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精髓:少即是多(Less is more)

http://www.itjxue.com  2015-08-07 21:26  来源:未知  点击次数: 

由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即是多(Less is more)。”但又绝不是简单得像白纸一张,让你觉得空洞无物,根本就没有设计。  

密斯·凡·德·罗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他的设计作品中各个细部精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不少作品结构几乎完全暴露,但是它们高贵、雅致,已使结构本身升华为建筑艺术。西格兰姆大楼为世界上第一栋高层的玻璃帷幕大楼。展现了密斯所提出的「少即是多」原则。内部不少设施也由密斯与他的徒弟菲利浦·约翰逊一手包办。大楼前的广场约占地基一半,这在当时也是创举。现代主义被带到美国后,结合资本家的力量,实践了许多作品。由于形式上的精简,容易模仿,因此很快影响到世界各地,也影响了其它 领域的设计。因此称为「国际风格」。然国际风格却已缺乏早期现代主义乌扥邦式的社会理想及批判精神。并且后来的模仿者未必如密斯一 般注重对细部结构的处理。但现代主义却至此达到一个高峰。

早期互联网的信息量与来源还较少,人们对这个新兴的世界存在着信息饥渴。现在的互联网在形式上与早期有很大的不同,大部分的信息来源于人与人交互的结果,各类信息真正爆炸起来。人们对信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他们开始选择更有价值的内容,这种选择的过程也由于信息的爆发让人疲劳。互联网的世界里google是典型的简单主义了,它从没在视觉上得到人们的广泛称先赞,简单的外表下却是实用与有效的服务,最常用的搜索引擎在后台的算法更是复杂与多样,如国外大型专业网站中站内搜索也已经有相对成熟信息架构支撑,而国内还更多的停留在全文搜索,或通过新的应用功能来争夺用户群体。这样的做法也与GOOGLE的做法相同,不断的丰富着自已的产品线。当年google将竞争对手击败后就认识到单一产品与技术很难使自已保持生命力,而它的策略就是让自已已有的产品保持领先,再丰富自已的各类创新产品和服务链,它成为了我们工作与生活的一部分。

虽然少即是多这种观点在设计圈中有广泛的认识,但是国内的设计者大多没有什么话语权,或者是无法有效说服他人得到认同。他们更多的是被定位在做事,或在规范中满足视觉需要。在过去的三年,UCD在国内的推广很有效果,少即是多也是常被提到的话题,但这种流行是行业内的,怎样使它被广大的设计者们有效传播进而被别人肯定是很重要的。

少即是多的观点在国内被我们谈论已经几年了,它的发展也在适应更具体的需求和指导细节。对交互页面,我们希望用户不受干扰。在页面表现上提供较统一的使用标准,视觉设计也不光考虑精美和老板们的口味,而是有选择的提供合适的设计。我们运用UCD中的一些方法,也正是为了使我们的成果恰到好处,也许有些作品会少了一些华丽,但我们追求的是表面下的亮点。就像抽象是哲学的根本特点。UCD工作中的很多方法之间都拥有抽象的同一,我们不太可能在一件工作中用到所有的方法,但我们会在根本上达到共同的目标。白鸦曾提到如果他把支付宝的UED部门做没了,那他就成功了。这里并不是说UED不应该有专门的部门,UED应该是每一个人都来参与的工作,这样才有最好的发挥。目前的UED部门重要的不光是做好UED的工作,还要广泛传播UED的文化。

(责任编辑:IT教学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