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论:Tagging的利与弊(2)
更人性化的信息检索。
上述两利,最终优化的是搜索:由于对一组系统信息(如个人的博文、Flikr的所有相片、Youtube的所有video)的接入点更多了,用户在信息海洋中找到与之需求匹配的信息的机会也更高。即利用大众的智慧,使搜索在机器化的基础上,更语义化、人性化、社会化。
以上三点是Tagging社会性优势。Golder et al(2006)提出Tag大致在描述信息的7方面:它关于什么(主题、分类、属性等),它是什么(标题、类型等),谁拥有它(作者、协作者),修饰Tag的Tag,它的品质(有趣、雷人等),自我参考(我买过的、我的书等),任务管理(待读、找工作等)。该分类并非绝对,但从后三种可看出Tag在标引信息时的一大特点在于自我性。这带来的好处有:
辅助个人信息管理。对个人信息管理而言,Tag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因其高度自定义性,使信息可被个性化地描述,使个人使用情景(context)成为信息描述的一部分。“很喜欢”、“我想要”、“妈妈生日”这类Tag,是系统较难为用户索引的。
身份识别。如从某博客的标签云/列表,能看出博主的兴趣、甚至职业等个人信息。
图2:某博客的Tag云
Marlow et al (2006)与Ames & Naaman(2007)曾探讨用户Tagging的动机(表2),表现出社会性与自我性的结合。
表2:Tagging的动机
这又带来另一种优势:社会化网络的构建。Tag聚物(信息),亦聚人。一方面,它昭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从而帮助个体寻找同好。另一方面,它能聚合兴趣团体。例如Flikr上一个语法错误、表意模糊的Tag,sometaithurts(so meta it hurts,如此“元级别”,如此痛),却聚集了来自各色用户的各色相片。给照片Tag上sometaithurts的个体,由Tag聚集在一起,彼此间因此有了进一步社交化的机会,并将为这个Tag聚集更多的物。
1-3. Tagging的弊
Tagging最为人所诟病的特性有:缺乏一致性、歧义、语法错误。这是由于与专家相比:
- 大众是“懒惰”的:Tagging可能停留在粗浅的表层,而不做深入思考或精准描述。尤其当Tag与系统固有分类维度重合的时候,就会失去价值。例如为豆瓣上的电影打上“电影”这个Tag的意义是零。
- 大众是“虚伪”的:有人会为了让自己出现在搜索结果更前面等目的而乱Tag;
- 大众很“笨”:
拼写问题。除了拼错字词,英文里词组的分隔、大小写、单复数等就会造成大量混乱的Tag;
没记性。表现为个人在同一系统中使用不一致的Tag(如字面相异,意义相同等)来标注同一或相似内容。
这导致大量污染性的垃圾Tag,即所谓搜索结果中的噪音出现,从而降低检索效率。但这并非Tagging的致命伤,通过设计的引导是可以改善这些问题的。第三部分将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