趣的,哪些人喜欢我;他是谁。
为了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由Twitter首创了一种最简单巧妙的方法:每人一条时间轴。时间轴记录了某个用户所说过的全部的话,你有你的时间轴,我跟随了你,那么你的时间轴也将进入我的视野。
就这么简单!解决了微博的核心任务,从Twitter风靡到其模式渗透到国内,大家可以发现一个问题,此微博与比微博的交互模式发生不同,是由其解决核心任务的方式决定的,具体表现为呈现格式,也就是英文中的Format,而在解决扩展任务和外延任务的问题上,各家都是大同小异的。
微博除了Format其他的一些都是显而易见的
分析呈现格式的过程中,会映射出很多不同的思路和问题,不仅仅在于交互、用户体验,也包括运营思路和内容定位。Format的不同,也就是微博的差异。
一条Tweets的格式:叙述、@用户、#标签、Url短地址
140个字符能解决什么问题?也许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是的确是通用格式。从概念上,微博只有两种实体:用户和内容。用户与内容之间的联系,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联系,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联系,这些实体行为会有N多,如果要为每一种行为定义一个Format,貌似有了章法,但剥夺了用户乐趣。Twitter采用了高度灵活的方法,给用户自定义Format的权力。
Twitter的信息格式的与应用
- @用户
- 直接指向一个用户的页面,同时轻松的提取出与用户自己有关的话
- #标签
- 用一些关键字将所有有关的内容归纳在一起
- Url短地址
- 一个超级链接,可能是站外的
Twitter的这种格式,是一种仿生学应用,在人类现实语言当中,基本也采用这类格式,用户的学习成本很低。我们总是在追求那些用户易于接受的方式,这就是体验改善。
RT开始的转发噩梦
转发,是Twitter的功能之一,即“将别人的发言张贴到自己的时间轴”,这种转发是原封不动的,且无法增加新内容的。开放精神让Twitter具有高度灵活,用户自发的突破了“原文转发”的形式,RT产生了。
RT最早来自一些客户端应用,后来也成为饭否这样的Twitter追随者的标准功能。所谓RT 就是在140个字的范围内,采用“我对某人发言的评论 RT @某人:他的发言内容”的形式,在自己的时间轴上建立包含他人内容的分支,同时增加新的内容和自己的评论。RT是人工的复制别人时间轴的片段,以接龙的形式产生言论序列,共同讨论。
RT是一种爱好者自创的微博关联形式
Twitter为什么要坚持原文转发呢?实际上无数爱好者强烈要求Twitter将RT作为官方标准功能,但Twitter坚持“发言的可追溯原则”,所以RT一直作为非官方的格式存在着。RT内容是发言者可以任意更改的,容易产生混淆和篡改;依然有无数的爱好者在140个字的范围内乐此不疲的RT,因为他们不喜欢“原封不动的转发”,更期望说一些什么。于是,国内开发的微博通常包含两个新功能:援引和评论。
国内微博的“援引”功能
方块字比拉丁字母更节省字节,若不信,请你将中文版的《红楼梦》和英文版的《The Dream of Red Mansion》一起拿出来放在桌面上,看看那一本更厚实。140个字对有着悠久话痨历史的民族来说,反而略显局促了,特别是在版聊流行的时代,RT捉襟见肘。
援引功能是要付出代价的,必须给每一条微博记录增加句柄,因为每一条言论都可能要引用别人时间轴上的片段。通过句柄突破140个字的RT局限,让一条一条的言论延续起来,万幸的是,这种引用仅限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一次,否则,他们也知道会搞出满屏糖葫芦出来。
援引微博的信息呈现格式
援引微博的传播示意
援引的出现让280字的大块文章成为可能,140个字的空间留给原创者,另外140个字的空间留给后面的跟进用户。新浪、腾讯、网易,几乎所有中文门户的微薄都在如法炮制,原创发言后面的产生的多个RT分支,布朗运动一样的乱窜。
援引微博的拓扑过程
