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答的交友网站friend.ly激发用户参与的热情(2)
精心设计的问题
在friend.ly中有2种问题形式:
开放式问题,允许用户根据自身情况作出个性化的回答;
选择题,需要用户做出选择,可以添加补充说明。
我随意摘录了10个问题:
你最喜欢哪种口味的冰淇淋?
你最喜欢穿什么?
如果给你一种超能力,你希望是什么?
你最喜欢哪个数字,为什么?
你最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
你相信2012是世界末日吗?
如果你可以住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你会选择哪里?
你最喜欢什么动物?
你相信缘分吗?
如果给你1000块,你要怎么花?
可以看出,friend.ly中的问题都是精心设计过的,都有这样一些特征:
问题简单,回答它更多基于回忆和想象,是陈述某种事实,而不是思考或判断;
没有任何政治、种族、宗教乃至性别的倾向,不用表达有任何倾向的态度,也不涉及是非对错,因而不会让人产生道德上的负担;
不涉及隐私和敏感话题,回答可以公开,不会让人产生不适和抵触感。
为什么用户参与热情这么高?
我们可以先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人们会回答别人的问题呢?
乐于分享几乎是所有社会性动物进化出的本性。特别是信息和知识这种不会在分享中减少事物,天生就具有适于分享的属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通常很难拒绝一个没有恶意的提问,哪怕提问者与我们毫无关系。似乎提问的一方在暗示我们:“帮帮我”,而我们若是袖手旁观,则会不由地产生愧疚感。有些人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回答问题的机会。
或许可以这样解释:除了人类的天性,被提问也是一种被重视的过程。看看知乎上被邀请回答问题时人们的反应有多兴奋就知道了。提问赋予用户被重视的感觉,给他们一种被社会认可和社会归属的满足感。
但更重要的是,friend.ly根本就不是问答
它精心设计了问题,限制了问题的范围和倾向性,并且有意无意地将这些“问题”包装成问题的模样。其实它不是问答,而是一种“自我介绍”。
它就像我们聊天时常用到的句子“你喜欢什么样的XX?”,这种提问不在于分享知识或讨论分析,而在于寻找话题。而这种提问通常能让参与者感觉到与自己相关,受到重视,同时也有话可说。所以激发了人们参与的热情。
当然,在这种“自我介绍”式的一问一答中,能够透露出许多关于回答者的信息,这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对于网站来说,这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他人,包括朋友和陌生人。
尚不完善的社交图谱
就目前来说,friend.ly网站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社交图谱这块,完全依赖于facebook。它暂时更像是facebook的一个附加功能,用户的大部分交互行为,以及社交网络的建立和拓展都必须在facebook上进行。换句话说,目前想在friend.ly上结交新朋友还不是一件特别靠谱的事,或者说是一件效率很低的事。
基于位置和问题的发现机制
目前为止,friend.ly的搜索栏还只允许用户通过名称寻找好友,而不是其他人。不过网站提供了另外一种邂逅其他用户的机制:基于位置和问题的维度。
选择用户动态接收范围
第一个维度是位置。这个功能类似Badoo,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地理范围——当前城市、城市周边、当前国家、全球——来接收其他用户的最新动态。
第二个维度是问题。用户也可以在某个问题的回答中,邂逅其他用户。
这两个维度都为网站的定位——交友平台——服务,并且都十分重要:位置暗示了建立联系的可能性,问题则表达着个体的匹配程度,并为进一步接触制造了机会。
基于网站的定位,之后应该还会有更多的维度:年龄、兴趣、职业、性取向,等等。
独立于facebook的关系网络——follow
除了基于facebook好友关系的关系网络,friend.ly还有自己的一套关系体系:follow
follow某人后,用户可以及时接收该用户的最新问答动态。但由于这些动态都极具个人色彩,因此用户follow他人的动机通常是基于对人感兴趣,而不是对人所拥有的某类信息或知识感兴趣。当然这也与网站的定位相符。
相信网站在之后也会推出相互follow后可交换个人信息、或直接成为facebook好友之类的功能。