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业的传奇和梦想:激情和梦想
在两个年轻人在斯坦福实验室里创造 Yahoo!的时候,互联网的创业就与传奇和梦想划上了等号,之后的 Google 和 Facebook 一次又一次地让所有人确信这一点。它们都诞生在不起眼的大学宿舍,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所以在这个创业渐成风气的年代,你总能看到国内很多初创互联网公司大叫“我们年轻,所以我们有梦想”,它们在招聘的时候也会特别注明应聘者一定要有“激情和梦想”。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不知道别人怎么定义“梦想”这个词,我觉得“梦想”应该是一个很美好的东西。它触动你的心灵,让你感动;它激发出你的全部热情,而不是贪婪;它发自内心、来自于自己的反思和独立判断,而不是别人的煽动和灌输。
以前我也常憧憬着去一家创业公司,那个时候我不满大公司的臃肿和低效,痛恨他们的官僚和笨重,觉得创业公司是梦想、激情、灵活和创新的化身,它一定没有那些大公司的毛病。我想象着那里的每一个员工都热爱自己的产品,每一个人都是产品的客服,都愿意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让产品趋于完美。后来因为一个机会,我加入了一家创业公司。在大半年的时间里,我看着它完全抄袭别人的产品,看着它的员工由几十人增加到一百多人,看着它空降大批高管,看着它为了吸引风投大量招聘不合格的人,看着它逐渐变得臃肿和官僚。除了招聘和开会的时候老板总会佯装激动地说起“梦想”之外,它和梦想再没有任何关系,甚至它的工程师也只有在调试的时候才愿意使用自己的产品。
尽管这家公司后来顺利拿到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风投,我还是没能说服自己在那里继续呆下去。以后它可能会成功上市挣很多很多钱,不过即使那样我也不会后悔当初的决定,因为它完全没有那些“传说中的”创业公司应该有的美好品质。
从那以后,我开始反思创业这件事情,想要弄清楚国内有没有一家创业公司不是靠对金钱的渴求而是靠激情和梦想驱动,有没有一家创业公司像当年的 Google 那样不打算做传统型公司。
然后,你猜得很对,结果让我非常失望。很多创业公司的目标就是疯狂获取利益然后成为有成千上万员工的大公司,所以它只希望你有发财升职的梦想,至于创新和社会责任感,对不起,那些只是手段而已,你想得太多了。
我所知道的互联网创业者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公司的管理层,这类人年龄已经30多岁,在这个行业算年龄比较大了。他们过去凭借自己的能力在某个大公司获得了不错的职位,但是看到之前共事过的张三李四都出来创业而且居然还有人成功了,便开始想要有“自己的事业”,然后正好看到一些东西刚刚起步又有不错的前景,于是就辞职出来自己创业,一般还会顺手带走一些亲信员工。另外一类就是荷尔蒙比较多的年轻人,他们刚刚毕业,有的是激情和青春,正好看到一些东西刚刚起步又有不错的前景,于是就和几个同学或者同事出来创业。至于什么东西“刚刚起步又有不错的前景”呢?很简单,多留意美国那边,看到那边什么东西火了直接照抄过来,然后做一些“本土化”的小改动。以前他们把这个叫做 C2C ——“Copy to China”,后来觉得整个行业也都是这样了,不用再自卑——“中国人最擅长模仿,能抄出来也行呀!”,所以他们现在把这个叫做“微创新”。
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是一个反对商业的人,也不觉得赚钱有“铜臭味儿”。在这个商业社会中,依靠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赚钱不只是生存之必须,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只是如果单纯挣钱,应该不能和梦想扯上关系,创业是挣钱,在一家公司打工也是挣钱,为什么打工是“日复一日没有心跳地生活”,而创业就是伴随着激情和梦想呢?我并不鄙视想要上市和发财的人,但与这样的创业相比,“我长大了要做一个科学家”更配得上称之为梦想。
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个彩票站,这个彩票站和城镇各处可见的彩票站不一样,它有一个很吸引人的地方:中奖率高那么一点儿。所以有很多人就组团分别向这个彩票站进发,他们斗志昂扬,激动得面红耳赤,恨不得让全世界都为他们欢呼,“看,我们要不畏艰难地去买彩票了!”。
这些愿意踏遍千山万水去买彩票的人,也不过只是一群买彩票的人。我一点儿也不怀疑他们可以中奖,但我怀疑他们是否真正有梦想。他们或许可以称之为“淘金者”,但是绝对不配叫做“梦想家”。
本来渴望通过创业获取更多的金钱和更高的社会地位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也是一种很正当的手段,但是希望那些只为了上市和捞钱的创业公司不要总用“激情”煽动别人,拿“梦想”来美化自己。这对于公司来说只是一种策略和手段,但对于一些真正有梦想的人来说就是欺骗。你们并不需要真正有梦想的人,你们需要的是为了挣大钱什么事都愿意做的人,真正有梦想的人也不会认同你们的理念,所以何必浪费彼此的时间呢?而且很多人加入创业公司的时候都幻想自己是公司的“主人”,以后成功了可以得到很多,但事实上很多创业公司其实只属于最初的那几个创始人,所有后来加入的都会被当作“打工者”而不是“合作者”,你能不能得到他们许诺给你的东西全凭创始人的人品。你可曾听说过一句话叫做“一将功成万骨骷”?
