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阶段前移的资本策略 风投的首要特点不是高风险(3)

http://www.itjxue.com  2015-08-02 11:51  来源:未知  点击次数: 

误杀与错投:风投黑皮书

在风险投资的历史上,因为一次出手而名利双收、震惊江湖的大有人在。

最近的一个传奇,就是曾经在2004年9月向Facebook投资5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家皮特·希尔。今年5月18日,Facebook股票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高达1047亿美元,皮特·希尔当年9%的股份在经过后来的数轮融资之后已经稀释到1.63%,但也高达17亿美元,8年之间增值3400倍。

不过,误杀的案例似乎也不少。

众所周知的一个,就是薛蛮子当年评价马云,“这厮长成这样儿,有什么前途?”尽管他在日前《中国经营者》的节目中否认了“长相说”,真正的理由在于马云“开出的价钱太贵”。当时,薛蛮子拿阿里巴巴和8848做对比,并说,“天底下哪儿有这么贵的东西,中国不产这东西,太贵了。”即便如此,他还是表示:“我想从后悔的角度来说,我没有看到马云能做到今天这个地步。”

其实,这种误杀是相当正常的,尤其是在种子期、早期,因为这个时候项目的能量还没有爆发出来,到底是一个大生意还是小生意谁都无法断言。

王维认为:“中外投资机构的投资人会很谨慎,整个尺度偏严一点,因而误杀比错投更容易发生。但投错是尽量规避的。”

王维纠结的是,如何把握好评判的尺度。尺度宽了容易错投,太严了势必错过一些成长性很好的项目,所以关键还在于,“重点看企业成长的脉络,而忽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表面症状。”

因而,《给你一个亿》的作者、起点创投基金创始合伙人查立认为,与其要求创业者成功,不如投资人约束自己,“没想好的事情别做,没看准的团队别投,再过10年、50年、100年,照样有的是好项目,不用急。”他的态度是:“宁可错过,也不犯错。”

话虽如此,做起来却难。一个极端的现象是大量风险资本投入到某个领域,结果却铩羽而归。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2011年的团购风潮了。

刘纲认为,风险投资的本意当然是希望投资高成长的项目,甚至造就一家伟大的公司或者推动某个行业的蓬勃发展,但也有可能“由于对行业分析的错误,对企业判断的失误以及人性中的贪婪”,出现“过量投资到一些行业或企业中间,从而使整个社会资本出现不经济、不效率的状态”。显然,这种情况下烧钱现象已经无法避免,并最终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当然,刘纲也表示,这只是在某段时间内个别行业出现的局部现象。

另外,风险投资机构和企业有可能过于激进,在签订协议时设置一些过高的对赌协议之类的条款,最后出现两败俱伤的局面。“但从整体而言,优秀的风险投资机构的成功率还是相当高的,无论从成功与失败的比例,还是成功对失败的补偿等方面都是其他行业所比不了的。这也是风险投资吸引顶尖人才、顶级富豪参与的原因。”

3年前,深创投靳海涛董事长曾经在深交所培训班上,发表过一份深创投失败项目档案的演讲,网上流传为“深创投黑皮书”,深入分析了深创投某些投资项目功败垂成的原因,最后归结为五点:创始人的企业家精神不足和管理不善、公司治理不完善和激励机制不到位、产品和经营不可持续、未能成功确立商业模式、财务管理存在黑洞。

刘纲说,得益于这种经验教训,深创投包括他本人的投资成功率和投资品质在逐步提高,2006-2011年以来他一共投了26个项目,现在已经上市了8家,今年还申报了4家,明年还有5家拟申报上市。值得欣慰的是,其中已经产生了一批行业领军者,包括乐视网、网宿科技、东田造型、昭仪珠宝等。

投资阶段前移的资本策略

风险投资一般会分几个阶段,投资越早似乎单个项目收益率就越高,但是整体而言,早期项目风险也越大。因而,侧重某个时期的投资似乎只是某一家风投机构的“私事”。但数据显示,这也是“天下事”,并呈现出某种区域特征。此前,国内风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做中后期的私募股权投资(PE)或者上市前融资(Pre-IPO),收益较大而风险较小。

