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案例,课程建设和应用案例

http://www.itjxue.com  2023-01-12 17:43  来源:未知  点击次数: 

2019-04-29

区域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灵魂在文化,核心在课程。文化的在地性,个性化,是区域课程体现特色的重要依据。 区域特色课程建设的成功标志之一,就是实现各学校课程设置的个性化、课程实施的多元化、课程质量的均衡化。作为陶行知当年开展生活教育实验的所在地,重庆市合川区基于"在地文化”视角,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注重三级课程的有机整合,走上了-条整体推进“行知立特、 文化立人"特色课程建设的发展之路,初步实现了区域课程建设的特色化发展。

一、文化引动:统整规划 "生活·创造社会”区域特色课程体系

区域推进特色课程建设必须首先明确指导思想与发展方向,系统构建区域课程文化。 合川区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找到了 "生活” "创造" "社会"三个关键词,以此为引领,统筹规划区内各级各类学校的特色课程建设,构建区域特色课程体系。

合川区教委出台了《合川区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合川区关于深化中小学特色课程建设推进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区域特色学校与特色课程建设的方向。

自2010年全面推进特色学校与特色课程建设以来,全区185所中小学校、幼儿园,已有126所成为市、区级特色学校,基本建立起“一校 一品"的发展格局,形成了基于 "生活" “社会""创造"三大体系的特色课程群。如合川中学的"小记者”课程、大石中学的 "砥砺”课程、凉亭小学的"警营" 课程、新华小学的"三香”课程,高阳小学的 "七彩"课程、育才学校的“手脑双挥” 课程、利泽小学的 “农耕”课程等,都充分体现了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的教育思想,使合川特色课程建设既有区域整体方向,又有各校自身特色。

二团队带动:努力形成区域特色课程建设的协同力量

建设特色课程,关键靠团队。近几年,我们在区域特色课程建设中,初步形成了教育行政部门研究部门、校长、教师的协同力量.

1.提升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保障力

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制定一系列课程管理制度,从人,财,物, 信息等多方面,为课程开发、课程研究、课程实施与课程整合提供保障。 区教委聘请西南大学, 重庆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的专家,以及区内的研究员、特级教师、市名师、市学科带头人组建了课程专家团队,整体策划和设计全区的特色课程,并努力构建有本地特色的课程教学模式。

2.提升教育研究部门的课程指导力

区教科所构建了 “区级一学区一学校 学科” 四级团队。 区级层面,由区教科所牵头,有关专家深入到学校,开展特色课程建设培训活动。 学区层面,建立了学区联盟课程共同体,以“管理互通、研训联动、 质量同进、典型示范、课程合作、捆绑考核”的策略,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推广,使学区内的每一所中小学都成为课程建设的受益者。 如第二、第四、第八学区分别形成了以 "生活” "创造” "社会” 为主导的课程。 学校层面,抽调骨干教师组建学校课程共同体,以校本研修等形式,加深教师对课程的理解。 学科层面,以教研组为单位,构建了综合性教学平台。

3.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我们努力提升校长在课程思想、 课程规划、课程开发、 课程实施、 课程管理、 课程评价等方面的领导力。 区教委多次组织全区中小学校长赴京沪多所高校参加特色课程研修班,也曾聘请中科院 中国教科院 北师大、西南大学的多位教授到合川讲学。 在此基础上,我们组建了三个名校长工作室,组织大家共同探索课程建设的有关问题。

4.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区教委组织教师认真研究课程、课标,课堂,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全区组织开展中小学特色课程建设的相关培训达3500余人次,包括全国、市级, 区级,校级培训等。 我们还着力培养特色课程建设的骨干队伍,组建了四个名师工作室,认定区级骨干教师831名.

三科研驱动:建设“动态提升"的区域特色课程研究体系

区域推进特色课程建设,离不开科研的引领。 合川区以课题研究为切入口和载体,推动特色课程建设。 我们通过系统管理、 创新方法、及时反馈, 交流提高、推广成果等形式,将科研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动态研究中提升区域特色课程建设水平,形成了四个规范、 四个层次 四个体现的“三四”区域动态性课题研究网络体系,并在特色课程开发中注重课标、教材、 教学、 评价的一体化研究与实践.

