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和从业者角度介绍国内PMS的发展现状(2)
理论欠缺
刚才提到理论欠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企业和个人都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一个体系的发展离不开直接理论的支持,虽然Marketing作为PMS的理论源泉,为PMS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现在PMS越来越表现出更强的扩展能力,已经开始汲取其他学科的养分,而逐步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但现实的情况前面已经提到,在这个学科形成的过程中,将出现一个理论空白期,即PMS所涉及的其他学科的精华内容会大量出现,但没有进行有机的整合,直接表现是杂乱、无序和没有体系。
而这个形成过程,必定是长期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人、一个组织能够完成的。
理论来源于实践,然后再经过实践,经历“去伪存真”的过程,实现理论的一次升华,在一次次螺旋式的经历后,完成整合,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并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继续修正。
国内PMS几乎都是照搬国外,但国外企业的情况和国内有很大差异。因此,国外企业贡献的实践而形成的PMS思想不一定适合国内企业,这就说明,国内PMS理论体系的形成,根本要的是国内企业/个人的实践贡献。
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需要三个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协作才可实现。
企业/个人:提供实践。
机构:对实践进行理论化。
平台:实现企业/个人和机构的交流渠道。
体系缺陷
这里“体系”特指“产品管理从业者的职业发展体系”,而不是企业具体的产品管理体系。
一个职业的发展,不但要有现实的从业者,而且要有足够的“后备力量”,就如同MBA有学历教育、IT从业者有职业教育一样,产品管理从业者也有有自己的“黄浦军校”才能保证PMS在国内长期发展下去。
但现实情况是:现实从业者感到“渺茫”,即将从业者感到“慌忙”,潜在从业者感到“迷茫”。
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做的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明确定义,制订“由低到高”的发展策略。
凡是产品管理者,都知道一句话“产品经理是没有权力的小CEO”,但请问哪位有过这样的感觉呢?
这个形容其实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方面说明了产品经理的根本工作态度;另一方面说明了产品经理的最终职业方向。
第一点暂且不说,只说第二点。这句话确实没有说错,在国外,产品经理确实是作为公司CEO的首选人群,例如微软的鲍尔默就是宝洁的产品经理出身。产品经理如果希望自己以职业经理人的定位来发展,做到头,就一定是公司的CEO,并且这个CEO绝对不会受到行业的限制,因为在产品经理成长过程中,磨炼的是基于Marketing的产品管理思想,而这种思想相对于其他职位,是受行业限制最小的。因此,在国外,可以看到一个化妆品行业的CEO去跳槽管理一家软件企业,这是很正常的。但在国内,就不行了,很少有跨行如此之大的。
基于这点,就要求必须有一个体系化的、由低到高的产品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路线来为他们指明方向。CPRC做过一个调查,对目前全行业的产品管理从业人员的产品管理从业时间【注:产品管理从业时间=从业时间—非产品管理从业时间】进行了统计,如图3所示。
图3 国内产品管理者产品管理工作年限分布
从图3可以看出,接近80%的从业者产品管理从业时间在3年以下,而国外普遍认为培养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至少需要这个人在行业内摸爬滚打10年、产品管理工作时间不能少于5年。
同时可以看出,53.17%的产品管理者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并且正处于河当中”的阶段,如果有一个系统的职业发展路线来协助他们,那么这些人极有可能在2~3年内成为国内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产品管理者;但如果仍然缺乏这样的路线,那么,相信在他们当中,会有很多人由于看不到明确的方向和路线而就此退出这个职业。
因此,要根据现阶段的从业者实际特征来进行职业发展路线的设计,并且根据不同阶段从业的需求提供相应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的产品管理人员知道“我要去哪里,我该怎么走,我现在在哪里”。
建立专业的职业教育机构。