援引让一条原创发言可以有N个方向的拓扑,也的确让时间轴丰富多彩起来,但也存在如下的问题:
- 一旦原创发言被删除,那么后面的多条RT分支就没有了头绪,微博又不允许“关联删除”,会在某些用户的时间轴上留下很多“窟窿”。
- 因为有“援引”,那么每条微博可能有了身份,要么是“原创”要么是“转载+RT”,这是数据结构上的划分,并非是用户自发的。
- RT中的内容还是可以供后续用户任意修改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用户想针对某人的发言说点什么,又怕这个人删除原始发言,那么用户就必须采取“在原创的状态下RT”,又回到了Twitter爱好者级的RT应用。
可以预料,援引功能最初有两个目的:第一,保护原创;第二,给RT以合法地位。但是创建援引功能的朋友忽略了两个问题:第一,所有在用户时间轴上的言论都是原创的,原创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保护的;第二,即便给了RT单独的存储空间,你仍无法避免用户在RT中修改前文。Twitter是完全看透了这些问题,所以一直没有也没打算增加“援引”功能。
还有一种可能,国内门户开发的围脖期望更长的篇幅,140个字对他们的话痨用户真的不够用,于是搞出“援引”这样的东西。这一点也被Google直接看透,Buzz貌似是没有字符限制的。
从 “没有援引”的数据转移到“包含援引”的状态,很容易,加一个句柄;但这已经是一个不可逆的操作了……实际上,这么做已经完全放弃了未来使用更灵活的模式解决问题的可能:因为用户已经产生了带有句柄的数据,你不可能把句柄象盲肠那样割下来。Twitter也很有可能在考虑未来如何研发新的应用,但是不会选择那些没有退路的方法。
“评论”是根搅屎棍
人的平等就是言语的平等,“援引”将微博分为两种:原创和RT,这是一个很糟糕的开始,因为一旦有了不平等就会出现更危险的状况:“评论”让用户可以在别人的时间轴上插入内容!
“评论”的产生是运营思路的结果,新浪微博按照其博客的形式引入名人效应,搞出V用户,既然是“粉丝”,就要学会倾听,当粉儿们@一下自己的偶像,V们就可以完全不在自己的时间轴里加任何东西,而直接在某粉的时间轴加入一条评论。要承认“评论”是一种创造,可以让V们堵住耳朵自言自语的表演。
某微博的评论功能允许其他人在我的时间轴上插入内容
“评论”是一种不公平的功能,结果就是某些用户可以自说自话的不关注其他人而拥有成千上万的粉丝,这是有违“七嘴八舌”的原则的。由于可以不在自己的时间轴说话,用户可以完全的扮演不同的角色和态度,给予不同的人不同的嘴脸,这是现实。
无法看到某人说过的所有话,那么就是不对称和不完整。
某条微博现在可能有三种身份:原创的,援引+RT,不在自己的时间轴的评论。感谢国内同业的朋友改善了Twitter带来的那种平等交流的气息,而把国内的微博搞的像歌迷会一样的东西,让少部分用户先V起来,貌似走下神坛,却又登上圣殿。
富格式的微博时代
Twitter看字,微博看图。Twitter是无法直接张贴多媒体的,在有图才可能有真相的时代,用户无法接受那种把任何东西都作为一个短地址包含在140个字方式,这是可以理解的。有一种方式是非常不错的,即自动解析内容中的短地址,如果包含视频或图片就显示他们。基于流量上的考虑,直接显示图片是不妥的。
微博到了中国有了新的变化,开发者和用户发现,短地址无论多么短都会占用字节,让他们无法忍受,于是乎将多媒体外挂的微博格式产生了。用户可以单独的提供多媒体的资源和地址,某一条微博将和它们产生关联,当然其代价是不断的在微博格式上增加句柄。目前新浪已经加挂了微博投票功能,或许某一点类似养猪种菜这样的单元也会被加上去,无论用户是否允许。
富微博信息呈现格式
姑且可以将外挂多媒体和各种地址的微博称呼为富微博,微博实在承载了太多门户网站的厚望,微博不微了。那种简单的,无华的,质朴的交互为什么一到中国就改变了味道呢?
在某些网站,至今还能找到N年前发布的信息,而在某些比较大门户,已经找不到了08年发表的东西。如果你们是急功近利的,那么请给未来的开发多留一些退路,而不要因为现在的错误去彻底清除用户的数据。博客、web2.0、SNS大家都曾经追逐过,现在又如何呢?中国式微博的未来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