目前,在特色课程建设方面,区教科所组织的区级以上的研究课题共56项,其中,“高中生命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综合性高中特色课程创建研究” 等重点课题15项, “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 '手脑双挥' 课程开发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 教管融合 课程案例开发研究"等一般课题41项.

在“生活" 课程研究方面,大南街幼儿园围绕”根植生活、巧绘童心”的办学理念,以“三大教育基地,四大经典活动” 为主要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组级和园级特色活动,构建了"1+2"生活教育特色课程体系,成功申报了重庆市 "幼儿园 '1+2' 生活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研究" 课题;双江小学以刘文学为楷模, 以“红色引领, 传统育人"为办学理念,把祭扫、游园等元素融入生活教育中,构建了 “红色” 课程体系,成功申报了 “农村小学红色活动课程开发研究"的区级课题.

在“创造" 课程研究方面,盐井中学围绕综合性高中的定位,从课程的内容管理、 时间管理和队伍管理三方面入手,构建了融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为-一体的完整丰富的特色课程

在"社会”课程研究方面,龙市中学注重独立学,合作学 交流学、点拨学的统一,努力实现“教学做合-"的育人目标,形成了 "生命”课程体系,并成功申报了重庆市级课题“高中生命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 官渡小学基于农村学校实际,在关爱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形成了 “关爱" 课程特色,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社区当小义工,体验生活,服务社区,并成功申报了区级课题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关爱教育课程网络构建研究"。

四课堂行动:将"理想课程"变为“现实课程”

特色课程建设的过程就是将 “理想课程”变为 "现实课程” 将课程规划转化为扎实行动的过程。

合川区将特色课程建设与生本式卓越课堂文化建设相结合,构建以生为本的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生本式卓越课堂模式由"基本式+变式"组成。基本模式为:自主学习、展示点拨总结训练,这三个步骤是灵活的、 变化的,可调整 可增减,但是目标始终不变,即促进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发展,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与陶行知先生的 "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高度契合。

如新华小学秉承 “立足发展,生态自然” 的课程理念,创设了 “三香教育(书香、墨香、心香)"课程体系,并构建了 "三香"”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从生活走到课程中来,又从课程走到生活中去。 小沔中学以“十商立人” 课程为核心,构建了小班化"13X"教学模式,学校办学成果在2015年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中因“有特色、有亮点、 有创新

有实事、有 '陶味',贴近主题” 等优点,获得了会议主办方以及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南滨路小学打造“源真”课程,提出“二步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推动科技创新教育改革,将特色课程落实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 职业教育中心围绕"社会"课程建设目标,以陶行知 “生利"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中以”做” 为核心,打造 “生利”课堂,努力培养学生的 "生利”能力和“利群观” ,构建 “教学做合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初步建立起适合数控技术应用,建筑工程施工,计算机应用、会计专业特点的“项目+任务"课程体系。

五,机制联动:建立政策保障下的区域特色课程建设"新常态”

在特色课程建设中,政策的保障与机制的建立至关重要。

1.构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课程建设运行机制

自上而下是由专家团队根据国家的课程建设方向、社会需求以及区域教育发展的实际,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并由学校具体实施。 自下而上是基于学生需要、 教学需要和社区需要,学校结合自身条件,开发校本课程,并由专家团队审定后予以实施。这种在行政部门的统筹下,在研究部门的指导下,在基层学校的参与下,纵横相交、统分结合的运行方式,形成了课程建设的强大合力。

2.建立“以奖代补"的竞争性激励机制

我们印发了 《合川区中小学特色课程建设以奖代补经费的实施方案》 《合川区精品课程评选实施方案》等文件,对积极性高、实施效果好、 评估验收合格的学校给予5~10万元的补贴。在此机制的激励下,学校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如合川中学开发了100多门特色课程,其中 "小记者” ”科技活动” "明礼知仪” 等课程,进入重庆市100门精品课程之列;凉亭子小学的"警营"课程,高阳小学的“七彩”课程、 龙市中学的 “生命”课程、 大石小学的 “绿色”课程、新华小学的 "三香"课程、双江小学的“红色”课程、云门小学的“阳光”课程等,进入合川区100门精品课程之列。