刘纲认为,导致多数机构投资中后期的因素有三个: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还处于风险投资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是1984年9月成立的,但它当时并非完全按照风险投资理念进行投资的,扮演了探索者的角色。此后,1992年IDG等外资风投机构进入中国,深创投等第一批本土创投机构在1999年成立,到现在也不过12年。

“这是不是有一种时代的宿命感?”刘纲说,“当中创公司在1998年像流星陨落天际,成思危先生在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的‘一号提案’却真正拉开了中国风险投资的大幕……”

第二个因素是,“投资早期项目需要更丰富的经验,很多投资人经验不够,还没有实现一轮两轮的投资、上市和成功退出,因而做不了早期投资。”

第三个因素更简单,刘纲说,“那就是出资人LP在风险投资上还没有赚过大钱,没尝到甜头。赚过大钱就没有关系,有本钱也敢来投资早期项目。”

不过,风投界现在有一个迹象,就是投资阶段前移。由于行业竞争的压力,也为了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一些投资基金就会把投资阶段往前移,通过天使/早期项目获得巨大收益。

按照刘纲的说法,后期项目的成败比例可能是成六败四,成长期项目可能是成五败五,早期项目可能是成二败八,“通过风险投资人发掘、培育、提升优秀项目的能力,最后实现这个项目的发展与成功退出,其他项目虽然失败了,这个项目的收益也足以弥补。”但并非每个投资基金的团队都具有这种价值发现、价值培育和价值实现的能力,因而,“只有一些经验丰富、专业过硬的投资人才能够在早期项目中取得成功。如果贸然投资前期,就像一个没有创业经验的团队贸然创业一样,会有很高的失败风险。”

查立认为在中国“太缺乏有经验的投早期项目的投资人,太多人手里握着钱只是想来鼓捣一下套现走人”,因而,在十多年的VC生涯中,他始终专注于投资早期项目。其中一个最有趣的案例,是投资了一家要做“手机MySpace”的公司。当记者问及投资阶段前移的事情时,他嘿嘿一笑:“现在有吗?还是非常少。”

查立在A轮投资上积累了很多经验,他认为,投资A轮与投资其他阶段似乎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A轮却是一个关键节点,这一轮如果没人投,可能就难以为继,如果投了,第二轮就很容易。而且,A轮的估价以及投资人的增值服务对后续的融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到底是价值上升“溢价”还是贱卖与A轮投资人密切相关,“我们比较擅长做第一轮投资,会与创业者进行很多互动,帮助创业者设定很多不同阶段的目标、策略,什么时候找钱,怎么找等等。”

王维是最早提出“投资阶段前移”命题的投资人之一。他认为,随着《关于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的方案(征求意见稿)》等一系列政策的调整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那种只投上市前公司Pre-IPO的做法现在已经不合时宜了,而且风险其实更大,收益却非常之低,“这种情况下你的项目不能失手”。

王维向网络导报记者介绍,在美国,天使、大天使、VC、PE等等,每个基金都有很清晰的定位。至于选择哪个投资阶段,既要求回报比较大,又希望风险比较小,是自己完全可以承受的,“要看这个机构的特长、定位和相关积累。不是所有的机构都适合。”

“投早期要有比较大的项目量,如果没有投十多二十家以上,很难获得稳定的回报,可能一家都没有出来。”王维说:“早期项目的成功率显然在50%以下,而任何一个人对50%以内的成功率的判断其实是很难量化的。这意味着你认为某个项目的成功率是30%,其实也就是3%!”

显然,这也是风险投资的宿命之一,在推动创新、获取高收益的同时,也承担着极大的风险。在这里,“平平淡淡才是真”并不适用。VC心电图呈现出的起伏,不但与行业性质密切相关,也与个人的心理承受力乃至时代的大环境一脉相承。

(责任编辑:IT教学网)

更多

推荐网络创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