方向有了,就需要专业的职业教育机构来协助他们走好每一步。即使短时间内无法做到类似于PMP这样标准的职业认证,但专业的职业教育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可否认,目前在国内,也有了一些从事产品管理领域培训的机构,但就从其设计的课程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没有针对性:对外宣称是“产品管理”培训,但实际上依然是一个大杂烩。课程中的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不是产品管理本身的内容,也就是说,这样的课程,产品管理者可以听,市场经理、项目经理同样可以听。这充分说明该机构根本没有真正明白产品管理的含义是什么。
理论多,经验少:现在国内PMS是需要“实践多于理论”的阶段,尤其是对那些3年以下的产品管理从业者,他们对理论的需求远远没有对经验的需求大,而有些课程只是一味地宣讲理论,照搬书本,大部分内容告诉你“是什么”,而很少告诉你“如何做”,对于听课者来说,就是“听的时候热血沸腾,用的时候束手无策”。
不结合国情:国内有一批以“海归”为主的产品管理培训机构,不否认他们在国外企业的产品管理经验确实很丰富,但如果只是把这些经验不加本地化地传递给国内的“土鳖”,作为“土鳖”来说,习惯了“大米面条”的肚子,一下子要装进如此多的“面包奶酪”,估计没有几个会消化良好的。
滥竽充数:这类培训机构是最可恶的,他们的出现,就是对整个体系的破坏,不但浪费了从业者的金钱和时间,更为严重的是会误导从业者的职业方向。
企业要有内部培训机制和明确的责、权、利定义。
作为企业员工,都希望能够在企业中得到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产品管理者,作为企业中的精英群体更是如此,并且产品管理者素质的提升,也是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在储备后备力量和新鲜血液,是个双赢的事情。
因此,企业需要定期对产品管理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具体的内容可以根据企业的期望进行设计,可以是理论提高,也可以是经验交流,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在此就不做太多说明了。
下面重点说一下产品管理者“责、权、利”的定义。
这是一个在产品管理人群中讨论最多的话题,摆开来说,就是许多从业者希望企业能够明确地告诉他们:我的职责是什么;我有多少权力来完成职责;完成以后,我能够获得什么。
看似一个很简单的需求,其实在许多企业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明。而正是这种不明确,对产品管理者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具体的工作。
责、权、利,这三者是统一的,而有些企业在强调责任时,却不能给予相应的权力和个人的满足,或者有些企业只是一味地许诺高薪,但却和个人工作职责关系不大。无论何种情况,对于整个PMS的发展而言,都是不健康的。
图4 美国硅谷产品经理的平均薪资水平
图4展示的是美国硅谷产品经理的平均薪资水平。差距之大,显而易见,而造成这种差距的直接原因就是“责、权、利”的不统一。把产品经理的工作职责人为缩小,肯定就不能给予相应的待遇,而这种人为的因素,根本来说,是对产品管理和产品管理者的模糊认识造成的。
个人素养
即使前三个问题都解决了,而作为产品管理从业者,不去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那么作为条件的前三个因素将无法发挥作用。
大家普遍认为:产品管理者应该是一个“杂家”,凡是和PMS流程有关的知识,产品管理者都需要了解。
那么,这些知识都包括什么呢?按照CPRC定义的产品管理人才模型(如图5所示),可以分为三个类别的内容。
图5 CPRC定义的产品管理人才模型
个人素养:包括个人修养、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工作压力承受能力。
管理知识:包括战略管理知识、项目管理知识、时间管理知识、团队管理知识。
产品管理:包括产品规范管理、产品需求管理、产品项目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产品品牌管理。
以上是作为一个产品管理者,需要提高的个人素养和涉及到的管理知识,具体到每一类下的工作方法,都会有所不同。因此,作为产品管理者,一方面要学习产品战略层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学习产品战术执行的方法。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对自己的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如上所说,即是对现在国内PMS的现实问题提出的解决思路。问题存在是很正常的,尤其是对于进入国内时间不长、近几年才开始兴起的PMS来说,问题肯定是会多于机会的。
但对于企业、个人、机构来说,唯一要做的工作就是实事求是地去面对这些问题,不可回避不管,也不可蛮不在乎,只要找到了问题之所在,就会找到解决之方法,随之而来的必定是光明的未来。
作者张智渊,UCPM中国产品经理联盟发起人,长期关注中国产品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曾在国内多家知名企业从事产品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一线产品管理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