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网站页面设计风格应该热热闹闹
概括一句话,国内的网站页面,风格应热闹。个人至少在同3家跨国电商的面谈中听过,国内页面经过几次改版后,都从国外的较为简约的形式,往“热闹”的方向去改。为什么呢,个人以为可以从用户和网站运营两个角度去看:
用户角度-习惯的力量、传统的映射
1、从网络进入中国开始,国内网民的网络体验是从门户开始的(全国的三大不提了,区域的比如上海热线,isp兼门户,美好的回忆啊),因此国内用户对网页的“外部习惯”是门户那样呼啦啦展开的信息。(时至今日,门户在模式方面确实已经略显陈旧,为了生计而纷纷转投网游之类偏门,但是从用户习惯来说,网易的邮箱、新浪的内容,至今无人能撼动,大批初级网民的习惯仍是从那里养成)
注释:外部习惯,产品和产品之间的习惯,例如office系列,跨越了word、excel、ppt,使用习惯是一致的
2、传统的映射,即浏览网页对应于线下生活的什么元素。这是一个常识(不知道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人去反复论证这个常识),本身也是一种习惯,跨越了网络行为和日常线下行为的“外部习惯”。那么网络最初对于国内网民来说映射了什么呢,一是报纸、二是寄信。一个习惯了翻看大彩页报纸的用户,你忽然拿本国外的小册子(封面就标题、左侧导航,复杂的再来个搜索栏)给他,你不死谁死。。。。。
因此,从习惯的角度来说,对于习惯看门户的用户,热闹的页面对他们是最“简单”能接受的,与简单性的原则不仅没有背离,反而是极度契合。
网站运营角度–双方都需要扫盲和进步
1、内外两方面扫盲的需要
网站的所谓“简单”,立足于突出最需要突出的内容和功能,然而早期的国内网页,有两个情况,一是网站面对的是一无所知、一片空白的用户,任何事情都需要突出,因此采取“全部放出来”无疑是可取的做法;二是网站运营方本身也没几年经验(废话刚创办谁有几年经验),他自己也不知道该突出什么,是一种自我扫盲。
2、不会测试
不知有没人想过,一个页面出现了这么多的图文,除了卖广告的时候位置超多、很爽以外,到底有没人看。大批的门户站,除了最大的顶部栏目和底部的违禁小广告以外,其他地方的关注和使用率真的很成问题。那么问题到底在哪部分呢?尝试定位了问题后,如果做了改进,能进行效果评估么?如果都不会的话,那还不如都放上去最安全了不是么。
当然了,对于卖广告的门户来说,他最好全世界都不会测,随他自己说,这是题外话了。
目前的变化和建议
1、入口多元化
网络入口的竞争目前已经白热化,除了耍赖的通信运营商我们不谈以外,im、论坛、sns、游戏、搜索引擎都已经取代门户逐步成为最重要的入口(所以门户要做网游,其实其他的他们也都试过)。现在主体网民的习惯可能还是较早的一批,但是3年、5年以后呢?
这里想说的是,运营网站的您,是否了解您的用户,他们是从哪里第一次上网的,这决定了他们的使用习惯。如果他们不是从门户来的,而您给出了一个“热闹”的门户页面,我可以比较肯定的说,给人的感觉是“层次很低”。那么如何知道用户到底什么习惯呢,功夫在线下,如果不能切身感受用户,那么可以说你一只脚已经踏进失败了,而成功的后起新秀网站,往往是创业者从自己的生活需要出发,到这里是举n多例子的时机了,懒,略。
2、运营成本的敏感
最早的大门户,烧钱烧的很猛,海量的编辑(职能比传统的多多了,如“采编”、“活动”、“枪手组织”、“互相抄”等),才能保证页面的“热闹”。对于中小网站,去站长论坛看一下,整天是讨论自动采集,以及“啊我又被xx给降了”,这也是因为一个人–甚至一个小团队,是很难撑得起所谓“热闹”的页面的,类似采集这种权宜之计从行业道德、知识产权、以及自己的切身长远利益方面,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如何降低运营成本,可以从脱离“网站必须热闹”这个盲点开始。这不仅仅是为了你的定位更准、你的形象更好,这还直接影响到你的财务状况。
又是一个题外话,现在自动或人肉的采集发布都变成一种网络公关行业了(都惊动央视了,因为影响力貌似比他大–如果央视有影响力的话),中国人的生存技巧、学习能力和实用主义,真的让人不知该自豪还是该咋说才好。
3、搜索以及测试技术的进步
搜索的出现,使得“简单性”完全上了一个层次,就一个搜索条,全世界都在里面了。这里面不仅包含用户能搜索到信息,还产生了巨大的技术衍生效应–任何一个运营者都可以对网站访问进行追踪、回溯了。
这意味着终于可以测试,网站的逻辑是否清晰,网页最有价值的地方在哪,以及放的内容是否吸引人、以及买的广告到底又空耗了多少这些关键内容,这使得“简单性”具备了可操作性。(当然网络广告公司也更抓狂了,连新浪都弹首页大窗广告了,那些要下拉n次才能看到的文字广告,一个月打个三折还好几万的,总算快要忽悠不出去了)
经常看到长篇大论说,网站要逻辑性好,要有导向,要站在用户角度,说了半天就好象在论证我们必须呼吸才能活着,我的建议是:美工的钱不要省(最后选了胸大的那个故事,记得么),不断咨询用户,不断看流量监测,然后不要光看不做事,反复测试反复改进,就可以了。
其实这篇文章真的能举无数例子,但是最近事情挺多,没心情扫盲,再说这年头有可能我一说他好就给收购或倒闭了,省点事情就随意写点思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