现在创业开始成为一种潮流,越来越多的行业领袖和业界名人都鼓励大家去创业,历数小公司的好处和大公司的缺陷,事实上他们举的迷人的例子基本都是国外的公司,国内那些小公司可能并不是他们说的那样好,甚至比大公司还要差。很多大公司因为品牌和更大的利益还会有所忌惮,小公司就百无禁忌了,发垃圾邮件、到网上到处散播链接做SEO和滥用用户资料这样的事情很多小公司应该都做过。
另外,因为中国的环境特殊,出现了腾讯和百度这样的垄断巨头,按照很多人的说法,这“极大地扼杀了中国互联网的创新”。这样的巨头的确应该受到谴责和约束,但很多创业公司自己的产品不好用,背地里也没有少干了坏事,为什么指责腾讯和百度的时候就忽然变成了理想和创新的化身呢?毫无商业道德地把用户桌面当战场的3Q大战就不用说了,像互动百科这种和百度百科一样无视知识产权抄袭了很多别人内容的网站,现在居然也“满怀激情”地打着维护行业环境的旗号出来博取同情,真是恬不知耻。
你或许会说:“并不是所有的创业公司都是这样。”是的,我并不想打击那些创业者,也没有在所有的创业公司都呆过。但是现在很多创业公司都在拼命比赛谁可以更快山寨出国外的产品,大部分人根本没考虑过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大学生们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找工作的时候只看哪里钱多有前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个员工会对公司抄袭来的产品会有多少热爱,又有多少创业梦想经得起反思和推敲呢?本来创业应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中国毫无社会责任感的互联网企业已经够多了,我们不需要再有另外一家。
在互联网行业呆得越久,越发现这个行业的表里不一,看上去是个充满理想主义、承载着创新和自由的新兴行业,其实是披着光鲜外衣的传统行业,甚至很多地方还不如传统行业。很多创业公司都只想着山寨国外的产品,然后又暗暗祈祷百度腾讯不要山寨同样的东西,他们对自己做的东西缺乏真正的热情,看不到国外很多简单的 idea 下面更本质的东西,只幻想着以后公司规模可以达到多少人,什么时候可以上市。有人卖煎饼开小店也是创业,没有见他们自恋得觉得自己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为什么同样只为了赚钱的互联网公司就觉得自己是激动人心的呢?有些凭借一点儿机遇成功的公司,连创造第二个成功产品的能力都没有,就算每个月赚 1 个亿也不过是在糊口而已。这样的公司除了创造了一些就业机会之外,我看不到它任何存在的价值,它有什么资格谈论梦想呢?
记得在上中学的时候就经常看到一些书上说“中国的经济发展依靠的是廉价劳动力,中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价格而不是价值,我们的创新能力和欧美有着巨大的差距,所以整个社会都在向创新和价值转型”。十年过去了,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无数大学生都进入了社会,在获取信息方面和西方的差距也越来越小,但我们依然看不到创新的井喷。与之相反,越来越多的尖端人才想要去做公务员,就连互联网这种本该充满活力的行业也还是在依靠廉价劳动力和用来自慰的“微创新”。
那些真正追求美好事物不甘平庸的梦想家们,那些不愿意忍受当前污浊空气想要颠覆传统的“反派角色”们,你们在哪里呢?
推荐一本书:《自由之路》,可试读部分章节。还有一篇文章:《大学一解》。在真正的大师面前,人生导师不值一哂。
最后,希望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文/L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