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的诱惑:专业的移动应用用药助手丁香园(2)
移动医疗的诱惑
丁香园的起飞恰逢中国E-Health的发展逐渐得到重视。它于2010年年初获得风险投资机构DCM的首轮200万美元投资。DCM观察到,在日本已经有一家模式跟丁香园相仿(同为深度服务医生的互联网公司)成功登陆美国资本市场的公司M3,而中日两国的医疗体制差异较小,类似的机会应当存在。
硅谷已经为移动医疗沸腾了。2011年4 月,一家名为 Epocrates 的公司已经借助医疗领域移动 App 的先发优势在纳斯达克上市。Facebook开放平台的早期设计者、移动社交网络Path的创始人兼CEO戴夫·莫林(Dave Morin),Twitter的工程副总裁迈克尔·阿贝特(Michael Abbott),以及来自医学领域的专业人士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副局长斯科特·戈特利布(Scott Gottlieb)等人甚至成立了一个专门服务移动医疗早期创业项目的孵化器Rock Health。今年的CES上,各种基于移动互联网应用和外接传感器大放异彩。
这股热风很快就吹到了中国。据悉,在自2011年10月推广的国家重大专项“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当中,移动医疗即成为重点发展对象。同时,国家《电子商务“十二五”规划》也专门部署了关于移动医疗的项目。在民间,各路移动医疗的创业公司纷纷出现,试图基于智能手机的各种特点帮助人们更好地检索医疗健康文献和资讯、问诊、买药以及基础性的体征数据收集、存储和分析。
细看之下,移动医疗的大风其实是从两个方向吹起的。一是完全互联网化而没有实体的,主要是医疗健康主题的app或者app群,目前常见的有医疗文献阅读应用、药品或者医院查询应用、在线问诊等几类产品;二是物联网,即开发一些新型的能与智能移动终端相连的仪器,通过它们对人体健康数据进行采集和监控。后者对慢性疾病健康管理和突发事件的医疗救助大有裨益。
ABI在2011年1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到2016年,预计将有3000万台移动设备与无线网络中的“医疗局域网”相连接,可佩带在人们身上的移动医疗感测器将达到1亿台。
张进向《创业家》记者表示,丁香园内部也曾经探讨过是否要加入移动医疗物联网的战局,但是考虑到虽然软件和硬件的开发,在国内已经不存在技术障碍,但是目前国内还没有能够提供较好健康管理的机构,因此即便是个人的健康数据信息可及时采集,监控、挖掘和服务依然困难重重,这将使得采集的意义大打折扣。
而拥有医药专业性媒体牌照的丁香园选择第一条路径则得天独厚。它从医生平日工作的需求痛点切入移动互联网——提高医药处方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统计,全球有10%的医疗事故是处方错误引起的,搞错剂量、混淆药名以及药物相互作用冲突正是罪魁祸首。中国的医生们轻易不敢尝试新药,也是因为害怕出错。在“用药助手”正式推出之前,丁香园首先做了一个非常简陋的 Web 版用药品查询平台,这个工具得到了医生们的热烈反响,更令丁香园的团队相信它会是一款具备刚性需求的移动应用。
丁香园CTO冯大辉介绍“用药助手”时表示,移动药品终端信息查询是影响医生处方的最后一个环节,它能够几何倍地提高医生查询药物信息的速度。“在美国,已有63%的医生将个人移动设备用于现场实施移动医疗解决方案,而中国医生的智能手机持有量高达70%”。
“一个医生查纸质药典需要花15分钟,在PC互联网上检索需要3分钟,而‘用药助手’能令查询变得随时随地地同时将时间成本进一步降低到15秒钟。”冯大辉说。
丁香园专门为“用药助手”成立了数据处理团队,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把控标准,只采用经过 SFDA 批准的正式临床药品说明书中的数据,摒弃国内一些所谓的“药典”中的“脏”数据,力求实用跟准确。同时,为了保证不被类似于“IT观光团”(各种互联网公司的从业人员、IT记者和风险投资人)的非目标用户干扰,这款应用中还加入了登录隔离的程序,保证用户都是医生或者真正有求医问药需求的人士。用药助手分为专业版和普通版,专业版用户只能是医生,而普通版则面向有相关需求的大众用户,里面还有关于保健品的信息可供查询,使用普通版的用户可以看到专业版用户对药品的评价,不同医院和药店的价格信息,等等。
据悉,目前用药助手来自医生个人的付费下载已经带来一定的收入。张进表示,这款应用将来会推出基于适应症和用药安全的查询功能,比如个人用药管理(服药提醒、安全警示等)。
张进还在思考一些更为大胆的尝试。比方说结合刚刚推出的“医生之间的SNS产品”丁香客研发对应的移动客户端,甚至有可能将触角延伸到医患互动的社交应用。“不过,我们不能再做一个医生很喜欢但是不能盈利的产品了。”张进说。
但,用户很喜欢的产品有不能盈利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