3.建立层级化,动态化的课程建设评价机制

区教委围绕规范、 均衡、优质、 特色四个发展主题词,因地制宜地制定了 《合川区中小学特色课程评价表(试行)》,建立了 “基础评价+特色评价” 的区域性层级化评价体系,出台了《合川区义务教育阶段质量评估实施办法》 《合川区中小学创建特色课程评估细则》,把课程建设纳入到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考核、 奖励的范畴; 加大了课程建设在区域督导评估和教学评估中的权重,对学校课程建设的数量. 质量做公正评价,对在检查、评估中发现的后续建设工作不力 、水平明显下降的课程,取消其已获得的荣誉称号,以此巩固特色课程建设的成果。

区域特色课程建设是 个长期的、 动态的发展过程。 课程 “在地文化”的确立,为区域特色课程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课程团队的建立,为特色课程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多元化的生本课堂模式的建立,为课程建设找到了转化的通道;长效机制的建立,使课程建设成为-一个整体;而项目驱动,则为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 推广提供了平台。 我们坚信,通过持续的、扎扎实实的研究和实践,合川区一定能够实现区域特色课程建设品质的再提升。

《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理念和思路》的几点思考

听了虞永平教授关于“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讲座后,让我更加增强了教师就是课程建设者的强烈使命感,对于幼儿园课程中的特殊性有了更好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举到的各种案例对我有所启发,让我有意识的思考可以利用周边资源开发哪些课程。

一、人人都是课程建设者

内观现在:在课程实施阶段,是成熟的园本课程在带引着我们前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需要根据蓝本实施即可,但在我们逐渐掌握经验的基础上,也可以开发课程,比如,在上一个主题《彩色的春天》我有这样的尝试:在后两周,主要围绕我们班孩子最感兴趣的西瓜虫(潮虫)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外貌特征到孩子们自主提问的问题做了深入探究。

在户外找西瓜虫,起初没有找到,下过雨的户外活动时间找到许多西瓜虫,从实际行动中孩子们感知到西瓜虫是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通过观察法、观看视频图片等形式探究西瓜虫的外貌特征;在分享的过程中培养小朋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孩子们通过提出“西瓜虫为什么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探索出西瓜虫不喜光,甚至在太阳底下照射会死等特质。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孩子们参与度极高,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探究,不仅过程中充满欢愉,而且增强了探究的成就感。

我认为当班老师是最了解班级孩子兴趣点的,在主题下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大胆尝试,而且可以做小型的生成课程,当然,也对老师们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不断更新自己的资源库。

二、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与游戏化

在幼儿园课程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生活化、游戏化、过程性、情境性、活动性几个方面。课程就在儿童的生活中,就在儿童的行动里,就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活中的事物是儿童活动的重要对象,能给儿童带来乐趣,带来挑战,带来想象,带来专注,带来快乐,带来经验,幼儿园课程是生活化和游戏化的。

在水缸中种植芦苇、浮萍等水生植物以及让孩子们对于井盖有进一步认识探究,这两个例子让我眼前一亮,我们生活中不起眼的事物,都能成为孩子们课程的一部分。

那我们班里可以有什么延展呢?

1.尝试水培植物:种在泥学园中的南瓜、土豆等农作物在泥土里能生存,拿在水里能不能成长呢?不如和孩子们一起试一试吧。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们做长期的观察记录,如果能生长,与土培的农作物生长出的叶子、果实又有什么不同呢?

水培植物场地可以选择在泥学园或者是班级植物角中。

2.多利用周边资源:

比如,孩子们每天在站队的时候会看到消防栓等消防设施,可以带孩子观察消防栓中有什么,灭火器如何看压力的多少、组成部分、使用方法等等。

可以结合消防演习做进一步的探究,并及时把探究成果用照片和绘画表征的方式呈现出来。

3.让课程游戏化无处不在:

实施《动物乐园》主题时,在散步、排队等环节可以与各种动物来个密切接触。“猜一猜动物”:用描述动物外形或者是习性等方式让孩子们猜猜是哪种动物;“模仿动物”:用肢体模仿各种动物。

课程建设规划怎么写

就是你打算怎么建设一门课程,给自己列个计划(事实上计划是写给领导看的),要有大标题小标题。每个地方,每个学校的要求都不一定一样。

比如可以先列一个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然后分几个方面,教材、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教案、课件、题库、案例库、视频、动画等的建设目标和日程表),甚至资源共享(上网)。

(责任编辑:IT教学网)

更多

推荐网站策划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